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作描写出神韵
——《走一步,再走一步》随文微写指导课实录

2022-03-02执教记录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钥匙刻画悬崖

◎执教/刘 勇 记录/毛 冯

一、检查预习,比较标题

师:同学们,请读标题(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同学们都预习了吧,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费城,一个病弱的小男孩,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一起去爬悬崖,结果下不来。在万分着急之时,他的好朋友去通知了他的爸爸,在爸爸的指导下,他成功地爬了下来。

师:好,看来预习比较认真。但是按照“时地人,起经结”来说,你还少了一个要素。什么是“时地人,起经结”?

生: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师(笑):我们大家才第一次见面,怎么这么有默契呢?

(生乐,脸上开始有了笑意,坐姿更加自然,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师:那大家再帮他找一找,刚刚漏掉了哪一个要素呢?

生:时间,56年前的一个七月。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过了半个世纪的一个夏天的故事,作者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么究竟是什么感悟让“我”这么难以忘怀呢?

生:父亲教会“我”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应该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师:“毫不退缩,勇往直前”,这两个词很漂亮,但抓住文章的精髓了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要把困难化整为零,慢慢去克服,一步一步地完成。

生: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去想这件事有多么困难,而是要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去完成它。

师:课文的原标题是《悬崖上的一课》,编者把它编入教材时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何如此修改?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仅是作者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的经历,还告诉我们人生中遇到困难时,要把困难化大为小,先克服一个小的困难,再克服大的困难。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仅说明困难重重,任务艰巨,而且还说明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一步一步地走,还要一直不断地走下去。

师:谢谢大家。看来,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一是爸爸对“我”的告诫之言,二是“我”一步一步走下来的动作过程,三是“我”经过这件事之后获得的人生感悟(生笔记)。大家请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什么词组成的啊?(圈画标题中的两个“走”字)

生(齐):动词。

师:用好了动词,一句话就活起来了(板书:动词)。半个世纪以前发生的故事如在眼前,爸爸的话语犹在耳边,人生的感悟历久弥新。

二、初识动词,感受魅力

师:今天我们就来分析文中的动词,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屏显)

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莱辛(1729—1781)

师:通过动作就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真的有这么神吗?我们看看这个词——

(屏显)

嗜财如命!?

师: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人嗜财如命,是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嗜财如命?

生(齐):不是。

师:既然外貌描写不能体现,可否用语言描写“我很嗜财如命”?(生摇头)大家觉得哪一种描写能更好地表现“嗜财如命”?

生(齐):动作。

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生乐)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看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里的描写,是不是能体现“嗜财如命”呢?

(屏显)

老头子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着的婴儿。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师:这个句子里,有哪些动词?

生:纵、扑、扑。

生:从他的动作来看,他完全是一个年轻人啊!他真贪婪啊!(生乐)

生:他看见钱啦!一纵,一扑,再一扑!好一个贪财的家伙!(师生掌声)

师:三个动词,就把一个嗜财如命的人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三、细品动词,体悟魔力

(一)让动作描写准确化

师:动作描写怎样才能出神韵?

(屏显,生齐读)

动作描写:更准确,更细腻,有个性

师:列夫·托尔斯泰这个世界级的大文豪说过这样一番话,“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便是动词,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有时写作文,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动词,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空洞乏味。下面,我们来一场寻找精准的动词之旅!

(屏显)

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_____着一件并不存在的后裙。

(备选:拿、托、拽)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师:这里的动词,应该选哪一个?

生(齐):托。

师:平时不也是“拿”一件衣服吗?如果来不及还会“拽”一件衣服就跑,为何“托”?愿闻其详。

生:第一,因为说的是皇帝的新装,大臣对皇帝是比较尊重的,不应该用“拿”;第二,皇帝和大臣们走的速度也不是很快,不应该用“拽”。所以应该是“托”字。

师:很好,你结合了此时此地的情境和现实的情况,这是你分析的亮点。

生:我对比了其他两个备选项,觉得应该是“托”字。“拿”有点太随意了,对皇帝不是很尊重,随随便便的感觉;而“拽”字有点夸张,更不妥。

师(笑):来,我在这里,你来拽一下我!(亲切地挨近学生,生用力拽了一把老师的衣服,师不慎侧翻,全场师生笑)有力气!他的特点是运用了比较法,还生动地演示了“拽”的动作。这里“托”较“拽”字,更能体现出大臣们对皇帝的尊重、讨好和奉承。现在我们回到本课,看看这一处。

(屏显)

我____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备选:站、蹲、趴)

师:这里为什么要用“趴”呢?

生:因为后面说他精神恍惚,很劳累了。“站”着说明精神比较好,“蹲”着空间占得比较大,“趴”着就说明他已经很疲惫了。

师:嗯,谢谢你。十分紧张,万分害怕,恐惧和忧虑占据了身心,再加上“我”还是一个病弱的小孩,在悬崖上待了很长时间,所以现在不能站了,也不能蹲了,只能趴了,所以这个词才是最准确的。请继续挑战。

(屏显)

我慢慢地_______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备选:跳、挪、走)

师:这是“我”看到父亲来了之后的表现,按常理来说,父亲来了希望就来了。悬崖,怕什么呀,因为父爱如山嘛!他会怎么办?

生:挪。

师:书上是这样写的,但为何要选“挪”?

生:当时他处于悬崖之上,悬崖很高,他很害怕,也很紧张,他应该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会掉下去。“走”不能体现这种害怕和紧张,如果他在悬崖上“跳”的话,很可能就踩滑了,摔下去会粉身碎骨。

生:我还是用的像分析《皇帝的新装》那样的比较法,“跳”就像超人一样,显得很自信,而此时的他精神恍惚,不可能是“跳”啊!而“走”字显得很随意,就像太空漫步一样,也说明他不害怕,还很有精神。所以只能选“挪”。

师:好,谢谢你,这节课你已经把比较法用得出神入化了。

生:此时此地,他小心翼翼,并且脚始终没有离开地面。只有随时随地感觉自己的脚踩在还算坚实的地面上,他才会放心、安心。

师:一个“挪”字真的可以把他的紧张、忧虑、害怕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精准的动词又把“我”的形象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

(屏显)

金钥匙之一:合乎现实情境——准确化动作

(二)让动作描写个性化

师:继续思考,如何让动作描写有个性?如果文中的“我”是胆小怯懦、体弱多病、紧张恐惧的,那这个句子中的小孩儿又是什么个性?

(屏显)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泰戈尔《金色花》

生(杂):活泼、可爱、调皮……

师:在这段话里,有哪些动词?

生:变、长、笑嘻嘻、摇摆、跳舞。

师:你看,通过这些动作描写,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就跃然纸上了。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里的动作描写。

(屏显)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生:这里有“扒、踩、跳动、爬”等动词,刻画出“我”非常紧张的状态。

师:这是概述化、总结性的评价,还可以试着细化,你会发现惊喜。

生:通过“扒”“踩”,还有“怦怦”“努力”等,我觉得他应该是小心翼翼的。

师:这位同学不仅抓了动词,还抓了动词前面的形容词,将动作的状态刻画出来了,这是她的新发现。

生:“我很努力向上爬着”,“努力”说明用了全力,表现出了“我”的害怕与紧张。

师:读得越来越细腻了。请关注这些动词的主语,这里的“手”“脚”“心”几乎代表了一个人的整个身体,全身心都是如此惶恐而紧张。那么,其他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

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

生:其他孩子是轻松自如,“放”手和脚;而“我”是紧紧地“扒”着悬崖,不知所措。

生:他们还是“一个接一个”的,而“我”是犹豫了很久才爬上去的。

生:从这两段话对比来看,这些孩子和“我”是截然不同的—“我”面对悬崖是很害怕的,而那些孩子就像“老司机”一样。(师生笑)

师(乐,握手):谢谢你的幽默与直率,你帮我做了总结。你看,人的个性不一样,我们选择的动词也应该不一样。我们这篇课文,教材和教参上都说它主要特色是心理描写,但我们刚才发现,本文恰恰是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心理。这些个性的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屏显)

金钥匙之二:呈现独特的“他”——个性化动作

(三)让动作描写细致化

师:我们继续探究,怎样才能让动作描写更细腻?比如“我赖在床上不起来,爸爸生气地打了我一顿”。这句话描写得怎么样?

生:不细腻,也不形象。

师:那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这段话。

(屏显)

我赖在床上不起来。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前面这句话用了“打”字,但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打的动作,不知道怎么打的,也不知道打得怎么样;后面这段话没有用一个“打”字,那它又妙在何处?

生:把“打”这个动作分解了,分成了“拖、抄、倒转、抡”等。

师:请大家比画比画,体会它们的运用之妙。

(生比画这些动作)

生:把“打”的动作分解了,写得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身临其境”这个词语用得好,难道本文的动作描写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一下“我”被打的过程吗?

生:侧面写出“我”是一个赖床的小孩,还刻画了一个非常严厉的爸爸。

师:动作描写,作用多多。分解动作不仅能让动作历历在目、生动形象,还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观其行,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动作,我们看到了一个赖床的“我”和一位严厉的爸爸,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了。再回到课文,这是一句先总后分的句子,这篇课文里这样的句子只有两处。

(屏显)

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

生:“紧紧地扒住”说明他很紧张,很用力地抓住岩石,怕掉下去。

师:你从“力量”这个角度来说的,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生:努力向上爬着,但是爬的速度很慢,是从时间这个角度来说的。

师:力度上来说是“紧紧的”,速度上来说是“缓慢的”,还有没有呢?

生:“贴近里侧”是从空间上说明他很害怕,想尽可能踩到里面一点。

师:谢谢你,空间幅度不大,说明他谨慎而紧张。请大家批注,该句分解动作,从力度、速度、幅度,或从时间、空间、身体的感知三个角度来写的,以后大家可以试着运用。好,再来看一下第二处“总—分”式的动作描写。

(屏显)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生:前一句“这看起来我能做到”,后一句则将动作分解开来,先后移一点,再谨慎感觉,然后才找到,清晰地还原了这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师:好,这就是分解动作。它有三个时间点,就是三个慢镜头,有了画面感,又像电影,如此生动,如此深刻,如此细腻。(板书:细腻)好了,这就是刘老师教给大家的第三把金钥匙。

(屏显)

金钥匙之三:分解动作过程——细致化动作

四、运用动词,课堂微写

(屏显)

天啊!我要迟到了!我赶紧起床……

师:现在请大家用一连串的动词来描述一下我起床之后的情景。等一下我们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

(生奋笔疾书。五分钟后生展示,师生简要点评,点评略)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总结一下今天的课?

生:今天刘老师教给我们三把金钥匙,分别是“合乎现实情境—准确化动作”“呈现独特的‘他’—个性化动作”“分解动作过程——细致化动作”,我会使用动作描写啦!谢谢刘老师。

生:今天,刘老师带我们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动作描写,我知道今后怎么描写动作了,谢谢您!

师:最后,我们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话来为这节课做结:“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让我们积累丰富的动词,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金钥匙刻画悬崖
流翔高钙成为增产增收“金钥匙”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唐冰的“金钥匙”
悬崖边的树
悬崖边的树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