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3-02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谭影玥

新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圆锥体除数个数

□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谭影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并学会运用这些所学内容对未知内容展开探索,找寻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将知识融于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会用到这一知识,教师可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最近咱们班同学学习状态特别好,老师想上网买一些文具奖励给大家。但是网上的玩具种类太多,老师都挑花眼了,你能告诉老师应该怎么选择吗?学生积极地给出意见,选择自己喜欢的买;哪个实用买哪个;让获奖者自己选择……教师继续问道,如果商品是一样的,那我们应该从哪方面考虑?学生陷入思考,继而给出意见,可以看商品的价格,同样的商品哪个便宜就买哪个。如此,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商家的促销活动方法,让学生自主按照商家活动进行计算,找出其中最便宜的商品,从而引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网上购物情境,与学生交流、探讨,尝试着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交流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未知内容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发展。

二、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深度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价值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探究、思考,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个性展现的契机,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日历上的数》时,因为日历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学生相对较为熟悉,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为了保持探究方向的准确性,教师可向学生展示3个不同的探究要求:(1)请用方框在你手中的月历表上框出3个数,要求3个数必须相邻,认真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框法?(2)仔细观察,框出的3个数间有什么关系?(3)计算方框内3个数之和,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依据教师的问题展开独立思考、研究,发现:如果3个方框横向相连,那么这3个数逐个增大,如数字4、5、6,三数之和为15,是中间数5的3倍;也可能是3个方框纵向相连,这样3个数后者总比前者大7,如数字4、11、18,3数之和为33,是中间数11的3倍。这是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到的结果。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时,有个别同学发现,3个方框可以斜向下框出,形成一个左斜线或是右斜线,如数字14、20、2或6、15、23,3数之和仍为中间数的三倍。

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探究,在学生发现普遍现象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展开思考,促进了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

三、讨论交流汇报,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内展开讨论、交流及汇报,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思维的契机,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自身思考过程总结汇报出来,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严密性思维的养成,深化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构建,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教师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百数表,让学生在其上圈出所有3的倍数,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圈出的数字,看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操作后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学生提出:百数表中圈出的第一斜行中,3个数依次是3、12、21,第一个数为3,后两个数的两位数之和同样为3;第二斜行是6、15、24、33、42、51,第一个数是6,后边数字两位之和同样为6;第三斜行为9、18、27……72、81,第一斜行为9,后边数字两位之和都为9。但之后的斜行中,数字之和与排列第一位的就有所不同了,如第四斜行第1个数为30,而数字之和为12;第五斜行的第1个数为60,而数字之和为15;最后1个数为90,之和为18。还没有发现后边3行有什么规律。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给出:如果一个数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它就是3的倍数。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交流、汇报情境,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将个性化思考过程及智慧潜能展现出来,使学生在表达中严密性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四、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疑难之处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对事物展开深入性的探究,发现事物下隐含的本质及内涵,使学生深度认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经历了由曲面和圆围成的立体图形体积的推导过程,而且通过对圆锥体的认识,对圆锥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底和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沙子,让学生通过实验并记录数据来总结规律,学生首先将圆锥体中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体中,看看几次可以倒满?也可以将圆柱体中装满沙子倒入圆锥体中,再看看几次可以倒完?学生发出疑问:这两个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的圆锥体中的沙子倒入3次可以灌满圆柱体,有的需要两次或四次,甚至更多次?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两种物体的底和高,并实验验证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的质疑和实验过程中,学生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

案例中,教师在课堂实验环节中,通过亲自动手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实验验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本质,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发展。

五、总结评价反思,培养学生思维全面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而在实践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和反思,并及时给予评价,学生在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刻,思维也更加全面,学生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保持思维活跃,真正实现思维互动,可以说如果在课堂中缺少评价和反思,教学课堂将不完整,因此,教师要在课堂进行评价和反思,促进学生思维更加具有全面性。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在黑板上写出378÷42让学生计算,学生很快给出了结果是9。这时教师写出了3.78÷4.2让学生计算,学生独立完成,给出了不同的计算过程进行交流。学生1:我将3.78扩大100倍变成378,再将4.2扩大100倍变成420,得出结果为0.9;学生2:我将除数4.2扩大10倍变为42,再将被除数扩大10倍变成37.8,式子变成37.8÷42=0.9。教师提出:这两位同学分别将被除数和除数变成整数,随之变化另一项,依据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商不变性质”,学生3:我将这个算式看成378÷42,被除数扩大了100倍,除数扩大了10倍,商也会发生变化。教师让学生反思这3种计算方法,你认为这3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种方法最简单,学生都认为学生2方法比较简单,因为数字比较小,更加容易计算,学生找到了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案例中,学生在不断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并对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不断调整解题思路,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不断的反思中,思维得到了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创新与发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圆锥体除数个数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一种新型夹具设计
简单而精致的BUBA台灯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