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2022-03-02福建省晋江市梅岭街道平山实验小学钟珍梅
福建省晋江市梅岭街道平山实验小学 钟珍梅
简单地讲,“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如果将其具体到小学数学知识中,它主要包括了学生对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等多个方面的感性认知,拥有良好的“量感”可以很好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极具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量感”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所以这一素养的培养往往就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一大盲区,而体验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最大程度地还原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为主来帮助他们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时,体验式教学能让他们亲身体验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需求量往往会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而不断增加,但是很多数学知识和概念有着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能够深刻记忆和理解,不仅对他们的“量感”有着较高要求,而且还需要对教学内容有着强烈的敏感认知,所以这对以形象思维记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困难。但是,体验式教学作为目前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信息沟通,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丰富的学习情绪体验。只有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保证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而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不仅可以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帮助他们积累更多学习经验,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整个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可以真正“学有所得”,使其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量感”素养,而教师也同样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由此可见,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对提升他们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培养小学生“量感”的策略
1.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受“量感”。
数学教学中的“量感”不仅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还能有效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和数学核心素养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量感的培养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深度体验中感受“量感”,从而为小学生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量感的培养还存在如学生对量的感知过于浅表化、学生对量的体验缺乏持续性等问题,如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来吸引学生深度学习,就能更好地让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与动作协调共生。就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千克、克、吨》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相关数据的估测活动,部分学生通过掂量、查看等方式进行估测,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对估测的结果进行称重检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议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参加“精准量感”的估测比赛活动,最终选出估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相差最小的一组并颁发奖励。在比赛中,学生就会在不断反复抓、称重、测量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千克、克”等概念的感性认知,从而将其逐渐内化成为自身的量感。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度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和运用。同时他们的量感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有效发展,不仅可以通过掂量初步对一些物体的质量进行判断,还能通过视觉对物体的量给出比较准确的初步判断,而这种精准的判断力恰好就是学生量感的重要体现,从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奠定了基础。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感知“量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要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量感,除了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深入感知量感以外,还少不了学生的深度想象,从而真正帮助他们有效丰富自身的量感。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直接性的动手操作、深度感知是一种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体验的学习方式,而在深度想象中学生可以获得一种间接性、替代性的感知体验,所以说,学生想象下的量感建立是以重复多次的操作性量感为基础的,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让他们感知量感。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公顷、平方千米》教学为例,其中,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超感知特点,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公顷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操场上手拉手共同围成一个正方形,并启发他们测量所围成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就能通过引导学生实地测量,最终得出周长大约为40 米,边长为10 米,面积大约为100 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公顷就是百米的平方,那么相当于有多少个这么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呢等,从而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对公顷这一概念的表象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经过多次的表象想象和比较,逐步深化对公顷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形成一定的量感,由此可见,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学生的想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样地,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中的《1 米有多长》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几个极为相近的长度单位的认识与理解,教师不妨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展开教学,引导他们尝试找出一些“身体上的尺子”。例如:学生两手臂伸直的距离大约为1 米;一拃的长度大约为1 分米;一指的宽度大约为1 厘米;指甲缝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 毫米等。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借助“身体上的尺子”对相关的物体进行想象测量,从而通过这种感官体验小游戏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量感”。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想象和联想,可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实地测量等活动让他们对量的感知变得更深刻、精准,从而进一步内化成为数学核心素养,最终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化。
3.拓展学生练习活动,强化“量感”。
教师在设计相关数学练习题的时候,如果只是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练习素材,让他们完成一些填写计量单位、改写换算等数学习题,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而且还很难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对应的数学“量感”。只有当教师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数学练习题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表象,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体验,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量感意识。
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中的《1 千米有多长》教学为例,在学习本节课知识点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两个课后练习题:从你家到学校有没有1 千米,请说明理由;在地图中找到距离学校1 千米的某个位置,旨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1 千米”空间表象的认知与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感知体验,从原来封闭式的练习向开放式的练习转变,从而真正实现拓展练习活动的有效延伸。具体来讲,可从时间上突破原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从空间上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局限;从形式上借助项目式学习手段等,如组织学生进行“小采访”活动:人们对1 千克的观念;“千米行动小实践”活动:体验步行和骑车等交通工具行驶1千米;“小设计”活动:设计小区里的千米地图。
再比如,以《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先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怎样求解圆柱体的表面积,引导他们在观察圆柱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定的提示,如:可将圆柱体压扁以后,求出两个相同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所求圆柱体的侧面积,从而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纸质的圆柱体模型去展开相关计算。而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不断推移,学生的小组讨论也就会在一定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得更加激烈,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逐渐提出“用手电筒照射圆柱模型,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再乘二”的想法。实际上,学生的这些想法都是在他们小组讨论和动手实践中得到的,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手段非常值得肯定,其所收获的教学效果也相对理想。而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出一定的提示指导和困惑答疑,这不仅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逐渐强化“量感”。
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将数学综合性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了抽象量感与具体体验的融合教学,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经验并进行知识体系的深刻建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过程中,不妨多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将对量的认知内化成为相对稳定的心理表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量感”。
由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再加上生活中也有很多与“量”相关的数学知识,如:鸡蛋的重量、数学课本的长度、花坛的面积等,这些教学题材都非常适用于小学生“量感”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从生活化的角度去感知“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中的《1 米有多长》教学为例,其中就会涉及到厘米和米的知识教学,教师就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展开具体教学。我们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说出生活中长度为1 厘米的物体吗,通过问题导向来引导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若学生没有思路,还可以给出适当提示,比如橡皮的厚度、小瓜子的长度、自己大拇指指甲的长度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估算一根粉笔的总长度,并鼓励用尺子实际测量来进行检验,从而帮助他们对厘米的概念有更加清晰具体的认知,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相关的实践测量活动,如动手测量自己的步子,感受1 米的长度。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观察并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家里杯子的高度、电视机的宽度等,体会数学量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量感意识。
再比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这部分内容时,有很多小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两个极为相似却有一定不同的概念,从而不能很好地体会“量感”。对此,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向他们举出一个形象并且比较贴合的例子,如保温杯和塑料杯,让学生接触并认真观察两个外形、大小相近的杯子,在分析比较之后,从而引导他们得出“两个杯子的体积基本相等”的结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保温杯是有一个保温功能的,然后再引导他们认真观察两个杯子的内部结构特点,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调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了解到“保温杯的厚度比普通的塑料杯要厚得多”。如此一来,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经验和教师的引导,借助这个简单形象的表象生活实例,明白“容量的大小往往与容器内部的空间结构大小有关”的数学道理,从而深化对体积和容积概念的理解,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量感”。
总而言之,学生量感的培养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同时还是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强体验式教学的巧妙运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逐渐达到提升学生量感的目的,最终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