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数学活动 构建长度认知
——以“厘米的认识”教学活动为例

2022-03-02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新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花狗直尺表象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李 萍

长度单位的教学是小学量感方面学习的一项基本的内容。它是以学生已经获得的物体的长短、高矮为基点的,是学生由直观的量感学习走向初步抽象的开始,是让学生从具体生活中的场景逐渐演变为抽象长度单位的学习。所以,在《厘米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和认知积累,还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直观化、具体化的形象思维占据着强大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指导,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等系列学习活动中感知厘米的存在,建构厘米的学习表象等,从而实现学习的升级,也使得孩子的抽象思维得到培育,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一、以猜想活动引发认知冲突

长度单位厘米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所以,在《厘米的认识》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就得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来谋划教学活动。同时,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他们对厘米的生活积累等创建适合的学习情境,从而让整个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扎实、有效。猜一猜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也是激发学生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创设趣味情境,诱发学习思考。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展播先前制作好的视频。小蚂蚁与小花狗在不停地争执着。听听它们都在争吵什么?小蚂蚁大声地说:“我的身高是‘1▲’,你小花狗的身高也是‘1▲’,凭什么说你就比我高呢?不都是1吗?”小花狗说:“你这是个大赖皮,你这个小不点还不服输,难道你还认为与我一样高吗……”

学生在看到这则动画片后,在不知不觉中议论起来。小蚂蚁就那一点儿大,怎么去和小花狗比身高呢?此时,有学生说出:可能小蚂蚁认为自己的“1▲”和小花狗的“1▲”是一样的,这个明显是不可能。不过动画片里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次构建猜一猜场景,引发学习互动。接着前面学生的疑问,教师顺势而为,进行必要的课堂提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孩子的学习思考变得更加活跃,更加深刻。

这个时候,有学生提出:寸、尺、小拇指等都是知道的,也是见过的,可是什么是厘米,什么是米呀?

部分学生的疑惑,正反映出更多学生的心声。此时,教师就得学会审时度势,善于把握这一契机,科学地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都聚集起来。“是啊!厘米是什么呢?你们想不想把它研究清楚?”问题与学生的疑问结合,从而较好地开启厘米学习的智慧之旅。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数学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小蚂蚁和小花狗身高之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对“1▲”这个抽象表征的辩证思考,引发认知冲突,进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逐步产生精确概念表征和空间观念的需求。

二、以观察活动建立认知表象

猜一猜的学习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力。而看一看则是把那些虚无缥缈的学习变成真实可感的内容,也会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较好地形成学习感知。为此,在“厘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出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等,从真切的观察、分析等活动,初步感知到厘米的真面貌,对厘米的感知有一个较好的基础。

首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力。面对着学生前面学习的疑问。教师追问:厘米你看过吗?举例说说。此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生活体验中的积累。

接下来,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感知积累分享出来。有学生提出:直尺上有厘米字样;体育老师测量我们的身高时,也是用厘米来表示。

其次利用学习的成果,灵活地驾驭,使之成为新的学习资源。

教师的学习引导,促使学生自己的学习注意力都聚焦到直尺的观察之中。不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老师,我的直尺上没有“厘米”2个字,怎么也找不到,只有“cm”这2个字母,难道它就是厘米吗?”此时,有学生接过话题说:“我的也没有厘米这两个字,不过妈妈告诉我,直尺上的cm就是厘米,它是厘米的英文字母表示”。

这样学生在直尺观察中,更好地体会到厘米的存在,感知1厘米、几厘米等距离存在。并通过同一长度的不同认读方法,会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从而为他们灵活地进行长度测量奠定基础。

三、以操作活动理解认知本质

在猜一猜、看一看的基础上教师要继续给学生更真切的实践学习体验,让他们在更扎实的学习活动中更好地感悟厘米的存在,建构1厘米的表象。基于此,在《厘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画一画学习情境,让孩子在用直尺画线段的过程中更好地建构厘米的认知。

首先承接看直尺的学习,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存在。在学生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学生都能体会到0到1之间是1厘米,但是他们很难理解2-3、3-4等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也是1厘米。为此,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去画一画。指导小组分别去画一画不一样的数字与数字之间的线段。部分学生画出2到3,部分学生画出8到9等,然后,小组集中观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每相邻的2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一样的,都是1厘米。自此,学生就会对1厘米的建构变得更为厚实起来。其次引导学生画一画其他的线段。比如,引导学生探索画出2厘米的画法。在上面大量的探究之上,学生能够较好地领悟出:0到2之间是2厘米,2到4之间也是2厘米,从中体会到有2个大格子的线长度就是2厘米。

四、以实践活动深化认知概念

构建找一找这样的学习情境,是进一步提升厘米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举措,也是促进学生深化厘米知识感悟,以及厘米认知建构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厘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厘米,让前面的学习得到较好的汇聚,从而形成较为厚重的厘米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理解力得到较好的锻炼,也让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较好的培育。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去找一找。“经过前面的学习,你能找到1厘米的存在吗?”问题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得1厘米的学习认知得以激活,相关的表象在他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经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人生活积累的反刍,学生提出:小拇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田字格本子的格子宽度也是1厘米左右,好像稍微大一点。铅笔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衬衫的小纽扣也是1厘米,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也是1厘米等。大量寻找,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角,也丰富学生对1厘米建构的感知,使得厘米的表象变得愈发清晰、厚实起来。其次引导学生去找一找、量一量,从中更好地体会几厘米的构成。在学生找到1厘米的同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去寻找几厘米的长度。比如,要求学生去找一找6厘米的线,学生就会用好自己的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从中更好地理解1厘米的存在,以及几厘米的构成。在寻找过程中学生还能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经过相应的测量,学生发现自己的手掌宽度大约是6厘米,文具盒的宽度也是6厘米等。紧接着,教师就得利用好这一学习经验,指导学生用直尺去测量田字格本的长度与宽度,从测量中更好地学习测量的方法,以及对几厘米的理解等。最后指导学生结合找到的线,进行比一比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明白线段的比较方法,也更好地建构几厘米的学习认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等构划教学、实施教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等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育。唯有通过引导学生多重实践,方能建构其较为完美的认知表象。

猜你喜欢

小花狗直尺表象
表与里
小花狗啃骨头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小花狗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一样长吗?
小花狗
三角板“牵手”直尺
透过表象看公式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