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创造美好的精神生活

2022-03-02顾连梅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师应文字精神

◎顾连梅

风景每天变化,生活每天进行,故事每天上演,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关注弥漫尘埃与花香的生活,应该不会再因写作而感到痛苦。我们要提醒学生:写作需要的是一颗真诚而善感的心,一支朴实而勤快的笔,在生活的每一刻,感受悲欢离合;在尘世的每一处,发现诗情画意,让文字融于朴实的生活,将写作融于奋斗的青春。写作,就是一种寻常的能力,服务生活,发展思维,助力成长。

一、写作,是一种生活技能

(一)表达是一种自然本性

将写作与生活合二为一,是发展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的本质,让学生认同写作的日常性。不少学生写作时常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操纵文字,而真实的自我远离写作,这样的写作失去了表达的快乐,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写作是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生活需要,是一种终生相随的生活能力,写作与生活并存。

说话是人的一种潜能,更是一种权利,像呼吸一样,是人生命活动的必需,是不得不然而又自然而然的事情。写作,只是说话在另一种状态下的延伸,不神秘,不深奥。写作作为我们的一种权利,不应拱手让给他人,而是成为一种需要不断提升的生活技能。

(二)写作就是一件日常事

写作,就是一件生活日常事。一个珍惜自己生活体验的人,自然有写作的愿望。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有所触动的人或事,有所感有所思就有交流的愿望,不论这所思所想是否崇高伟大,对于自己都有非凡的意义,都有记录下来的价值。写作就是写自己眼中的生活,写自己身处的自然、所在的世界,写自己经历的人与事,写与自己共生共存的一切。

教师要帮助学生接纳写作:笔是记录我们生活轨迹、心灵历程最忠实的朋友,写作是我们生活不可离弃的重要能力,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教师应培养学生应接生活的能力,启发学生关注周围世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生活、拥有世界,不论这种认识稚嫩也好,肤浅也罢,只要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领悟,就难能可贵,值得记录为文。如此,洋溢生活气息的写作就会产生,写作之忧也会逐渐消除。《温软的土地》《父亲的河》《红色保暖衣》这样的写作,题材真实,情感朴实,让人满心欢喜。

二、写作,是一种真诚的表达

“只有对生活的真切观察才有叙述的真实,否则只能从观念出发编造。”编造,不仅阻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发展,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培养真实表达的习惯

写作,如果不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不是出自个人的内心需要,学生心中没有欣赏对象,就是无奈的煎熬。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写作,让写作记录生机勃勃的青春,记录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愿意真实表达,写作才可能成为学生自主的事情,才可能获得不竭的源头。

写作是一件日常生活事,自然真实,轻松自在,不需虚假应付。教师须提醒学生写作时“眼中有人”“心中有事”,有自己的倾诉对象,培养学生对自己语言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写作的认同感。“少批评,多鼓励,快反馈,勤交流”,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原则。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写作就已经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就值得赞扬。至于写得悦己动人,则需要长期的训练。

教师要启发学生:写作应该对人报以真挚的关怀,对人生际遇、生命价值有自己的思考。这不是微言大义,而是文字动人心魄的真实力量。没有真诚的写作态度,写作就只能成为自我的异化。而异化了的文字,是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的。王栋生老师告诫学生:“青年的写作应当思考大问题,展现青春气息;要体现胸襟抱负……我想听的是生命的歌唱,哪怕是苦难的歌谣,唯独不愿意听无病呻吟,不愿看故弄玄虚。”真正美好的文字一定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当看到《我要我的滋味》《我的青春,风里飘》《天晴了,我们应该脱去蓑衣》《摩天轮停了,我累了》这样生机盎然的写作,我们领略到了文字的魅力。

(二)拥有真实的写作行为

写作与生活相依相伴,生活的空间与写作的空间相互延伸。写作源于生活需要,服务于生活。正是基于生活的真实性、人的真实性,我们才反复强调写作的真实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真实写作,“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应是写作的状态,它会让写作失去快乐,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为了高分赚人眼泪杜撰悲剧,更令人啼笑皆非,甚至令人愤怒。因为,杜撰的东西其本质是丑陋而非美丽,可能令学生失去诚实的宝贵品质,这与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元好问《论诗》(十一)有论述:“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他认为,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真情必然出自诗人的实际体验。教师须引领学生思考自然和人类、个人和社会、人生和理想、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在真实的思索中有所得,有所悟,自然成文。生活中的痛苦和丑恶不能回避,生活的欢乐和美好更应记录。如此,写作就不再“无米为炊”,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确的写作行为是自然真实的。生活有需求要表达,人有想法要抒发。写作成为服务生活的实用技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助推剂,让生活更便捷,让心灵更自由。当读到《乡愁,在湖水里》《爱云不需要理由》《心中的那米阳光》《风里雨里,寝室等我》《我是“钢铁女汉子”》《又是烟花易冷时》这些清新活泼的写作,我们不禁为学生的才华鼓掌。

本研究显示在72个病灶中,50个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整体增强,22个病灶表现为边缘环状增强。增强CT显示48个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24个病灶表现为边缘环状增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当然,写作需要想象,基于生活真实的想象也是一种真实,这和矫揉造作的编造有本质的不同。合理的想象,是写作的必要手法,它赋予生活与写作更美妙的诗意,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三、写作,是个性化的创造

(一)写作需要丰富的思想

写作,是主体内动力驱使下的创造活动,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就写作是一个精神事件,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而言,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灵魂的问题和秘密,是写作是否真实的一个基本前提。”敏于思想,乐于思想,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前提,也是根本保障。生活,不是简单的生存,总是物质与精神并存,是精神照耀下的活着。思想,是个性的主要元素,也是自我对生活世界的独特体验,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日渐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

生活的品质,与个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每个人拥有的是自己体验中的世界。写作传递自我对生活的体验,表达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主体的思想情感。正是个性化的精神体验,催生了文字对这种体验生动的记录,而表达反过来促进了主体的精神提升。因为表达的过程,是思想的过程,是反省的过程,这样的反思推动了思想的进步。辛弃疾《贺新郎》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物我相悦,情意深长,这样的情境,那些思想迟钝、精神麻木的人永远不会拥有,自然难以写出动人的诗句。

教师要鼓励学生追求精神成长,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如此,学生才能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现出美丽,在看似单调的事物中发现诗意,才会有兴致表达这份美丽和诗意。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只能得到一个贫乏的世界,只能带来单调贫乏的表达,不能产生丰富奇妙的文字。

(二)形成思维的独创性

语言的生成是思维形成的过程,语言和思维同在,同时语言表达也促进思想发展。写作体现了作者的思维能力,传递出作者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与智慧。

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大胆求异,有独辟蹊径的勇气;启迪学生通过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获得思维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形成思维的广阔性;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形成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应激励学生关注寻常事物,体验平凡生活,构建起自己对生活的认知。

总之,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形成了写作的多样性。当学生积极体察事物获得感悟,并激发起真实的写作热情时,他们就会主动撷取生活的浪花,创作出动人的作品。学生成为独立的思想者,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导者,成为创作主体,进而享有文字表达思想的快乐。于是,《“躺平”是心态,攀登需行动》《奋斗者不是“土猪”》《少年已识愁滋味》《不抱怨,是成长的第一步》,这些个性化的写作“横空出世”。

(三)追求表达的个性化

董桥说过:“文章如人。人静如梅,其文也静;人动如草,其文也动。豪放之人,其文必放;粗浅之人,其文必浅。难静难动,难放难浅,只得追摹博杂,然后学雅。一旦博雅,则文章仿佛宋元山水,不尚细碎,点染数笔,即成格局,也有意境。”教师要倡导写作的多元化,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化的语言。

教师应鼓励学生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论这思想是粗犷还是纤细,是奔放还是雅致,是凝重还是轻灵,是成熟还是稚嫩,都闪烁着个性之美,重要的是不落他人窠臼,有自己的大胆创造,有展示自己写作才情的自信。学生只有追求自己的独特体验,锻炼自己的文字能力,才可能有自主的表达,才可能创造出绿意葱茏的文字。

教师应该把关注的眼光从写作现场转到写作前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储备,引导学生多阅读、勤思考,引领学生反思生活。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他揭示了文章与作者的精神气质、品德修养的关系。当学生乐于追求精神的丰盈,就拥有了审视生活的能力,有了独特的生活体验,有了表现体验的信心,就会创造个性化的奇妙多彩的文字世界。像《夏枝繁茂时》《那就来瓶橙子吧》《纯白之年》《何以爱情》等写作,无一不折射出学生的个性之美。

当学生把写作看作是一件日常化的生活事件,就不会那么惧怕;当学生愿意积极表达,选择材料就不会那么烦恼;而当学生拥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文章就会逐渐呈现独创之美。当学生的生活、思想与写作融为一体,文字就会悦己动人,闪耀着真诚朴实的魅力。

写作,就是联通自我与世界的桥梁,就是在建构自我美好的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文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