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实践研究
2022-03-02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吉 晖
项目化学习的课堂实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必须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小学数学课堂项目化是指将学习课堂转变为处理新项目的课堂教学,将集中学习转变为动态学习的进程,进而将课程学习结合于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十分有利。
一、项目化学习于小学数学学科的实践
在《长方体与正方体》课堂教学的项目化学习实例方案设计中,教师可以“日常生活中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精确方法有多少”作为一个驱动题,学生关于项目的研究呈现独立性,找出其中的疑难问题,并编写关于这些疑难问题的报告。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教学情境、模仿观察、基本认知等方法强化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将知识的要点创立出来。最后,根据项目化小组的状况,进行评价、扩容和拓宽。
1.设计项目化学习的课堂实践活动。
给学生分配任务后,将学生组织起来按自身的问题进行研究项目的设计,如《日常生活中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研究》和《生活中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相关数据的分析》等。这些是学生自行研究情况的结果,最后通过抽签将学生分6个小组,按项目的不同实施研究。让学生进一步记录公园、商场、游乐场等中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根据访谈、观看材料和家长的具体指导,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进行研究,书面记录下来,小组的每个成员按照约定的分工和职责范围,勤于思考,或者征求相关意见,对长方体、正方体面积计算之法准确衡量,写出演算过程,整理好调查研究报告。
开始一个新项目后,学生必须立即提供准确的反馈,这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告诉我们,项目化学习有效之法可采用情景模拟形式的团队交流。为详细掌握交流情形,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全过程的访谈、全部记录原始件、对公式的计算验算记录等进行展示,基于课本原有的场景,进行方案表的设计要以课本场景和生活场景为根基,进行方案表的设计,对同一项目内的长正方体进行识别和讲解。为更加实用更好地实施项目化学习,单位的划分可以按小组进行,展开创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充分感受差异化。
2.项目化学习状况回馈与评估。
教师应在项目化学习进程的前、中、后对不同的分析工具予以准备。在学前,研究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了解学生水平所处之位置。在课中,找出全过程记录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课后,运用统一标准的作业评价软件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最后,整体梳理环节,学生兴趣点被找出。本项目是基于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社会发展为根基,结合实践中的生活状态,运用访谈、分析思考和探究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之法。但因为项目化学习所处的阶段属于初级水平,在项目化学习计划的设计中,并没有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平台化课堂教学的建设,在实际效果评估中,发现高达20%的学生学习效率不理想。
二、项目化学习于小学数学学科的运用策略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小学数学项目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带头人。小学生数学思维相对有限,无法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可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导引和辅助学生,将项目设计与学生的个人爱好、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关心生活中数学的好习惯,以数学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处理日常现象的能力。教师要在数学教学全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意识,重视项目教学法,认真研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理论知识,不断使自身课堂教学水平获得提高,立足于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制作相应的新项目,以提高小学的数学项目化教学水平。
2.项目化学习支架的搭建。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和科研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标准。项目化学习支持框架的构建,既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影响力,又为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整合新项目的内容,协助学生构建符合数学学习规律的学习支持框架,以协助学生实现项目学习的日常任务。例如,在《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一节课里,教师可以根据两个分数的比对进行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三类:分子同分母不同、分母同分子不同、分子和分母都不同。针对这三类情况,教师可将不同的学习支架提供给学生,教给他们分数的主要特点和实际通分的方式,从而正确导引学生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构建项目的学习支架可以实现基于项目的学习。应当指出,教师在进行项目化支架的搭建时,需要对支架的择选和搭建跨度进行考虑,如此这般,方能使吻合学生需求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支架搭建成功。
3.项目情境的巧妙创设。
一方面,构建偏向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圆柱与圆柱的体积》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创造这样的教学情境:“假设我们都是饮料瓶制造商,现在客户要求每个人都设计一个饮料瓶。假设一瓶净重300毫升,那么如何设计一个既满足客户需求又节约成本的方案呢?”构建情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鼓励学生运用查看资料、整合知识点等方法进行答疑。将项目化学习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项目化学习的任务,掌握知识要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管理技术构建课堂教学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掌握课本知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化学习法时,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思维方式转变为有实际形象的生活情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日常生活进行新的项目调查,详细分析掌握数学思维方法,继而在教学的数学课堂上实行解读。在本次进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对知识的强化作进一步的理解,建构数学知识系统。
4.微项目练习的及时展开。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项目化教学活动的运用。基于项目学习的数学教学课件越来越多,微项目练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微项目练习是一种基于项目学习法的培训方式,关键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关键知识点,把一个细化的项目拆分成几个好的项目。这种练习模式对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十分有用,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项目化学习法,正确导引学生在微项目练习环节进行自主研究和对项目任务顺利完成。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浅到深地完成整体的学习任务。
5.进行项目学习方案的多元评价。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侧重学生的主体影响力。因此,教师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的个人评价为主导,其次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多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实施综合评价和提出结论,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可靠地设计项目化学习计划,使教育资源逐步积累和丰富,并根据群体与个体的互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6.多给予鼓励与项目指导。
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投入学习之中更加积极。在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可能一开始找不到思路,看到项目的任务找不到方向,有的学生可能在自主学习时,对一些知识点存有疑惑,或者因为理论知识难懂,畏首畏尾。面对此种情形,教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解,正确导引学生强化对项目问题和重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圆的周长》课程中,教师可以明确提出操场跑道起跑线的新方案,并鼓励学生为400米运动员整体规划一个有效的起点。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们独立检查了起点的分区方法,进一步了解了为什么每个跑者的起点都不一样。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也恰巧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法,最终对这节课的核心知识予以重点掌握。
三、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操演练
1.师生沟通明确项目学习任务。
在《确定起跑线》这一课的项目化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独立思考空间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并没有立即明确提出项目的日常任务,而是和学生沟通交流,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思考和讨论转化为日常任务。实际课堂教学步骤如下:
开课前,教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在运动会场,选手们并没有在同一起跑线上提前做好冲刺准备,这样的设计正确吗?如果裁判或评委是你,你对比赛的公平公正如何确保?经过讨论,学生们觉得只要保证每个运动员跑步总长度一致即可。因此,内外圈长度不同基本上被引导出来。其次,教师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跑者保持相同的长度,需要先计算每个跑者必须跑的长度。怎么计算这个长度?教师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构建椭圆操场的模型,思考“如何计算椭圆的周长”“如何计算跑道的长度差”。最后,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教师明确提出了今天项目的任务:请综合以往学过的基本图形周长的学习方法,尝试总结用于获得椭圆形操场周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计算学校的运动场不同跑道的长度,处理运动会中的公平公正问题。
2.合作研究中实操活动的开展。
首先,我们分组讨论,利用我们的经验交流求椭圆周长的方法,计算相邻跑道长度差。其次,查相关资料,对设定起跑线的方法进行验证。再者,进行现场测量和计算,得到操场运动场的相关数据,对照理论数据对实施方法反思改进,对自己和同伴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讨论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思考、交流解题思路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活动的全过程。
在合作研讨环节,学生们在完成以下活动基础上取得了以下成果。
首先,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根据学习长方形周长的经验,结合圆的特点,总结出求椭圆周长的方法,并通过对比,逐步改进求相邻跑道长度差之法:外圈跑道全长-内圈跑道全长=相邻跑道长度差 外圆周长-内圆周长=相邻跑道长度差 跑道宽×2×π=相邻跑道长度差。
学生总结求相邻跑道长度差的过程,就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处理不清楚问题的全过程,是知识转移和运用的全过程。众所周知,由于常见图形和求椭圆周长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生不能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真正掌握求椭圆周长差的方法和规律。这时候教师的点拨可以开始了:大家看到了吗?直道部分长度都是相等的,相邻跑道的周长差是由谁造成的?两个弯道合起来就是什么啊?我们来算几组圆的周长差吧!
教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对圆周与跑道道次差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为理解和推导道次差的公式创造悬念。
其次,看材料,深入研究。学生估算多个周长并进行比较后,会发现为什么总是相差2.5π呢?这是碰巧,还是藏着什么规律?因此,学生可以得出圆周长差关联直径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搜索资料认识国际标准赛道的设定,明白道次宽度的实际值。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圆周率”估算的过程、数学故事、数学思维等,让学生感受化繁为简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公式,确保不仅要会使用,还要深刻理解,从而顺利掌握计算相邻跑道道次差的过程和用法。
最终,现场精准测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了解确定起跑线的整个过程和使用方法后,赶赴操场测量运动场的宽度、长度,对运动场的周长进行计算,同时,运用总长度不变的基本原则来处理赛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3.项目学习教学评价及其回顾深思。
每组完成项目任务后,教师要求各组提交项目实施情况和汇报总结,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分享完成任务的心得和体会。之后,各组自行开展评价和互相评价活动,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实施方案研究是否科学、小组讨论是否充分、收集到的数据是否详尽、公式推导是否恰当、责任分工是否准确衡量,分工是否有效,是否有合理的总结和思考等。项目的任务贯穿了“从概念到实践活动再到理论”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个人修养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结束语
项目化学习这一方法的动态化、持续化和有效化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这和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学习中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不合理的项目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学生的心理状况不符,单一的项目学习方案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实施改进,将最优解决方案定格在实践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