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2022-03-02黄金辉郑雯霜

关键词:共同富裕理念生态

黄金辉,郑雯霜

一、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战略目标,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马克思恩格斯将共同富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和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同富裕是“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的社会。囿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只是提出了一般性的构想和原则,具体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尚不明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他在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我们要实行一种能让人民一年一年走向“大家都有份”的“共同的富”“共同的强”的计划和制度。(4)《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将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172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赋予共同富裕更深刻的内涵:从受众对象来看,由强调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转变为更加注重受益对象广泛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涵盖内容来看,由过去着重强调物质财富的丰裕,转变为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综合发展、全面富裕;从实现要求来看,由过去重点关注财富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变为既要求“富裕”量的增加,更要求“富裕”质的提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在建党百年之际,党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来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经济基础与物质条件。但与此同时,我国仍面临着国际经济贸易持续低迷、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盛行,以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贫富差距悬殊、产业结构亟待绿色转型等现实挑战,严重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6)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共同富裕与新发展理念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高频词,具有强烈的内在关联性和互动耦合性。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是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行动先导,是共同富裕的指挥棒。新发展理念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理念,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遵循,它回答了在新的历史阶段以什么样的发展目的、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推动共同富裕等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以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是当前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实现路径,以及将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等相结合的研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的发表,“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发文量呈井喷式增长,主要集中于对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的研究,研究视角主要包括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示范区建设等。但将“新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展开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与本文广义相关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逐一探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之于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如邓龙奎研究了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发挥的渗透性动力作用,(7)邓龙奎:《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渗透性动力》,《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黄新华、韩笑关注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在高质量发展中壮大共同富裕社会根基的实现路径。(8)黄新华、韩笑:《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海南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另一类是探究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某一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如陈劲、阳镇等指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提质增效”支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9)陈劲等:《共同富裕视野下的中国科技创新:逻辑转向与范式创新》,《改革》2022年第1期。黄群慧提出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产业协调发展、企业竞合共生的协调发展,既能提高生产力又能缩小贫富差距;(10)黄群慧:《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金融理论探索》2022年第1期。沈满洪认为绿色发展关系到发展的协调性、共享性与可持续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11)沈满洪:《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观》,《治理研究》2021年第5期。吴宁探讨了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认为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目标指引和路径依赖的关系。(12)吴宁:《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已有文献中,系统分析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及具体实践路径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系统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探讨全面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牢固树立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及其配套政策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二、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70页。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把握发展方向、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的“金钥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8页。换言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社会摆脱强大自然力的制约,能够解决自然形成的贫困问题。然而,对于如何发展生产力,不同的文明类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资本主义凭借“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69页。但资本的贪欲在消灭自然形成的贫困的同时,也因其剥削机制生产出大量“人为造成的贫民”。(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7页。正是看到资本主义的文明作用及其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扬弃、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既发挥资本促进效率提升的积极作用,又努力克服资本的贪欲,以创新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步入新阶段新征程,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不仅要求做大“蛋糕”,也要求做优“蛋糕”。做大做优“蛋糕”不能只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扩张,更要依靠创新。党的二十大谋划制定了未来五年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以及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发展目标,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3页。坚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粗放速度型、低要素成本优势发展模式向集约效益型、高科技质量优势发展模式转变,是对我国经济分化调整期客观形势的正确把握,也是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重要手段。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方面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提高生产效率与促进经济总量提升,实现财富“蛋糕”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创造出更优质、更丰富的发展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财富“蛋糕”质的提升。概言之,只有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以创新引领和驱动经济发展,才能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协调发展防止发展分化与失衡,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于人们为自身的现实利益而做出的斗争。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这样一个动力机制,但现实利益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联合和发展,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动荡。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现实利益的差距是否合理:合理适度的差距有利于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创造价值的主动性,但过大的贫富差距,或者某些领域发展严重不均衡会使民众失去生产积极性,阻碍经济发展,导致阶层固化,引发社会动荡。共同富裕不是一步到位的同步富裕和绝对平均的同等富裕,而是允许存在合理差距的普遍富裕,但缩小差距、平衡发展始终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综合平衡,在补齐发展短板中促进发展的均衡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内在蕴含着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主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求。在实现全面脱贫的时代新起点上,协调发展作为共同富裕之“共同”的重要支柱,体现为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提升。

其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各地区的普遍富裕,发展的综合平衡和财富的合理分配,都离不开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城乡协调发展而言,习近平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19)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的短板、劣势突出。新时代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之间,发展最不充分的是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主战场仍在农业农村。城乡协调发展旨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改变农民在经济收入中的弱势地位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这也是实现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就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以及东部现代化。(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2页。通过区域协调发展,能够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提高各地区低收入群体与贫困群体收入,优化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缓解区域间发展失衡问题,在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促进共同富裕。

其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提升。“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23页。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生活富裕富足与精神自信自强的“双富”,不仅包括“看得见”的物质富裕,也包括“看不见”的精神富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突出经济建设对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生活水平,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精神文化的丰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避免精神空虚带来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泛滥。

(三)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促进生态共同富裕

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报》2022年8月18日,第10版。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按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靠自然界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和前提性;没有丰裕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实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的共同富裕社会。可以说,生态良好是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维度,生态共同富裕意味着当代人与后代人都能享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因此,生态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生态共同富裕,生态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和享有,生态福利两极分化,更不会有其他领域的共同富裕。

绿色发展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中推进经济发展,是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必然途径。一方面绿色发展提供最公平的生态产品,促进代内生态共同富裕。丰裕的物质财富作为共同富裕的必须前提,本身就涵盖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个基础性与保障性的生态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人们居住环境老破旧、脏乱差,空气和水资源质量、食品安全都不达标,即使富了“口袋”也会“垮了身体”,享受不了富裕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财富的合理分配,也需要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与保障。走绿色发展之路能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缓解资源趋紧的同时,盘活普惠性的生态资源,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通过生态产品的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生态富民利民为民的经济效益,促进代内生态共同富裕。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以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代际生态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努力。共同富裕不是一代人、几代人的暂时富裕,而是既惠及当代人又福泽后辈的可持续富裕。绿色发展兼顾当前与长远、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推动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向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发展模式转变,实现资源利用和财富增长的可持续性。没有接续发展就没有共同富裕,只有绿色发展才能保障共同富裕的长久效能,在财富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未来世代的生态共同富裕。

(四)开放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拓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本身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反过来,交往的具体形式也被生产所决定。生产与交往的辩证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8、560页。换言之,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要保持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必然要保证人与人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开放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拉动经济复苏与增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才能带来经济繁荣。

共同富裕不是闭关锁国的封闭式“富裕”,提升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水平离不开开放发展。构建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充分赋予国内民众市场自由选择权,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才能拓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具体而言,一是对内开放,调动民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前提与基础,对内开放不足会制约和影响对外开放的深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放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但某些地方、领域利用行政手段干预个人和企业的经济选择权,特别是限制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市场等遗留问题并未消逝。对内开放强调国内各地区之间互相开放、打开门户,平等对待各类企业与个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形成充分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对内开放能激发市场活力、调动民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反过来,对内开放不足会阻碍要素和资源流动、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减弱经济运行的动力,进而造成人民群众收入和国民福利增长缓慢。因此,充分对内开放能给予劳动者以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使更多人迈上共同富裕之路。二是对外开放,助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现在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抓住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学习国外成功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人才、设备等,有利于缓解国内发展技术瓶颈,增强国内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对外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概言之,通过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拓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五)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落后、物资匮乏,这一阶段的共同富裕主要是克服传统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鼓励部分人、部分地区通过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先富起来,再通过示范效应和帮扶作用带动后富群体。当前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已经到了亟需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迫切关口。但是,发展仍不充分,共享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制度也尚未构建完成。而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旨归,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推动共同富裕稳步前进的重要力量。正如习近平所言:“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习近平将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概括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2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2版。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7页。的价值追求。

其一,全民共享要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一部分人先富再带动其他人富起来,新时代强调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28)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全民共享强调普惠性,能够保障不同职业、民族、信仰、年龄、性别等的社会成员都有权利和机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二,全面共享要求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在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提升的新时代,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需求与日俱增。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基础性经济命题,也是一个重大性政治命题和关键性文化命题,更是一个全局性社会命题和长期性生态命题。全面共享的内容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也包括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真实更广泛的政治权利、更繁荣更多样的文化产品、更完备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更均等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更优美更宜居的生态环境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其三,共建共享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与共享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助推共同富裕的一体两翼。美好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共享不是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地享受,需要共建为其提供充足可供分配的财富“蛋糕”,而共享又能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参与到共建之中。共建共享不仅能够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潜力,避免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落入福利主义和养懒汉的陷阱,也能够助推人民群众在共同创造中共享发展成果。

其四,渐进共享要求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准确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粗暴、一步到位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一项任务接着一项任务完成,分步骤分阶段推进的渐进共同富裕、梯度共同富裕。渐进共享要求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既要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愿景,又要量力而行地渐次推进,在以量变促质变的过程中分阶段、分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新阶段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新发展理念,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更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意味着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以GDP论英雄、以粗放式方式发展经济、先污染后治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发展效率轻发展质量等传统发展模式。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转化为实际行动,必须作出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安排,以确保新理念转化为新实践。

其一,以创新引领发展,在财富不断增长中促进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经济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在于能否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9)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增长阶段,迫切要求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只有通过创新发展才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揽子问题,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大动力。

要实现财富“蛋糕”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必须以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的前提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来解放和激发创新所蕴含的巨大潜能。首先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求,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以及加强对基础性、前沿性、重大性研究领域的投资,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向企业开放,保障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畅通企业科学研发渠道,以及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科学统筹、集中力量突破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提高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重点激励高质量科技研发活动,规范优化各级政府相关激励措施,提高政府激励的精准性、科学性、导向性。其次是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实施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机制,以及完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激励与留住核心人员队伍。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平台,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围绕柔性引才、双向兼职、联合聘用等方式探索人才双向流动使用机制,实行更具竞争力更加开放的人才吸引制度,大力延揽国外创新人才,实现人才集聚创新。简言之,通过构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让创新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财富可持续增长中促进共同富裕。

其二,以协调引领发展,在均衡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协调发展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安全阀”,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23、28-29页。以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主要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竞争力偏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大量脱贫人口仍处于贫困临界线边缘。提高农民收入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城市与农村不能分离,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要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下、有发展”。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补齐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领域发展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农村和贫困人口致富能力与发展意愿,常态化开展返贫动态监测,防止规模性返贫。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实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优势互补。二是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受各地基础条件、自然资源、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显著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且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东部地区与最低的西部地区的差值呈逐年扩大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新时代新征程促进共同富裕所需攻破的主要堡垒之一。基于此,东部地区要加快推进现代化,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带头发展数字经济,重视对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究能力的培育以及对中西部、东北地区的支援、扶持;西部地区要持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民生保障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部地区要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东北地区要夯实大国粮仓根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三是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增长伟大成就的同时,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却没有同步提升。虽然物质文明能为精神文明提供现实基础,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撑,但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精神生活的丰实,反之亦然。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实现共同富裕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现阶段,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鼓励民众通过创新创业、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等途径致富,提高民众物质生活质量,让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3页。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数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抓好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其三,以绿色引领发展,在生态富民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9-50页。长期以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以绿色发展厚植共同富裕之路的底色,在生态富民中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激发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借助新闻报道、道德培育、文化传播、健康教育、案例警示等方式,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形成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构建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现代环境监管体系,维护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权益,保障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政府、企业、社会、媒体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公众环保意识渗透转化为自觉行动,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二是培育可持续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生态化。在技术创新方面,聚焦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创新驱动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外延型发展方式向低耗能、可持续、内涵型发展方式转变,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以数字经济引领绿色发展,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生产提高资源使用率,减轻生态环境负担,为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三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生态经济化。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地实施,建立通畅的生态产品供需关系,推进生态产品市场的建设及交易,扩大生态产品的品种和生产规模,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有效路径,提高生态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力度,让绿水青山充分释放“富民效应”,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财富增长优势。

其四,以开放引领发展,在内外联动中促进共同富裕。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如何突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封锁,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各国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的严峻国际形势下,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1-62页。开放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把握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阶段,要以开放引领发展,把国内发展与对内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在内外联动中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深化对内开放: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除区域市场壁垒,打破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促进资本跨地区自由流动。统筹谋划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调整升级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释放民众消费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围绕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机制的不必要干预,政府更多扮演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角色。二是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原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国内商品、要素合理有序对外流动。鼓励国内综合实力强的企业高水平走出去获取经济资源,进而带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等领域,推动国内技术进步与产品更新迭代,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把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以及密切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34)钱书法等:《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同机制研究——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21年第1期。助推国内区域经济与开放型经济联动发展,在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调整优化国内区域经济布局与倒逼国内产业升级优化,内外联动拓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其五,以共享引领发展,在普惠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是“先富带后富”政策在新时代的具体落实,通过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重整社会资源、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发展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全面繁荣。因此,在全面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必须以共享引领发展,在普惠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富裕。

一是以共享发展理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收入分配公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长期处于0.46以上的高位值。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3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6-47页。在初次分配领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的初次分配比例;发挥按劳分配的主导作用,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工资按时按量发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增长。在再分配领域,强化财政税收制度改革,适当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形成税收负担与居民收入成正比的累进税;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非法收入的监管和惩治力度。在三次分配领域,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发挥慈善事业的富民导向作用,弘扬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的社会美德,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帮扶低收入群体。二是以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6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帮扶后富群体和后富地区、保障其共享发展机会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兜底性、普惠性、基础性民生保障建设,确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完善和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惠及面,不断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向享受性、发展性拓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政府应在就业创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进一步做好管理和服务,保障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在普惠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富裕。

四、结 语

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五年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和行动引领的重要地位。新发展理念是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命脉的关键理念,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其密不可分:创新是创造财富的动力源泉,协调是防止发展分化与失衡的重要杠杆,绿色是保障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长期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这五大发展理念分别从发展动力、发展要求、发展属性、发展路径、发展价值等方面系统回答了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思路,不断健全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促进收入分配公正的体制机制,在财富增长、均衡发展、生态富民、内外联动和普惠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理念生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生态养生”娱晚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