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命题审视*

2022-03-02辛卫华

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连续性试题考查

□ 辛卫华

“非连续性文本”名称来源于PISA测试,是指不以句子为最小单位、与连续文本不同的阅读材料呈现形式,包括清单、表格、图片、图示等。2009年我国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试后,“非连续性文本”迅速引起业界关注。2010年浙江温州等地率先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中考语文试题。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后,各地中考命题探索的力度逐步加大,截至2021年,全国占半数以上的中考卷都有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中考试卷有无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及其命制试题的样貌特点,折射出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态势:先进地区经过十多年的锐意探索,成果卓著,遥遥领先;更多地区则是追赶模仿,亦步亦趋;但还有一些地区仍无动于衷,没有改观。通过对2021年中考试卷全国视野的扫描检视,笔者发现非连续性文本考查有了新的突破,不少地区的命题达到了较高水平,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亮点颇多,但是也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考查范围扩大,试题占比增加,材料的种类和形式更为丰富

非连续性文本考查以现代文阅读为主,但又不仅限于现代文阅读,一些试卷在综合性学习、古代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乃至写作板块均有非连续性文本材料。考查试题占比也有所增加,分值一般少的为6-8分,大多在10-20分,衢州卷甚至达到95分,近乎全卷120分的80%。

材料种类更为丰富,文体种类更为多元化。往年的非连续文本多为文段、图表、目录、广告、地图、海报、报刊、说明书、图解文字、聊天记录等,大多是说明性和议论性的实用类文本,这从试卷板块的名称诸如“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文本阅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就可以看出。2021年非连续性文本考查文学类文本赫然在目,且为数不少,如宁波卷采用米里亚姆·伊利亚、以斯拉·伊利亚的《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节选),丽水卷选用萧红的剧本《民族魂鲁迅》(节选),衢州卷选用关于烂柯山的两段散文和三首古诗(郁达夫《烂柯纪梦》、郦道元《水经注》、孟郊《烂柯石》、朱熹和陆应旸的《烂柯山》),并配有烂柯山的图片和“江郎山”词条的示例。

材料的形式和来源也呈现丰富多元的特点,如温州卷围绕“我们为什么打新冠疫苗”这一话题选用5个材料,包含1 图、3 表和3 段文字,分别源自凤凰网、澎湃网、《科学世界》和《南风窗》。

二、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主题多元,紧贴时代脉搏,担当立德树人责任

评价即学习,应试即教育。中考试题材料本身就应该是很好的语文教育素材,能够对考生进行感染熏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1年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主题多元,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紧贴时代脉搏,担当育人责任。

1.关注时代重大事件和现实生活热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1月“嫦娥五号”探月成功,2021年5月“天问一号”火星着陆,这些材料自然成为当年中考的热点。安徽、深圳、杭州、金华、乐山、泸州等多地试卷不约而同地考查有关“天问一号”探测火星的材料,陕西卷的中国新一代太空舱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江西卷的“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宁波卷的太空旅行、南京卷的中国暗物质探测,考查的也都是与我国航天技术相关的内容。

2021年适逢建党一百周年,福建卷考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近两年新冠疫情防控持续,温州卷的“破现实之障”板块,以为社区制作“我们为什么打疫苗”的科普展板为任务,在进行疫苗科普宣传的同时,引导考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绍兴卷将儿童阅读现状调查、改善,与国家“乡村振兴行动”挂钩。岳阳卷采用“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材料,涉及数字货币领域,题材新颖。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热点话题中考无需回避,也不该回避。顺应热点,利用热点,恰恰是增强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明智之举。

2.关注传统文化继承和地方文化传播

广东卷的数字化博物馆,成都卷的三星堆考古热与现代传媒,兰州卷将“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相比较,天津卷以三家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运用多元形式展现历史文化的风采,都给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元素。

地方文化和风情民俗仍是中考试卷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海南卷的“海南灯塔”的守塔世家,衢州卷“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荆州卷的博物馆开展“馆长带我看荆博”活动,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过,随着省级统一命题的逐步推进,出于对大规模教育考试公平公正的考量,今后那些局限于县市范围的地方文化如何科学地用作全省统考的素材,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3.关注青少年学习成长中的切身问题

岳阳卷的“青春与奋斗”主题活动、重庆A 卷的中学生如何克服“拖延症”、台州卷的中考体育分值增加,都是与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黔东南州卷以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素材,虽然是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但因其政策性过强,即使成年人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中考考生来说更是相当隔膜,考题命制起来难免有些吃力不讨好。

三、非连续性文本考查语文基本技能和文化素养,力求教学评一致

2021年部分中考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命题能够凸现对语文基本技能和文化素养的考查,突出文体特点,注重勾连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考查高阶能力。

1.注重语言运用,切实考查信息理解整合的基本能力

选作试题的非连续性文本大多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可据此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等语言运用能力。

如北京卷:“下列对‘智慧城市’中‘智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和图1的信息,下列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的内容,准确的一项是”。虽然看上去似乎只是普通的单项选择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甄别、提取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对词语“智慧”内涵和选填语句功能的理解,既考查阅读文段和图表的能力,又强化对说明对象和事物特征的把握,这恰恰是学生阅读说明文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又如衢州卷:“根据以上材料,仿照示例,编写烂柯山的词条。”本题综合考查信息提取和仿写能力,考生要编写烂柯山词条,首先必须研究所给的“江郎山”词条示例的特点,再从三则材料中提取有关烂柯山的地理位置、景物形象特点、故事传说和相关诗文等信息,然后加以整合连缀成文。

2.突出文体特点,考查推断鉴赏的高阶能力

随着命题者视野的扩大,考查文本的类型也逐渐丰富,已经突破了说明类、议论类文本的局限,命题者能够根据文本的文体特点科学设计试题,考查推断鉴赏的高阶能力,收到了很好的考查效果。

宁波卷节选11则仓鼠爱德华的日记,从【推测·情节】【推测·形式】【推测·视角】【推测·主旨】四个方面设题,很好地突出了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点,让考生推测选文故事情节间的因果关系和日记中“跑轮谷粒水跑轮谷粒水”文字形式的编排用意,并让考生结合选文内容推测“以仓鼠爱德华的视角叙述故事的好处”和“爱德华还会返回笼子吗?”。题目命制颇有新意,四项“推测”任务从多角度综合考查对小说的理解、鉴赏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3.联系教材内容,以生考熟,考查迁移运用的能力

不少教师有一种误区,认为中考现代文阅读不会考教材,更不会考戏剧单元,以致很多人对几课剧本的教学都是一带而过,着力甚微。从近年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中可以看出,考题方式灵活,题材广泛,体裁不限。有的涉及报刊文章,有的联系教材文本。

如丽水卷:“戏剧社的同学们准备排演萧红的哑剧《民族魂鲁迅》,请你和他们一起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创作剧情。”此题从把握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鉴赏戏剧形象、探究戏剧主题、尝试剧情创作五个方面设计任务,紧密联系九下第五单元“活动探究”的三项任务“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又与课文《孔乙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以及必读名著《朝花夕拾》相勾连。而宁波卷对采访问题评析和设计的考查,丽水卷、台州卷对采访提纲补充完善的考查,都是紧扣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采访”的具体要求。以上考题警醒我们:统编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能够随意降低教学要求;在中考复习备考中,不能置课本于不顾,一味盲目地让学生刷题。

4.创设任务情境,考查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1]根据上述要求,不少试题在创设有效的试题情境上作了可贵的探索,有的甚至将整张试卷情境化,如衢州卷、丽水卷等,让考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以此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请看绍兴卷14题:

先锋书店想入驻宁安村,遭到了村委会拒绝。村委会认为一个书店改变不了什么,也没有合适的空地。假如你是宁安村村民,请结合村子具体情况,运用文本所给信息,劝说村委会领导同意先锋书店入驻。(要求:有理有据,语言得体。)

劝说他人改变原先的立场,是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情境,谁不劝别人?谁人不被劝?考生要针对村委会拒绝的两点理由“一个书店改变不了什么”“没有合适的空地”,从8 则试题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作为劝说的根据:长久闲置的大会堂,可解决“没有合适的空地”的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升村民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可解决“一个书店改变不了什么”的问题。考查的语文素养还包括得体的劝说语言、有礼貌性的称呼、委婉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等。

四、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性质和考查价值认知尚不够清晰,命题的科学性亟待加强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性质和考查价值的认知决定了命题考查的效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反思。当下各种媒体高度发达,非连续性文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得到极广泛的运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碎片化阅读、泛阅读现象,阅读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其形式和意义的不连贯,阅读并理解非连续文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能力。此类文本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的发展,培养其信息加工和整合思辨能力,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非连续性文本考查的意义,就在于模拟真实生活的阅读机制,还原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最普遍的阅读形态,考查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综合能力。以这样的标准审视2021年各地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命题,不少试卷还存在明显的问题,题目命制的科学性亟待加强。

1.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和来源不丰富

由于对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属性认知还不够清晰,不少试卷的文本类型较为单一,大都是由清一色的若干个文段组合而成的多重文本,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由句子组成的文段还不能算作真正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来源也不够丰富,有的试卷几则材料的出处为同一种媒介,或同为网络,或同为报刊,有的甚至出自同一家传媒。而事实上,信息时代信息来源广泛,人们获取的信息类型也是多样化的。如果材料类型和来源不够丰富,不具有丰富性、比较性和差异性,则很难命制出考查整合、思辨、批判等高阶思维能力的题目。

命题人往往都深感优质适用的图、表材料十分难觅,设计和改造的难度也很大,有的试卷为了追求文本类型的丰富和试卷的图文并茂,而将并没有实质性作用的图表纳入其中做装饰,实际上对答题没有什么价值,可谓“虚有其图、伪有其表”。河北卷考查白洋淀集翔台匾额“集翔”的含义和楹联赏析,德州卷有关火星探测和空间站的材料,所配的风景照和太空图片于答题毫无实际价值,而且图片由于清晰度不够,难以辨识,更加虚耗考生的宝贵时间,分散其注意力。

2.文本材料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考查非连续性文本一般都是围绕一个话题精心选择并组织材料,常见的组合类型有并列式、主辅式、阐释式、印证式等,文本形式上虽然是非连续性的,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却应是紧密相关的,或相互补充、佐证,或彼此校验、质疑,能够构成一个兼具封闭性和开放性的意义集合体。有的试卷几则材料之间缺少必要的相互补充和矛盾,甚至关联度不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如德州卷,材料一简介火星探测情况,材料二介绍空间站的食物清单更迭变化,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很低,文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松散,命制的题目只能指向单一的材料,停留在信息定位和提取的层面,考生答题只需要运用印证式思维。缺少必要的整合和思辨的材料,自然难以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无法达成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3.文本材料与题干的对应关系不确切

文本材料要有足够的有效信息,并且能够与题目考查指向精准对应,不能让所命制的题目难以根据文本材料回答。如福建卷:

如果要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硬件、文创、宣传、服务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回答。

材料二是“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示意图(部分)”,其中标示了关于“动漫”“出版”“电影”“修缮”等信息;材料三通过小记者采访李华及其父母为什么选择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提到文创产品和传播方式。选择“文创”“宣传”角度,考生尚可根据材料提出建议,选择“硬件”角度的,除了“修缮”还能建议什么呢?而选择“服务”角度的就只能游谈无根了,材料中本来就不存在。此外,答案及其示例的严谨性和针对性也要能经得起推敲,不然就会影响到试题的效度和信度。

4.文本材料所占篇幅与整卷的比例失当

有的文本材料篇幅过长,字数很多,占了很大的版面,却只考查两三个题目,且分值很小,以致文本内容冗余、材料浪费,这对于版面有限的中考试卷来说,是很不恰当的。泸州卷的两则文本材料多达1200字,但是从答题的需要来看,很多材料内容都是不必要的,如此“撂荒闲置”甚为可惜。黔东南州卷的四个材料由一表两文两图组成,规模可谓大矣,其第三题“请阅读材料四的文字,补充下列表格的空缺内容”,偌大一个表格占据很大的版面,却只是材料四的完整再现,如此豪奢令人叹服。

5.试题情境创设虚化、过度

试题情境化固然有很多优点,但目前在试题情境创设上也存在“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甚至到了“无试题不情境”的地步,导致大量的“试题情境”流于形式,这纯属多余,白白增加考生的阅读量,也浪费版面。究其原因,还是命题者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的认知不够科学,没能够认识和把握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的内涵。《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2]36显然,“真实”是情境创设的基础,“问题”是情境化试题的核心,情境化试题命制要基于真实的问题背景。

6.考查有“非语文”或“泛语文”的倾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3]15非连续性文本因其文本特点,适于用来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甄别、提取、整合的能力,以及根据材料形成解释、做出推断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考试要考语文,这似乎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非连续性文本考查中确实存在一种“非语文”或“泛语文”的倾向。一些测试文本粗糙芜杂,题目设计貌似“开放”“跨学科”,考查目标指向并不清晰,缺少起码的语文要素限制,导致考生无须细读文本,怎么回答都能够得到一些基本分,这不仅降低了考试信度,也影响到了学科的地位和尊严。阅读固然是学生学习其他内容、为未来做准备以及参与公共活动的工具,但是作为语文考试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还是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决不能泯然于众学科而丧失自我。

回望来时路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在“双减”政策之下,中考改革的步伐势必会加快,“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4]也将会成为各地命题人的共识,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命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以充分发挥对教育教学的正确引导作用。语文学习本来就不能够脱离现实生活,教师不仅要扎扎实实地教好统编教材,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连续性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