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导向的高校思政教育立体化教学方法架构探析

2022-03-02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立体化架构思政

周 毅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宣教党的政治理论的重要政治任务,为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变化,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取得重要教育理论创新成果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能。比如,教师思政教学理念不能积极适应教学环境变化,单一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承载时事热点思政信息宣教任务,对校园思政资源有效发掘运用不够充分,学科教学协同抓思政教育不能很好形成教学合力,传统课堂教材宣教模式与信息化时代新媒介存在脱节,侧重理论宣教忽视社会实践教学等各种问题。为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需要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路径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索。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解决思路。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基于实践导向,着眼教学环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模式进行改进,以教师素养培育范式为架构基础,以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为架构内核,以多维度教学载体、元素和机制为架构主体,统筹构建立体化教学方法联动模式,服务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立体化教学架构基础——“六要”要求提升教师素养

在一切社会行为活动中,人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有别于体育活动等参与者地位对等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传输教育信息的社会行为,由教师主导输出信息,学生受众接收信息,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因为教师占据了教学行为的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教师素养培育提升也是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架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为高校思政教师素养培育提供了架构范式。

(一)教师素养培育的政治属性

“政治要强”是教师素养培育的首要内容,这是由思政教育具备的天然政治属性和承担的政治任务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思政教师,必须具备鲜明的政治色彩,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坚定政治立场,把讲政治贯穿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

(二)教师素养培育的必然路径

“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素养培育提升的导向结果,而实践学习则是推进素养培育的必然路径。在长期、全面、系统化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教学技能提升,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培训、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积累教学经验,深化教学研究,综合提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教学技能。特别需要注重与时俱进,将教学实际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理念紧密融合。

(三)教师素养培育的着力重点

思政教育对象和客体是学生,脱离教学对象开展教学研究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要以教育客体为着力重点开展素养培育建设。“情怀要深”是素养培育的信念源泉,要心怀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践行“学生路线”,在学生中经常性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针对课堂活跃度、听课积极性、知识点理解掌握等情况,听取学生感受、掌握学生思想,汲取学生智慧,问需问计于学生。针对教学传授过程中的难点堵点“解剖麻雀”,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找准课堂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的有机契合点,畅通知识传授“最后一公里”。

(四)教师素养培育的内在保障

任何建模和范式架构,都必须具备足以支持架构内部稳定和抵抗外力冲击的良好应力保障。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的基本范畴中,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属其它因素。而“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便是思政教师素养培育的内因保障,是教师从思想上抵御各类外部诱惑和冲击的内生动力。以严格的自律培育出端正人格,涵养教师德行,是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自身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育职业的基本尊重。思政教师拥有优良师德师风,通过言传身教感召广大学生,在用丰富理论教人学识的同时,更用高尚品格育人灵魂。

二、聚焦立体化教学架构内核——系统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管控

在立体化教学模式架构的三维坐标体系内各种架构节点中,课堂教学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坐标原点和内核。课堂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传导过程,“它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一个心理过程……分析教育信息传导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特征,并加以控制和调节就成为我们提高教育信息传导效果的重要内容。”[3]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学过程”作进一步的衍生,不能局限于课时内教学过程,而是要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全链条过程研究管理,逻辑衔接统筹提升教学效能,锚定定位准确、根系牢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坐标原点。

一是明确教程研究出发点。深入解剖课程内容,吃透教材精髓,念好真经,练好真本领,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课堂语言。换位思考问题,立足学生思维角度,研究如何用浅显易懂、直白透彻的语言输出知识理论,让学生觉得简明易懂,实现直达人心、引发共鸣之效果。二是综合设计课堂教学。遵循课堂教学规律,设计教案讲义,明确授课要点讲解方式、不同知识点讲解用时分配,针对学生听课注意力曲线规律确定要点优先讲解,实现对课堂节奏进度的全面掌控和优化。可在教师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参加教学公开课、教师工作坊等集体研究提升备课质量。三是重视使用事实论证。脱离实际的理论宣教是枯燥无味的,因为“不可能在生活世界之外构筑一套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然后把它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去”[4]。要尽可能围绕教程知识点增加相应事例的讲解,用故事感染人,用细节感动人,在提高学生听课专注度的同时,通过实际事例释疑解惑,增强论证力度和信度,促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深入理解。四是增强教学主客体互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受众客体,其学习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教学效能,教师要注重灵活使用课堂提问、学生分组讨论、适时请学生讲解课程内容等方式,提升教学活跃度,促使学生与教师同步思维,跟得上课堂节奏,增强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五是注重教学效果检验反馈。检验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三个环节的最后一环,常用布置作业、考试测验等方法,也可采用教师主动性沟通获取学生反馈的方式,查找课堂教学的疏漏不足,针对性地加以强化改善,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跟进研究深度解析。

三、延伸立体化教学架构维度——创建多元教学行为载体

由立体化教学模式坐标系原点渐次外延,将教学行为载体由一元化课堂载体向多元化载体嬗变,是立体化教学模式架构方法的精髓。因为“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复杂、需要多方共同培育的过程,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这一目标”[5]40,“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搭建多种教学平台,协同其他教育主体”[5]42-43。从教学客体所处环境出发,全面审视客体所处时空环境、文化氛围和人际场所,选择适当载体开展教学行为。考量学生所处主要环境是学校,需要注重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载体,并尽可能将载体形式固化常态化。

一是创建思政文化载体。重视文化对人思想塑造的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将诸如校园文化节、大学生社团活动、宿舍读书日、专项技能竞赛、主题演讲、经典诵读等各类校园活动,作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载体,促进思政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集成统一。二是固化思政宣教平台。将宣教平台从课堂向多场景拓展,诸如宿舍楼、食堂、体育馆、操场等区域固化为宣教平台,通过标语、海报、图示等载体,宣教思政内容,点滴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思政素养。三是延拓教学主体涵义。狭义教学主体通常指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从“大思政课”视角对教学主体的解读理应向广义延拓。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专业课程要深入研究实践将思政教育融入本课程教学,推行课程思政教学。解读《纲要》,教学主体定义应包括两方面延拓,即思政教师向思政院系延拓、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拓。除此之外,兼有第三层面的涵义,即思政院系部门向其它学科(部门、机构)延拓。四是教学联动兼顾独立与交融。需要注重探索发掘不同专业学科、部门机构联动的潜力和资源,共同组织教研交流,寻求学科部门协同教育的交集和公约数,形成广义主体联动的教育合力。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课程思政要遵循渗透性原则,不能在专业学科教学中生硬嫁接思政教育,而要追求自然融入,二是教学联动要保持相对独立性,避免思政课程教学思维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过多影响干预,为课程思政保留足够的自我探索创新空间。

四、丰富立体化教学架构元素——运用信息时代教学新媒介

互联数字信息时代给教育环境带来重大变化,推动了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因为“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推行为网络教育奠定了普及基础”[6]。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乘着信息化改革浪潮,应用数字信息媒介和互联网资源服务教学工作,丰富立体化教学元素。一是新媒介学习思维方式的确立。新媒介,比如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承载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兼具强大的娱乐社交功能。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易受新鲜事物吸引,往往沉迷网络游戏、娱乐视频,浪费大量时间。因此,要将思政教师的课堂教育和心理教师、辅导员的课外疏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新媒介作为学习工具,把碎片时间从娱乐转为浏览学习网站、观看学习视频、查阅学习资料等,通过碎片时间学习积累,系统提升思政素养。二是多媒介学习方式融合的推广。要注重引导教育客体将电视、收音机、电脑、手机等电子数字信息媒介,与报纸、杂志、期刊等传统媒介进行融合,结合个人实际,设计自学课程表,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方式开展学习,选择其中一种,或是综合运用几种媒介开展学习,预设使用不同媒介学习时长,以便量化执行。三是新媒介资源显性优势。思政教育是开放多元的教育系统,要优化整合互联网资源服务思政教育。积极寻找发掘类似“学习强国”平台等功能强大、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及公众号。通过手机APP、学习公众号、学习网站等媒介开展答题竞猜、答题积分、团队竞赛等各种趣味性活动,增强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百度百科”“喜马拉雅”等互联网资源库,搜集以微视频、微讲座、卡通、图示等为载体的精品课程、教学案例。考虑到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直接面对理论,因而即便是彻底的理论也还要经过转化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7],还要特别注重搜集运用其它再生性学习资源,营造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互联网+”学习环境。

五、创新立体化教学实践机制——强化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8],因此一定要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使其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学生抓好思政学习的坚强战斗堡垒,积极发挥学生党支部领学和学生党员促学的作用。一是学生支部领学功能研究。学生支部首先要抓好本支部的思政理论学习,为理论武装注入理论源泉和精神力量,全面提升支部整体政治理论水平。在打造支部自身学习建设堡垒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的群雁带动效应,引领广大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和行动自觉。二是学生党员促学功能探索。支部要细化分解促学任务,让支部党员分工“承包责任田”,各党员协助辅导员抓好其所在科、系、班级的思政学习,要制定学习方案,把学习内容项目化、学习任务清单化、学习措施具体化。特别是对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主题教育活动,要明确学习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将学习抓深抓细抓实,当好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参谋助手,形成“教师教学、辅导员管学、支部领学、党员促学”的分工合作机制。这种机制既可以增强思政教育成效,又可以发挥支部政治功能,还可以激发学生党员意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社会实践“行走课堂”研究。为何注重实践?因为对理论的认知需要实践验证,“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9]。支部要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模式,通过党日活动等重要节点契机,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带领广大学生进村入企,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开展实地教育,让学生在走看访谈的“行走课堂”中,亲身感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生根结果的生动事实,加深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认知,强化对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印证并升华思政理论学习成果。

总体观之,以“大思政课”教育新格局为基本教学理念,基于实践导向研究改进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模式,构建立体化教学架构,对架构基础、内核、维度、载体、元素、机制等层面和部分进行递进式解析,实现多种方法有机联动的教学模式,服务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思想政治保障。

猜你喜欢

立体化架构思政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曲曲通”立体化声乐教材建设实践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思政课“需求侧”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