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新师范”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2-03-02蔡振禹张宏杰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教师队伍

蔡振禹,张宏杰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一、“新师范”教育的新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1]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建国以来首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水平的战略举措。随后公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2]可见,办好师范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民生工程。

邢台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师范办学传统的老校,对党发展新时代师范教育的规划作出了积极回应。2018年7月起,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师范专业教育的八条意见》《邢台市中小学教育战略合作联盟章程》《师范教育振兴行动八项工程》等,以“三联盟一论坛”(幼儿教育联盟、小学教育联盟、初中教育联盟和中小学校长论坛)为平台,筑牢“U-G-S”教师教育共同体。目前已与包括新疆若羌在内的30余个县市区36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深度合作,建成优质实习点400余个,将“新师范”教育的提质增效落在实处。

二、“新师范”教育的时代内涵

“新师范”教育需要精准把握当代师范教育新特点,在发扬老牌师范院校深厚师范教育传统基础上,依托“U-G-S”协同体,强化师德养成、革新培养模式、落实课堂革命、锤炼从教技能。通过校地合作制度化、培养模式实践化、教学过程智能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等实践,形成高水准、系统化、智能化、开放性的师范教育新目标、新形态、新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四有”好老师。

(一)落实新时代要求,聚焦卓越教师目标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师德全过程养成,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四有”好老师。

(二)对标师范认证标准,紧跟改革创新步伐

严格对标师范教育建设的四项国家标准,树立“现代、创新、协同、共享”的教师教育新思路。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堂革命、强化实践教学、深化质量评价,形成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新形态、新格局[3],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师范”建设发展新模式。

(三)面向基础教育需求,形成师范办学特色

建立“三联盟一论坛”常态化运行机制,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搭建高校、政府、中小学间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教育协同共同体建设;探索建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卓越教师培养和区域基础教育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

三、“新师范”教育的目标定位

地方师范院校落实“新师范”需要树立明晰务实的改革目标,人才培养的发力点应集中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做出新贡献,通过开放、融合的“U-G-S”教育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系统化、协同化、开放化、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如下:

——贯彻一个理念,即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抓手,提升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建设理念贯穿始终。

——构建一个共同体,即“U-G-S”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

——形成一个新范式,即具备新时代特点、适应基础教育需求、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师范”建设范式,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助力区域基础教育振兴,形成较强影响力。

——打造两个模式,即分类培养、分层次培养的多科复合型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和师范生职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

——完善五个体系,即高质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习见习研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师德师风养成体系、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考核体系、面向基础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体系。

——推动十个创新,即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师德养成创新、学科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创新、质量评价创新、校地合作创新、师资建设创新,全面推进培养体系科学化、精准化改革,助力教师教育人才质量提升。

四、“新师范”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拓展师德养成新途径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基本原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师德体验三方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从教使命感和从教忠诚度。通过师德文化建设构建德养成氛围,通过参加义务支教、公益活动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

(二)确立教师教育新理念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为遵循,结合新时代特征进一步完善师范类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构建集教育培养、培训、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新体系,搭建“U-G-S”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致力于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显、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引领、驱动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筑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需求导向、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开放多元的原则,探索形成分类培养、分层次培养的多科复合型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和师范生职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幼儿为本、才艺兼备、保教融合的幼儿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要通过大类培养、主辅修制、双学位、多教资等方式,培养能够胜任全学科教学的全科复合型教师;中学教育专业要坚持高质量培养标准,全过程锤炼学科教学素养、实践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学好本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奖励学生考取多学科教师资格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科素养和专业素质双向强化的一专多能型高品质教师。依托校地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和“三联盟一论坛”机制,构建集中学习与跟踪指导、理论学习与跟岗实践、实践改进与行动研究“三结合”职后培训模式,探索让毕业生受益、让区域基础教育教师受益的系统化教育教师职后专业发展路径。

(四)凝练学科专业新特色

结合区域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师范专业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凝练优势学科方向,鼓励特色发展。对接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技术,健全通用标准体系和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建立专业群建设责任机制和动态建设机制。基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着重研究解决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推进标志性研究成果实践转化。

(五)优化课程体系新结构

坚持“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注重综合”为指导建构新师范课程体系,全体系植入课程思政元素,围绕通识素养、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实践素养四维度,设置通识类、学科大类、专业类和教育类四层次系统的、进阶式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融合提升。教师教育类课程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顺应“互联网+教育”发展新趋势,革新教育理念、植入信息元素、推进课堂革命。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加大传统文化、互联网+、智慧教育、科学素养等课程植入,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学科素养类课程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学科观,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教育实践类课程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设计、说课实践、智慧教学”三大教学技能训练,通过训考结合、以考促训达到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目标[4]。

(六)催生课堂教学新革命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革命,深化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全方位的“互联网+教师教育”,推动教师培养由传统教学方式向混合式教学转变,推动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衔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引入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小组教学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七)打造实践教学新范式

遵循实践导向构建学期集中实习、期末见习轮训、课后实操研习多元化实践实训体系,循序渐进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设与师范认证要求契合、硬软件条件完备、实践教学质量高的基地,切实保证学生实习达到预期效果。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的实践素养培养体系。高水准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与测评中心、“智慧教室”和师范生实训平台,常态化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考核和比武竞赛。定期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师德先进典型、从教三十年以上老教师、区域教育名师、学科教学名师、中小学校长和知名校友等开展“教师教育大讲堂”,积极参与“双减”背景下市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活动,实施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嵌入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境体验,积累学生的实践智慧。

(八)健全质量评价新体系

坚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技术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学习的满意度”五度标准[5],健全完善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全方位细化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评价实施办法,确保培养过程高质量运行。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建设思想融入师范教学工作全过程,修订完善动态化、常态化的师范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九)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

将完善校内协同育人机制纳入“新师范”建设顶层设计,构建校地协同育人体系,打造“U-G-S”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在专业论证、师资双进、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激励考核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与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等多方合作的协同创新育人体制。启动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行动计划,深度介入地方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与区域各地市教育局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综合能力强、乡村情怀厚”的基础教育卓越教师。与区域教师发展中心协同,开展地方中小学管理者领导力提升项目,打造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成长“校地协同”支持体系,搭建学校管理、学习研究与人才成长共同体高端平台。实施乡村教师能力全面提升计划,发起成立区域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联盟,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服务地方功能,助力区域基础教育振兴。

(十)激发教师队伍新动能

秉持专兼结合、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基本方针,全面实施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各专业专兼结合、校内校外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畅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引入渠道,加大从行业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兼职教师库。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加速建设一支既能实现“新师范”建设目标,又能服务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每学期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培训学时和效果考评纳入单位考评、评奖评优、职称评定指标体系,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中心研发团队建设;深化与区域中小学的合作,鼓励教师进行顶岗实践锻炼、访学进修和挂职锻炼,推动教师队伍上层次上水平。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新师范”人才,是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地方师范院校要从师德养成、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新师范”教育创新落实,构建完善“新师范”教育新范式,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发展,为区域基础教育振兴培养大批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教师队伍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