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主要内容 提升阅读效率

2022-03-02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周庄小学

新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女娲梅兰芳连词

□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周庄小学 周 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目标之一就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围绕这个目标要求进行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及时分析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一、事件不突出,应追溯原委

1.设置题目,引导举一反三

在“把握主要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什么是主要事件理解不够深入,常常不能抓住主要事件分析,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让自己感触深刻的就是主要事件。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创作的目的,追溯自己的思考方式,学会把握主要事件。教师要层层递进地设置题目,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以便抓住主要事件。此后引导学生再举一反三,阅读其他的作品,找出主要事件。

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有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提出:“这篇文章讲述了校长问同学一个问题,周恩来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也感到很吃惊。”事实上,学生所抓住的“主要事件”只是文章中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把握更主要的部分。教师引导其思考:“作品的题目叫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你认为作者会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写作呢?”学生认为:“我觉得作者会写一下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要这么说,他是不是做到了。”“那么,你在阐述文章主要事件的时候,是否围绕这些来说呢?”学生发现,自己所概括的主要事件并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他认识到自己没有抓住重点。于是便加以调整,提出:“周恩来看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这才生出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念头。”此后教学者又鼓励大家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其他文章,举一反三,看看是否能抓住主要事件。

在阅读时,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作者,结合题目猜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对照课文,找出关键性词句,阅读效果就会更好。学生在举一反三的阅读中能验证这种阅读方法,把握主要事件。

2.搭建支架,引导迁移应用

小学生的思维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时候,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因此很难抓住关键。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找到关键事件,然后迁移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形象思维,训练抽象思维,能让学生追溯事件的始末原委。

学习《梅兰芳蓄须》时教师给大家提供思维导图支架,引导其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在抓取主要事件时,很多学生说的是:‘梅兰芳为了不唱戏,所以留了胡子,一直都没有剃掉’,可是,大家并没有说清楚梅兰芳因为什么事情而留胡子,他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如果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主要内容画出来,那么大家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结合思维导图,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升,他们认识到梅兰芳是因为日本人一直纠缠,所以才蓄须,而且在此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困难,如日本人强迫他一定要上台,所以梅兰芳打了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这才渡过难关。这个内容也是作品的主要事件,但是很容易被学生忽略,结合思维导图,他们可以发现自己遗漏的地方。此后学生又举一反三,利用这个方法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其他的文章,结合导图内容抓取文章重要事件。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示意图、思维导图、板书等各种不同的支架,辅助学生思考。学生在自主解读的过程中也会学习使用各种支架,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学以致用。

3.潜心交流,引导取舍补删

由于小学生在关注主要事件的时候,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他们找到的主要事件也各不相同。针对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各自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思维溯源,这样能相互帮助、取舍补删,从而把握住文本的主要事件。

在阅读《女娲补天》时,教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主要事件,并结合自己的发现交流讨论。教师发现,学生找到的主要事件各不相同,分别为:“女娲寻找五彩石,炼制石头,填补窟窿。”“女娲帮助受困水火中的人类。”“女娲看到人类受苦,十分难过,向雨神求助,才帮助了人类。”教学者让他们讨论,这里哪些内容不太重要,可以删除,如“求雨神帮助”的内容,在文章中只是提到了一句,并不主要,所以可以删除。但是“女娲寻找五彩石,炼制石头”则是作者重点要说的内容,所以学生也可以适当补充,如:“女娲只找到了四种颜色的石头,最后一种纯青石花费了她很多心力才找到。”在讨论中,学生发现在提取主要事件的时候,要采用取舍补删的方式,重点介绍最重要的事件,省略掉次要的。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取舍补删,抓住各自的思维方式,溯源彼此的想法,看看哪些主要事件被忽略了,然后整合起来,总结文章的内容。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对主要事件的关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内容不简明,应抓住主干

1.自我修正,呈现典型

在“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找到主要事件,而且还要把握其主要内容,此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复述作品主要内容,但是学生往往没有抓住主干,说得太过于繁琐,又或者把握内容太笼统,不够明确。针对此问题,教学者展示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然后提出一些疑问,让大家思考,并尝试自我修正,调整内容。

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学生表述:“周恩来看到有中国人被欺负,所以认为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如此回答校长,校长也很吃惊。”学生的表述比较笼统,很多地方没有说清。教学者抓住他们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引导:“中国人被谁欺负?这件事情和中华崛起又有什么关系,周恩来是自己想到这个问题,还是受他人的影响才有这样的想法?”学生逐一回答这几个问题,认识到自己此前的表达不够准确,修正了说法:“伯父让周恩来不要去外国租界玩,周恩来本来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他看到妇女被洋人欺负后,认识到中国贫弱,所以百姓被人欺负,他懂了伯父的话,并下定决心,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观点让校长赞叹,为他喝彩。”由于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引导,所以让学生解决了问题。

在结合典型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懂得了什么是简明,认识到简明和笼统并不一样。大家在认识到问题后能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专项练习,扩缩有度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部分学生明白了如何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但是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常常不能灵活运用,不能根据长短需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师设置了专项练习,让大家结合主干部分进行扩写缩写,从而更灵活地表述。

在讲述《梅兰芳蓄须》的主要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专项训练中,试着用两百多字或者一句话的形式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认为,如果要用一句话复述的话,就要抓住最主要的内容,那就是“梅兰芳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蓄须,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如何解决。”他们试着缩写:“抗战期间梅兰芳拒绝给日本人唱戏,他卖掉房子、蓄了胡须、甚至不惜生病,绝不给侵略者唱戏,直到抗战结束,才剃掉胡子。”在扩写的时候,教学者则让学生抓住“卖掉房子、蓄了胡须、不惜生病”这几个重要的点,说清楚梅兰芳在什么情况下卖房子、蓄胡须、如何假装生病,而其他内容,如“赞颂梅兰芳演唱艺术”等则属于不重要的内容,在扩写的时候也没有必要涉及。通过专项练习,学生认识到不管是缩写还是扩写,都要紧紧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要显得更有条理性,避免添加和文章内容无关的词句。

在扩写和缩写专项训练中,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需要的长度不同,调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归纳。扩充的方法能让较短的文字变长,而缩写则能让较长的内容变短。这样学生就能灵活运用,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文字长短程度,提高表达能力。

3.互问互答,持续调整

在学习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相互完善文章的内容,在持续调整中提示表达内容。学生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相互提问,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发现彼此都搞不清楚,那么就要继续阅读文章,持续调整。

在介绍《女娲补天》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提出:“天漏了,女娲为了帮助人类,所以寻找石头补天。”教师让大家围绕文章互问互答,看看能否补充完整,调整自己的表述内容。“天为什么会漏呢?”学生回答:“因为天塌下一块,砸在地上,起了大火。”“天漏了之后,造成了怎样的问题呢?”“地上出现了深沟,有大火,还有洪水。”“女娲为什么要帮助人类呢?”“因为人类是女娲创造的,她很爱人类。”“女娲用什么东西补天呢?”“女娲用五彩的石头来补天。”“她补天是十分顺利的吗?”“不顺利,她缺少纯青的石头,最后在泉水里找到,所以才成功了。”学生发现,原来自己此前总结的内容有很多缺漏之处,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遗漏的地方,将问题的答案整理起来,连成文字,这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持续调整的过程中,学生相互问答,很快就将记叙文的要素都搞清楚了,他们发现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自己就能清楚整篇文章的内容,他们能更简单明了地概述内容。

三、表述不连贯,应讲究逻辑

1.基于要点,连点成线

表述不连贯也是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常常出现主要事件之间的连接词使用不恰当,没有理清各个事件的关系,表述缺乏重点等问题。针对这样的表述问题,教师也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说得更有逻辑性。学生可以用示意图的方式标注出文章中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连点成线的方式将要点都串联起来,按照顺序表述,就能体现出逻辑性。

学习《少年闰土》时,教师让学生先找出文章中的几个主要内容,然后将其串联起来,连成线,再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他们的表达就更有逻辑性。学生首先按照自己的阅读顺序找出了几件重要的事情。“‘我’想象闰土刺猹的经历;祭祀的日子到了,闰土来‘我’家;闰土给‘我’讲述各种故事;闰土回家了。”在学生找出这些要点后,教师提醒大家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整篇文章:“‘我’想象闰土刺猹的故事,是文章开头的内容,那么,它发生的时间是否也是最早呢?”学生认为:“不是这样的,在‘我’见到闰土之后,才会有这样的想象,所以这件事情其实在最后面。”在串联的过程中,学生调整了箭头的位置和方向。“闰土给‘我’讲述各种故事,那么闰土到底讲了哪些故事呢?你能将相关的内容写出来,并和主题内容串联起来吗?”在此过程中,学生按照时间线理清了文章内容,并搞清楚了层次关系,在表达的时候就更高效。

在整理要点并进行标注的过程中,学生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认识到文章的表述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样学生就能在表述的时候更具有逻辑性了。

2.善用连词,整合归并

在学生表达的时候,教师还要让他们试着运用连词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采用整合归并的方式进行处理,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修枝剪叶的方式消除掉重复的内容,然后修改,提升表达效果。

在学生复述《普罗米修斯》的时候,教师让大家思考用哪些连词能将文章的内容更好地串联在一起。“普罗米修斯为何要盗取火种,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连词串联起来?”学生认为可以用“因为、所以、结果”等串联起来:“因为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没有火,生活很艰苦,所以盗取了火种,结果遭受了宙斯的惩罚。”“宙斯的惩罚有哪几种呢?如何能在表述的时候展现出层次逐步提升?”学生认为可以用“先、然后、又”等连词串联。“宙斯先让火神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山上,然后使其经历风吹雨打,又派鹫鹰啄他的肝脏。”“最后的结果如何,大力神做了好几件事情才将普罗米修斯救出来,你认为在复述的时候有必要一一叙述吗?”学生认为:“大力神救人的行为是重复的,我认为可以合并在一起,只需要说最后大力神将普罗米修斯救出来就可以了。”由此学生认识到可以运用连词,适当合并一些内容,让表述更有条理性。

学生可以试着运用“首先、其次、然后、接着、最后”等连词,将文章的内容连接在一起。此外,还可以思考哪些内容有相似点,可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表述就能更清楚,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发现关联,体现因果

学生在表述的时候常常缺乏连贯性,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内容,发现有关联性的内容,找到其中的因果关系,再表达的时候,就会更具有逻辑性。学生认识到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让表述更准确。

在学生尝试讲述《女娲补天》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联性,把握住因果关系。“女娲为什么要去救人类?”“因为天上出现了一个洞,地上有大火,还有洪水。”“这些的确是客观原因,可是,即便是这样,女娲也可以不管人类啊,她为何要救人呢?”学生认识到在总结的时候,不能只找到客观原因,还要探索主观原因。“人类是女娲创造的,她十分善良,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所以才要救人。”“在复述的时候,如果能将这两种原因都加入进去,那么就能更清楚地解释为何女娲要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了。”学生认识到女娲的行为有一定的原因,在表述的时候要体现出这种关联性。“女娲看到天塌了,她不忍心自己创造的人类就此灭亡,于是想方设法营救。女娲求雨造船,并冒着危险寻找石头,炼制石头,补好了天上的窟窿。”学生这样的表述更有逻辑性,让女娲的行为更合理。

在挖掘文本内容的因果关系后,学生发现为了表达更准确,一个事件可能有若干原因导致,而一个原因也可能导致若干不同的结果,只有厘清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让表达更准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主要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很多学生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抓住重点内容分析。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各种生成资源设计教学策略,帮助大家解决具体问题,提升阅读效率。

猜你喜欢

女娲梅兰芳连词
梅兰芳评传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女娲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女娲造人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