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记》笔法看林纾译《拊掌录》中的人物刻画

2022-03-02郭晨曦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博德伊卡林纾

郭晨曦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合肥分校 教务处,合肥 230001)

The Sketch Book是美国著名作家、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 该书自1819 年问世以来,便引起了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也奠定了华盛顿·欧文的文学地位。而在林纾翻译的百余种作品中,华盛顿·欧文的作品称得上上品中的上品[1]。 其中的The Sketch Book被林纾翻译为《拊掌录》,译文中情节设置精妙、人物刻画生动、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清末民初读者的喜爱。

根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译者的翻译活动会受到源语言体系中诗学观的影响, 从而会改变原作的诗学形态。 在林纾所处的清末民初,史传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之一,已成为当时经典的文学范式,这种主流文学范式对翻译诗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林纾自幼便与《汉书》《史记》等古文瑰宝结缘。他曾说:“天下文章能变化陆离,不可方物者只有三家,一左、一马、一韩而已。 ”[2]“不读《史记》则气不舒。 ”[3]林纾盛誉《史记》的文学价值,也熟读《史记》,其文章的行文叙事、遣词造句就免不了受到《史记》的影响。《拊掌录》收录了若干短篇小说,其中大量篇幅用于刻画人物。 《史记》高超的写人艺术对林纾翻译《拊掌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巧用夸张——人物形象的生动化

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 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4]。 合理的夸张、大胆的想象,以及渲染烘托,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使用[5]。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怒发上冲冠”[6]111的描写,《史记·项羽本纪》有“(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6]73的叙述。 “怒发上冲冠”“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夸大人物表情、放大人物情绪的艺术手法,为后世小说的人物刻画提供了借鉴。林纾在《拊掌录》中,也大量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以增强译文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例1.While Brom Bones, sorely smitten with love and jealousy, sat brooding by himself in one corner.[7]195

林译:白琅骨则怒目旁坐,愤火欲喷。[8]25

原文是写布洛姆骨 (笔者按: 林纾译作 “白琅骨”) 看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和伊卡博德一起跳舞,心中不悦,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沉思。 而在译文中,林纾把 “sat brooding by himself in one corner” 翻译为“怒目旁坐, 愤火欲喷”, 采用了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夸大了布洛姆骨的愤怒程度,使其勇猛彪悍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也形成了布洛姆骨与伊卡博德之间更为强烈的人物冲突,提高了译文的戏剧效果。

例2.Not a limb, not a fibre about him was idle.[7]195

林译:觉肌肉缕缕皆腾起,几欲破窗而飞。[8]24

原文是写伊卡博德的四肢和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很灵活,译文则夸张渲染为“肌肉……几欲破窗而飞”,这种夸张的手法凸显出伊卡博德哗众取宠和丑态百出的神态, 引起读者对伊卡博德丰富的联想和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译文在诙谐之中增加了对伊卡博德的讽刺意味,也增强了文本的喜剧效果。

除此之外, 译文中还有其他夸张化的笔触,如“狗毛尽竖”[8]8、“赤唇张至耳际”[8]24、“先生毛发皆竦”[8]26、“先生心胆皆裂”[8]27、“其容止亦 足令 少年 人笑死也”[8]43等,这些表达突出了人物特征,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二、对比烘托——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对比是《史记》用来描绘人物形象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司马迁往往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9]。 仔细阅读《拊掌录》,不难发现,其中也有很多对比的地方,用以凸显人物性格。

例3.From even this stronghold the unlucky Rip was at length routed by his termagant wife, who would suddenly break in upon the tranquility of the assemblage and call the members all to naught; nor was that august personage, Nicholas Vedder himself.[7]53

林译:李迫见逼于其妇,则趋避是间,如筑坚堡自卫。后此其妻审其地矣,突然来袭,雷奔电扫,会中人立驱而散,即逆旅主人至是亦不能胜,乃见轻如秋叶。[8]8

原文是写瑞普(笔者按:林纾译为“李迫”)与朋友聚会,被其凶悍的妻子找到,宁静的气氛被打破。林纾把“suddenly break in”翻译为“突然来袭”, 又增译了“雷奔电扫”,“雷”和“电”两个意象更能体现出瑞普妻子速度之快、气势之强。原文仅描述了瑞普之妻的行为, 对瑞普以及会上的其他人的反应并未提及。 而译文中, 林纾增加了对瑞普的描写,“趋避是间”“如筑坚堡自卫”, 表达出瑞普无处可逃的处境,体现了其唯唯诺诺的性格特征;同时,增加了会中人“立驱而散”、逆旅主人“见轻如秋叶”的表达。 在瑞普、会中人和逆旅主人这些反应的对比烘托下,悍妇的盛气凌人、蛮横泼辣的性格特征更加得以彰显。

例4.When the horseman suddenly turned into a skeleton, threw old Brouwer into the brook, and sprang away over the tree-tops with a clap of thunder.[7]196

林译:昔有白鲁华者,晚归,道中遇鬼,鬼马逐人,至于桥次,鬼忽化为骷髅,立推白鲁华入于河中。[8]25

例5.Brom Bones affirmed that he had offered to race with him for a bowl of punch, and should have won it too, for Daredevil beat the goblin horse all hollow, but, just as they came to the church bridge, the Hessian bolted, and vanished in a flash of fire.[7]197

林译:白琅骨曰:“我亦遇之,曾与鬼斗骑,我骑殊胜。 乃鬼至其坟,忽化为磷,立灭。 ”[8]25

在描写无头骑士这一场景时,例4的原文写骑士变成了骷髅,把老布劳威尔(笔者按:林纾译为“白鲁华”)抛入溪水中,然后跃过树梢离去了。而在林纾的翻译中,增加了“忽化为”“立推”这些字眼,描写出了无头骑士对老布劳威尔攻击的速度和力度, 凸显了无头骑士的凶猛和强悍。

例5原文写布洛姆骨与无头骑士赛马,布洛姆骨赢了,无头骑士在一道火光中消失不见。林纾译文中“我骑殊胜”的“殊胜”和“忽化为磷,立灭”表达出布洛姆骨对付无头骑士时的易如反掌和无头骑士溃败的迅速。 在例4和例5中,同样是面对无头骑士,老布劳威尔和布洛姆骨两者的反应有着鲜明的对比。 译文加强了布洛姆骨和老布劳威尔之间的反差, 在老布劳威尔的对比烘托下,布洛姆骨强壮凶悍、趾高气昂、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更加凸显。

三、以实写虚——人物心理的明晰化

翻开《史记》,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司马迁用人物的对话或独白表现其思想、性格、心理、神态和身份[10]。内心独白是人物内心最客观真实的记录,易于酣畅淋漓地展示出人物隐匿的内心活动。 林纾在翻译过程中, 也经常通过人物之口来展露人物的心理。 如:

例6.For a moment the terror of Hans Van Ripper’s wrath passed across his mind—for it was his Sunday saddle.[7]200

林译:先生曰:“已矣! 此汉司所心爱者,奈何? ”[8]27

原文是指伊卡博德在折往睡谷的路途中, 把汉斯·范·瑞普尔(笔者按:林纾译为“汉司”)周日才使用的最好的一副马鞍摔坏了, 当下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汉斯·范·瑞普尔怒气冲天的样子, 顿时感到不寒而栗。 林纾在翻译时采用“先生曰”这种当事人独白的方式,借伊卡博德之口表达其内心所想,直抒胸臆, 并且把原文中一般陈述的语气改译为感叹的语气“已矣”和无奈的疑问语气“奈何”。 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独白比一般的叙述表达更加生动、 有感染力,把伊卡博德这种担心、害怕的内心活动彰显得更加明晰。

又如, 把第三视角的一般陈述句 “He called loudly for his wife and children”[7]56译 为 直 接 引 语:“大呼:‘我妻与子! ’”[8]10从瑞普之口发出了对其妻儿的呼唤,让读者有如临现场的感受,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也能让读者更加清楚地感受到瑞普当时内心的焦急以及其平时对家人缺少关心的内疚心理。

林纾用“实”的独白来展露人物“虚”的心理活动,借鉴了《史记》“以实写虚”的笔法,把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立体、生动形象。

司马迁还擅长通过一两个动词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11]。 例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描写卓文君偷听到司马相如弹琴,“心悦而好之, 恐不得当也”[6]144。 司马迁分别以“悦”“好”“恐” 三个动词,把卓文君对才子司马相如的倾慕、 喜爱和唯恐不能得之的复杂心理生动地呈现出来。 同样,在《拊掌录》中,林纾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也通过增译合理的动词,采用《史记》“虚事实写”的艺术手法,把人物心理活动展现出来。

例7.It is not to be wondered at, that so tempting a morsel soon found favor in his eyes.[7]187

林译:先生每对女郎,辄心醉,今见绝色丽姝,安能不加颠倒?[8]18

原文意指伊卡博德本就对女性怀有一颗温柔多情的心,因此他很快对身材丰满、成熟迷人、家境优越的卡特里娜产生爱意。 在译文中, 林纾把形容词“tempting”翻译为动词“心醉”,夸大伊卡博德对卡特里娜的迷恋至深, 同时又增译了 “见绝色丽姝”“颠倒”这一连贯的动作,再加入反问语气之句“安能不加颠倒”,把伊卡博德的激动、如痴如醉的心理活动描绘得十分贴切。

“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对于深受中国史传文学熏陶的林纾而言,他自然而然地会奉之为圭臬,并根据自己的表达需求,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 在翻译《拊掌录》时,林纾借鉴了《史记》笔法刻画人物,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猜你喜欢

博德伊卡林纾
挪威博德市政厅:真实版的“盗梦空间”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蟒洞逃生记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国家建筑卫生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2013年1~12月份检验合格报告清单
牛津大学保安参选英国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