辐射性引导,让学生阅读思维立体起来
2022-03-02江苏苏州市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张依帆
江苏苏州市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 张依帆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方法,形成自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引导要有辐射性,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从而学会思考、学会阅读。确定引导原点、设定引导半径、拓宽引导空间、延伸引导经纬等方法都能增强阅读引导的辐射性,给学生提供方法支持,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全面、立体起来。面对阅读文本时,学生的阅读体验呈现多元化特征,为此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进行具体引导,以促进学生深入文本,展开体验、思考、感悟,掌握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
一、确定引导原点,把握学生思维基础
在阅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不是很高,这是需要教师关注的学情。在展开阅读引导之前,教师要先做好学情调查,对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习惯、阅读思维等进行了解,以便确定教学引导的原点。所谓原点,就是学生阅读思维的起点。在引导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数学生的接受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媒体展示、提出问题、示范诵读、故事讲述等,都可以成为阅读引导的方式,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搭石》一文,在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性阅读,对搭石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教师这样进行引导:“我们知道了搭石的作用是什么,但文中有一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里说的‘风景’是什么?你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据此展开思考,进行互动交流。有的学生认为,搭石之所以成为一道风景,是因为在这些搭石上发生了一些美丽的故事,乡亲们和谐相处、友善待人的优良品质都从这些搭石上体现出来。有的学生说,看到这个题目时,以为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介绍搭石是什么,阅读后发现,作者要表达的是对乡亲友爱精神的歌颂,搭石只是一个载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关注点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这篇课文,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进行复述,看谁复述得更加生动形象。四年级时,学生学习过简要复述,掌握了简要复述的要领,同时他们对故事也很感兴趣,因此他们能愉快地进行练习。展示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样学习效率大大提升。教师利用故事展开教学,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进行对话,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知。
教师利用问题、故事展开引导,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从结果来看,以问题和故事复述为原点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交流,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设定引导半径,确定学生思维场域
学生进入阅读核心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评估,了解学生的阅读思维是否打开、能否达成预设的目标,以确定进一步引导的策略。在选择引导策略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读,找到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的对接点;其次,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引导,让学生的阅读思维不断深入,形成阅读的驱动力;最后,对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使阅读方法更适合学生的阅读需要。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选编了《太阳》和《松鼠》等课文。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让学生对太阳形成初步认知;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进行解读。如,太阳是怎样一个星球?人类和太阳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深度思考。经过讨论,学生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解读。有的学生认为,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其温度很高,给地球带来温暖,给我们人类生存创造了良好环境;也有的学生说,我们人类和太阳的关系非常紧密,离开太阳,人类就无法生存。
在教学《松鼠》一文时,教师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从文体的角度展开引导:“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逻辑顺序展开说明,你能够看出来吗?在介绍松鼠特点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你能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吗?”学生开始阅读思考,展开讨论,很快就产生了共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松鼠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说明松鼠活动的特点,第三部分说明松鼠的行为特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应如何学习一篇说明文呢?如果写一篇说明文,我们又该如何写呢?”这样,使学生总结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思考如何写好一篇说明文,为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教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情况,要求学生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的角度展开思考,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学生有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其阅读的主动性更高,阅读认知不断深化,掌握了阅读说明文的规律,思考说明文的写作内容、方法。这样教学,使学生形成了语文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三、拓宽引导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由于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原因,学生的阅读思维基本上以平面思维为主,他们很少能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思考问题。如何让学生阅读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激活学生的立体思维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手段,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演绎活动、演讲活动、辩论活动等,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又是调动学生立体思维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在立体阅读体验中形成阅读认知,养成立体思维的习惯。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单元,选编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课文。《慈母情深》一文的情感表达很细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对其内在情感进行深度发掘,感受母爱的伟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介绍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学生对这个任务很有感触,开始回忆和思考,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介绍自己的母亲,歌颂无私的母爱。教师借助生活案例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介绍,从而更全面、更立体地感受到母爱。
在教学《父爱之舟》时,教师主要从两个方向展开引导。其一,让学生对文本题目进行思考。如何理解“父爱”和“舟船”之间的关系?学生开始深入阅读和思考,很快就有了答案。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在生活中,你父亲是如何对你表达爱意的?你如何理解父亲的一些做法?”这样,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其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哪些内容是“小”呢?“大”是什么内容?教师进行具体的提示,让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了一定的认知。
案例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考范围,使学生走出文本,从生活的视角体验文本的情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实,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建构语文知识时,教师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世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生活,这样学生的语文思维就不会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而是立体的、鲜活的。
四、延伸引导经纬,历练学生思维张力
阅读教学只有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的发掘,才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受到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发掘既难以深入又难以全面。课堂上,教师要适时进行针对性引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让学生在更深、更广的阅读思考中形成阅读认知体系。教师占据知识的高地,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学生展开阅读指导。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学生展开定向探究,便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良性状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习认知。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一花一鸟总关情”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包括《桂花雨》和《珍珠鸟》等四篇课文。《桂花雨》是一篇描写乡愁的文章。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关于乡愁、乡情,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进行资料搜集,找到相关的图书、名篇进行阅读。阅读时,大家要注意摘抄表达思乡之情的优美语句,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看谁搜集到的语句更有代表性。”学生对搜集信息都比较熟悉,自然会积极响应。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学生大多顺利地完成摘抄任务。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学生现场进行诵读展示,学习效果不错。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在整体阅读文本内容后,学生初步体会到鸟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应该和鸟和睦相处。这个认知是正确的,但很明显,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并不深。尤其是对文章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为此,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范围等内容,然后从理解信赖的角度展开思考。学生顺利找到深度思考的线索,领悟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逐渐达成的。这样,最终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为延伸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深度体验文章的情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学生往往缺乏体验文章的方向、方法。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角度、方法,让学生或拓展课外内容,或抓住重点深入挖掘,从而体验到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促进了学生阅读认知的升华。
五、展开引导对接,丰富学生思维内涵
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如何形成多点对接,这是教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教师与学生思维对接、学生与文本思维对接、学生思维与生活对接,才能使学生全面走进文本,逐渐形成立体的语文思维。教师与学生思维对接是教学引导的关键。为此,在阅读引导时,教师要切准学生的思维脉搏,掌握学生阅读思维的方向,让学生的思维直抵文本的深处,从而达成教与学的目标。学生与文本思维对接是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对文本展开深度解读,同时通过思维导图、表格、板画等途径,将文本思维可视化,让学生把握文本思维的内在规律,确保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学生思维与生活对接,这是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助推器。唯有对接生活,学生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解读文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文本,因为文本本来就是生活的浓缩和反映。这样的多点对接,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对文本描绘的鸟的天堂——优美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产生兴趣。学生虽然有比较丰富的观察大自然的经历,但他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依然有限。为此,教师提出撰写观察日记的任务:“在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许多值得观赏的景物,特别是大自然的一些景物,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和启迪。请根据实际情况,找一处方便去实地观察的自然景物,对其突出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并写一篇观察日记,对景物进行介绍,准备参与班级交流活动。”接受任务后,学生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去观察的地方,这为学生的实地观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案例中,观察日记的任务是促进学生阅读内化文本内容的重要手段。生活中,学生比较善于观察自然景物,对景物的认知也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布置的观察日记任务具有契合性,既契合文本的内容特点,又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促进学生形成读写认知能力。教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接生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认知,促进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阅读思维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进行引导,让学生展开拓展性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对文本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度体验,对文本的哲理展开深入阐述,以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全面、立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