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词

2022-03-02俞永军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论题

◎俞永军

某区九年级语文期中学期分析,最后一道作文题如下: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汪国真在《挡不住的青春》中写道:“我要飞翔/哪怕没有坚硬的翅膀/我要歌唱/哪怕没有人为我鼓掌/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挡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青春”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明确规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加上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五单元都是议论性文章集合,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于是乎这次考试,命题者尝试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无可厚非。然仅仅根据材料,就让学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当然也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拾级而上。这里我不做过多剖析,只想就考生答卷情况做一个简单分析,而后对议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词“论题、理由和结论”做重点阐释。

这一次议论文写作,全区得分率不高,约为60%,勉强及格。然而即便及格,乃至优秀的答卷,也很难看到考生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不少考生概念模糊,思维紊乱,判断牵强,没有分析和推理,没有论证过程,生拉硬套,强词夺理,满篇空话套话,但却洋洋洒洒,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如一名考生在《青春之谈》中写道:

青春期是爱幻想的年龄。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伫立于青春河边,偶尔跃起的鱼也会引起一阵遐想。但是,时间的脚步在前进,它不允许我们永远停留在幻想中。只有行动与幻想并立的人,才能赶上时代的脚步。沉溺于青春幻想的人,迟早会被摒弃。

青春期是向往完美的年龄。男生会嫌自己的身高太低,风格不够潇洒;女生会嫌自己身材太差,脸庞不够美丽,所有人仿佛都想要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确实,青春非常的完美,完美到令人羡慕。但是,青春的水太湍太急,过度追求完美,总是以不完美收场。

读完这些内容,我们能否明确,他的论题是什么?他想要得出怎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又通过什么理由得出来?这里我着重强调三个关键词:论题、结论和理由。论题,是有待于作者证明的命题,它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结论,是作者希望你能接受的观点,是你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论题和结论是否匹配,就需要作者诸多理由的支撑,而且这些理由必须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一定价值。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文章的题目就是论题。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作者给出了充分的理由,那就是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失掉自信力;如果硬要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也仅指一部分人,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文章一开头就树立批驳的靶子,摆出论证的论点和论据,而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针锋相对,义正词严,犹如一把锋锐的匕首刺向敌人心脏,痛快淋漓,令人信服、叹服!

一般说来,那些给报社写社论,给杂志写评论,或做公众演讲的人,他们都在竭力改变你的观念,或信仰。当然也有可能提出某个观点,祈求你的认同和理解。如果你要对他们循循善诱的说法、旗帜鲜明的观点做出合理的回应,首先得找出其中争论之处,或者说论题之所在;然后再找出他们想要推销给你的论点,或者极力让你认可的结论。倘使找不准他们的结论,那么你就会曲解他们的创作意图,而这样做出的回应往往又会显得“驴唇不对马嘴”。简而言之,在未能找到他人结论之前,你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批判性评价;即便能做出某种评价,也是有失客观和公允的。美国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在《学会提问》中写道:“如果作者有一个结论希望你接受,那他不但会提供各种理由来说服你相信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还会说明为什么他的理由能够证明这个结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理性,其主要标志就是看他的各种信念是否都有适当的证据(理由)来支撑。尤其当这些信念有一定的争议时更是如此。”

“论题、理由和结论”,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与诸多教师常挂嘴边的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和论据,存有一定区别。原因很简单,前者的分析主要建立在同一内容层面,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尤其是刚开始学写议论文。后者主要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点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理解上没有多大问题,然而具体操作时还是会有一定难度。

就拿某考生写作的《青春的力量》来说,部分内容如下:

汪国真在《拦不住的青春》中写道:“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挡住。”可见,青春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要将这种力量发挥出来。

青春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正处青春期的我们有着更旺盛的生机与更强的思维力。这无疑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珍惜它,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努力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应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描述的那样虚度光阴,这样才可以将青春巨大的力量释放出来。

青春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少年强则国强。”这正是呼吁年轻人要发挥青春的力量,担当起建国强国的责任。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上刊登李大钊《青春》一文,呼吁中国的青年们发挥青春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家庭、国家乃至世界。事实上,也正是许多青年人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上街游行,宣传先进思想,提倡新文学,使得国家更快地发展。如今,青年人更需要担当。习近平主席曾说:“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更表明青年需要发挥青春的力量,造福社会,建设国家,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

综上所述,青春不仅是一种生命力,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思想,拥有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传承青春、发扬青春,发挥出青春的力量。

开篇该考生给出的论题“青春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要将这种力量发挥出来”,没有问题,且值得点赞,因为他言简意赅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可结论“青春不仅是一种生命力,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思想,拥有的力量是巨大的”,就有点让人不明不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按理说,结论应该是论题的进一步强化,而且这种强化在你的各种理由说服下会让人欣然接受。再说理由的呈现,应该重点解决“为什么说青春的力量是巨大的”。遗憾的是,该考生没有给出较为合理的依据。第二节是在进一步诠释青春的力量,写青春具有责任和担当的使命,显然难以消除人们心中的“好奇心”。倘使我们不能找到支撑这个论题的各种理由,那么得出的最终结论极有可能毫无价值,充其量只能是一家之言、片面之词。

前段时间,我就“双减”政策让学生写了一篇议论文,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双减”政策让他越来越劳累,有的认为“双减”政策让他越来越轻松。乍一看,学生的论题没有问题,可读到文章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我们既能认同劳累的观点,也能认同轻松的观点,原因是不少学生的断言没有合理的解释说明,或者没有适切的逻辑依据,无法证明我们为什么应该同意他的观点。

经过修改与完善,不少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理由更加充分,结论更加突出。如一个女生写,“双减”措施让她的学习、父母的生活负担得到减轻。她给出的理由:其一,作业总能及时有效地完成;其二,课后补习得到有效遏制;其三,父母的工作得到合理安排。应该说这样的分析甚为到位,是站在一个更广、更高的平台看待当下如火如荼的“双减”政策,难能可贵。给出的支撑理由,她也尝试着运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既诠释了她提出的观点,又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当然也有学生提出相反论题,认为“双减”政策让他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他的理由有三:其一,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长;其二,老师布置的任务越来越重;其三,家长内心的忧虑越来越多。应该说这是一篇可圈可点的议论文,不单单观点鲜明,而且思路清晰、理由充分,尤其是理由阐释之时恰当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易于读者理解,同时亦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强烈共鸣。

回到这次期中考试作文,我比较认同一名考生的论题:青春当作为。为什么?因为该考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我们应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第二,我们应在青春之时努力奋斗;第三,我们的奋斗要有目标和计划。最后在结论上予以强调:青春有所作为,才是青春应有的模样,也是日后最值得回忆和骄傲的资本。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既回答了如何走过这段青春之路,又亮出当下学生应呈现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可敬可叹!

锦瑟流年,花开花落,岁月蹉跎匆匆过,而恰如同学少年,在最能学习的时候却选择放纵,在最能吃苦的时候却选择安逸。自是年少,却韶华倾付,再无少年之时,唯有终生悔恨。马云曾说:“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自会浅薄无知。”珍重青春时,不负云和月;暮年来回首,才会无遗憾。

有人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人维持那样的观点,都源于他所确立的论题。这个论题,可能是他想要论证的论点,可能是反驳他人提出的观点。对此,你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这就需要提出论题之人给出经得起推敲的理由。有了这些理由的支撑,得出的结论才会有价值,也容易被他人接受。可见,论题、理由和结论,是议论文写作必须重视的三个关键词。

猜你喜欢

论题
一道IMO数论题的探究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论题学的运用方式及实践意义——评里森和菲韦格的论题学理论
最佳辩手请出题(一)
一道东南赛题与2020年高中联赛数论题的渊源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几道组合数论题的分析策略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2016年高中联赛图论题的背景及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