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分析

2022-03-02姚燕娜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3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姚燕娜,王 璇

(西安市高陵区妇幼保健院,陕西 西安 7102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5 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川崎病的高发群体,成年人罹患此病较为少见。此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皮疹、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硬性水肿等,严重者可损害冠状动脉,诱发心血管疾病[1]。研究指出,川崎病的发生与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异常、感染及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等有关[2]。临床上应对川崎病患儿进行积极的治疗,以防其出现心血管并发症[3]。本文主要是探讨用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选择2019年5 月至2021 年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4];年龄≤10 岁;其家长知晓本研究方案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病程>10 d ;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入院前使用过丙种球蛋白或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0 例患儿。在对照组患儿中,有男21 例,女19 例;其年龄为1 ~8 岁,平均年龄为(3.8±1.1)岁;其病程为5 ~9 d,平均病程为(7.1±1.4)d。在观察组患儿中,有男22 例,女18 例;其年龄为1 ~9 岁,平均年龄为(3.9±1.1)岁;其病程为5 ~10 d,平均病程为(7.3±1.5)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营养支持、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是:口服,30 mg•kg-1•d-1,每天分3 次服用,当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将此药的用量降至3 mg•kg-1•d-1。丙种球蛋白的用法是:静脉滴注,1000 mg•kg-1•d-1,共用药2 d。用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同上。丙种球蛋白的用法是:静脉滴注,400 mg•kg-1•d-1,共用药5 d。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用痊愈、有效、无效评估其疗效。痊愈:治疗后患儿的发热、皮疹、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硬性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消失,其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发热、皮疹、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硬性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其各项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例数- 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 总有效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退热的时间、皮疹消退的时间、球结膜充血缓解的时间、口腔黏膜充血缓解的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的时间、四肢症状缓解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及血清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4.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退热的时间、皮疹消退的时间、球结膜充血缓解的时间、口腔黏膜充血缓解的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的时间、四肢症状缓解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d,± s)

表2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d,± s)

组别退热的时间皮疹消退的时间球结膜充血缓解的时间口腔黏膜充血缓解的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的时间四肢症状缓解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对照组(n=40)2.4±0.53.8±0.94.5±0.84.2±0.94.4±0.55.4±0.912.7±3.9观察组(n=40)1.7±0.42.5±0.72.8±0.83.3±0.82.6±0.54.1±0.88.1±3.7 t 值6.917.219.504.736.106.835.41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LT 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LT 及血清CRP、IL-6、PCT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LT 和血清CRP、IL-6、PCT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LT 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LT 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s)

组别PLT(×109/L)血清CRP(mg/mL)血清IL-6(ng/L)血清PCT(ng/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0)379.6±50.8261.9±15.378.6±4.357.6±5.957.9±4.811.7±2.81.9±0.51.1±0.4观察组(n=40)380.4±51.1224.3±13.278.7±4.443.2±5.858.2±4.48.0±1.72.0±0.60.7±0.2 t 值0.0711.770.1011.010.297.140.815.6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4 用药后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用药后,两组患儿中有少数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头晕和一过性头痛。用药后,两组患儿胃肠道反应、头晕、一过性头痛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用药后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例(%)]

3 讨论

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在临床儿科较为常见。多数川崎病患儿的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有报道称,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中,有近25% 的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少数患儿还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并发症[5]。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临床上治疗川崎病的常用药。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能显著减轻川崎病患儿的全身性血管炎,减轻其发热的症状。丙种球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一种,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可有效地改善患儿病情,预防其冠状动脉受损[6-7]。研究表明,用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存在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相比,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此病的效果更好,能更快速地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减轻其机体的炎症反应,提高其疗效,且不会增加其不良反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