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22-03-02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学苑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注意力语文课堂教学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徐 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这说明注意力对汲取科学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现在许多学生上课心不在焉,身体在教室里坐着,思想却不知神游何处。在课堂上对课堂信息接受不良、反馈不畅、麻木不仁。比如教师提问,学生都不知道教师在问什么问题;作业布置后,学生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作业,更不要说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作业了。在学生耳朵睡着的情况下,教师上课辛苦,学生听课疲惫,教师出力不讨好,最终做的都是无用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那么,怎样才能紧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时时刻刻让学生的耳朵清醒着,保持汲取知识的最佳状态呢?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用导入“吸”住学生

上课伊始,学生注意力都会比较分散。课堂有没有导入以及导入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学生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导入是一节完整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导语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一个生动有趣、富于艺术性的导入,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一个好的导入,连结着学生和教师,连接着开头与正文。语文教师要用导入紧紧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方法很多,如音乐导入、名句导入、悬念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视频导入,等等。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悦耳的音乐,可以说人人都喜欢,它可以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对于流行歌曲,学生就更喜欢了。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愚公移山》时,问:“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江涛的《愚公移山》这首歌?”很多同学都说“听过”,“那么谁来唱一段呢?”一个胆子大的男生站起来唱,唱得挺不错,同学们都沉浸在这歌声中,都被愚公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这样再学习新课,学生理解课文就会显得更加轻松容易了。

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名言导入,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司马迁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或……’的沉重思索……今天,请让我们走进《热爱生命》,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唱出一曲生命赞歌。”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充满悬念的导语,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关于悲剧,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人们看了悲剧会难受、会痛心甚至会流泪,读了《孔乙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通过设置这个悬念导入课文,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讲解课文时就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也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抓住了导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凸显教学效果。导语设计不宜太长,三言两语即可。导语设计也不能花里胡哨的,要讲求实效性。导语设计要集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感染性于一体。如此导语,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从“头”亮起来,从而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用语言“粘”住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能言善辩,能用语言“粘”住学生。一个教师的语言如果富有“磁性”,能够吸引学生,学生听课就不易走神。教师的语言如果悦耳动听,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孜孜以求地在知识的学海中泛舟远航。一个说话不流畅甚至磕磕巴巴的教师,是不适宜教语文的。

有的教师教学《孔乙己》时说道:“……孔乙己是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那么,作者是用什么鬼斧神工来刻画这个苦人儿形象的?孔乙己的悲惨到底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现代社会还有孔乙己吗?”这段话中“苦人儿”“鬼斧神工”等词用得生动形象,问题也富有启发性。所以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最后也顺利地解决了本文所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有的教师在教学《星星变奏曲》时,设计了这样一段语言:“前面一课我们感受了诗人郑愁予对中国儿童的祝福,此刻,我们将倾听一颗星星的诉说,感受一位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这段话里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用了“诉说”“心灵劫难”等富有感染力的词语,以旧带新,自然流畅,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吸引力,这吸引力来自教师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语言所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向学生传达不良的信息,更不能为了迎合某些学生而说出一些不雅的言语,或是做出一些不雅的动作。

目前云南省MS7.0级地震灾害风险加大。地震活动及其潜在威胁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掣肘城镇化进程。总结鲁甸地震灾害救援经验教训,得出云南省应急应对地震灾害要以组建应急管理厅为契机,加强即时灾情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装备建设、空中救援力量组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加强自救互救培训、加强大灾救援训练、集中救援力量于震灾威胁大、灾损更严重的滇东-滇中区域等。

用语言来“粘”住学生,不仅仅指教师的语言,也可以指学生的语言,尤其是读。学习语文是离不开朗读的。有些学生朗读能力比较强,可以让他们多朗读,以此来“粘”住学生,即使是朗读磕磕巴巴的学生,他们的朗读也能够达到“粘”住学生的作用。

要让学生当堂朗读,以此让学生来接触文本,熟悉课文,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对于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要。但接下来疏通文意的时候,大多数教师都是先让学生起来试着翻译,教师再强调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方法。有的教师甚至以这样的方式来翻译全文。其实这样的效果很不好。因为这时好多学生处境极为被动,他们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不再看课文了,而是拿起《初中文言文译注》抄写起来。怎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怎样使大多数学生认为枯燥的文言文学习过程更充满生机和活力呢?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操作呢?那就是“读”,形式多样的“读”,尤其是朗读。语文课堂中的朗读,确实能够起到“粘”住学生的作用。

当然,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要多元化,如学生对学生的评价(点名学生读后),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师范读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自读后)。对读得不好的学生,教师要指出问题所在,同时要多给予鼓励。

三、用多媒体“迷”住学生

现代教育技术比较发达,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包括农村学校)都配备了多功能一体机。多功能一体机作用非常大,可以播放音频、视频,可以展示图片、学生作业……可以说“声”“光”“色”“电”等俱全。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迷”住学生,以引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武陵春》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葬花吟》,音乐响起,学生立刻被歌曲中低沉、哀怨、如泣如诉的气氛感染。教师可以进而提问:“年轻时代生活无忧、乐观的李清照为什么晚年的作品如此悲伤?”激发学生思维,去词中寻找答案。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可以播放刘欢演唱的电视剧《水游传》的主题歌曲《好汉歌》,歌曲响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效果非常好。

人的认知规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图片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老王》这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了一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人的生活图片:破败的小屋、残缺的肢体,让学生感受他们的生活现状,唤起他们关注弱小的心灵,为感受主人公老王苦难的生活蓄势。

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罗布泊消逝前和消逝后的一些画面,让学生感受消逝前的罗布泊是一个河水丰盈、碧波荡漾的仙湖:那里水平如镜,水草丰美,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地方;消逝后的罗布泊已成了一个恐怖的地方:没有草木,没有飞鸟走兽,夏季高达70℃,茫茫沙漠,荒无人烟……这样对比鲜明的视觉冲击,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起来更为专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当然,我们教师需要明白,使用多功能一体机是为了教学,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把PPT设计得花里胡哨的,那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万万使不得。

四、用问题“缠”住学生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用问题来“缠”住学生,用问题来激发起学生思考。

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说:“同学们,我问大家一个问题1+1=?”同学们一致回答是2,我说:“只有2这一个答案吗?我们可以开动脑筋,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牛顿+苹果=万有引力定律。”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的注意力被集中起来了,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最后同学们得出了多种答案:“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同学们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与这篇课文的主旨所要表达的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是一致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的思维迸射出火花,缠住了学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辩论也能够“缠”住学生。辩论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太阳正午的时候距离我们近,还是早晨傍晚的时候距离我们近呢?”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适时引导到学习的内容上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教师给大家出示一个辩题:当下你觉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在辩论中初步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情感:对国民党当局混淆视听、推卸责任的愤怒,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努力的中国脊梁的赞扬,也在辩论中体会了鲁迅杂文的力量。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留足时间,延迟回答。因为课堂提问不是目的,得到答案也不是目的,让学生去思考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留足时间,延迟回答。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或学生马上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这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在提问后,过一段时间(时间长短应视问题难易而定)再指名回答。如果问题比较难,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点拨。为了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也可以把问题细化,即从不同的角度,把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如《故乡》主要表达了哪些方面的主题?这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直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是有难度的。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从如下四个角度细化这个问题:1.设问:小说中的“故乡”描写仅仅是一个场景描写吗?它有什么深刻意义?2.反问:小说塑造了哪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3.追问:造成这些人物前后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深问:通过闰土对“我”称呼的前后变化及杨二嫂对“我”的前后不同的反映,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作者渴望怎样的人际关系?通过“设问、反问、追问、深问”,环环紧扣,为妥善解决本题铺设了台阶,坡度减小后,学生沿阶而上,逐步接触到问题的实质,从多方面深刻地理解了本文的主题,从而高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人们常说: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火花,而精妙的提问和合理的追问,辅之以讨论的方法,犹如“投石冲开水底天”,达到进一步拓开学生思路,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但在教师运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的时候,首先应注意问题设置的“度”。太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容易丧失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自主发现疑问,创造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良好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只要我们教师经常有意识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耳朵叫醒,相信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会越来越持久,时时刻刻让学生的耳朵保持在汲取知识的最佳状态。相信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注意力语文课堂教学
让注意力“飞”回来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