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2022-03-02李晓
李 晓
(永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永城 476600)
在我国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1]。而临床上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逐渐增多,高血压主要为体循环动脉血压水平上升,血压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肾、脑、心等器官的小血管出现玻璃样变性,导致器质性病变,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血压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导致神经体液因素改变,引起心室重塑,进而引起一系列相关并发症,如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脑梗死等[2-4]。有研究[5]显示,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血清RhoA相关蛋白激酶1(ROCK1)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中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缬沙坦作为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单一用药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降压效果并不理想,且增加给药剂量可能会加重药物不良反应,联合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药物不良反应[6]。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对血清ROCK1水平及心肾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0月永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A、B、C 3组,各3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7]。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存在明确的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史。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疾病患者。②药物过敏患者。③依从性不理想的患者。④遗传性糖尿病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伦理协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入院后3组患者的降糖治疗保持不变,遵循平时用药(给予胰岛素治疗或降糖药口服);血糖控制目标具体分为:如果患者认知能力及脏器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 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严格控制在< 7%;如果患者伴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为5~15 a,HbA1c则应控制在< 8%;如果患者伴其他严重疾病或者过往存在严重低血糖病史,HbA1c应控制在< 9%,应注意避免出现高血糖急性并发症。A组选择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口服80 mg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 mg×28粒),口服5 mg氨氯地平(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规格:5 mg×14片),服药时间为早上7点至8点,每日1次。B组选择氨氯地平治疗:口服5 mg氨氯地平,服药时间为早上7点至8点,每日1次。C组选择缬沙坦治疗:口服80 mg缬沙坦,服药时间为早上7点至8点,每日1次。3组均治疗18周。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30)
1.2.2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4 mL静脉血,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ROCK1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对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进行记录。②分别于治疗前后,统计记录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24 h收缩压变异(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24 h DBPV)。③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尿液和静脉血,对血清进行分离,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其中FINS的正常检测区间为3.0~24.9 mIU·L-1,FBG的正常检测区间为3.9~6.1 mmol·L-1;于空腹状态下采集8~10 mL静脉血,选择全自动分析仪对FBG进行测定,放射免疫法对FINS进行检测。④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血肌酐(Cr)、血尿酸(UA)、尿素氮(BUN)进行检测;其中Cr正常检测区间为44~133 μmol·L-1,UA的正常检测区间为210~420 μmol·L-1,BUN的正常检测区间为3.2~7.1 mmol·L-1。选择黄硫酸法对尿微量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空腹12 h后采集患者静脉血,通过速率法对Cr水平进行检测;开展常规尿检,采集患者尿液10 mL,通过速率法对BUN水平进行检测;收集24 h内尿液,取样保存在2~8 ℃冰箱内以备用,选择双缩脲法对尿液中的蛋白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ROCK1、LVMI、LVPW、IVST水平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ROCK1、LVMI、LVPW、IV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ROCK1、LVMI、LVPW、IVST水平均明显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ROCK1、LVMI、LVPW、IVST水平比较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3组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水平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FINS、FBG水平比较 治疗前3组的FINS、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FINS、FBG水平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FINS、FBG水平比较
2.4 3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治疗前3组的Cr、UA、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Cr、UA、BUN水平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3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高血压患病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体循环动脉压升高,血压升高可能对肾、脑、心功能及结构造成损伤,甚至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进一步引起器官功能衰竭[8]。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不规范治疗、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屡见报道,在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时,单一用药的疗效往往并不理想[9]。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氨氯地平则为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可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进行有效阻滞,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水钠潴留和重构作用、血管收缩作用有效阻断[10]。
有学者[11]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B、C组分别接受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缬沙坦治疗,结果发现治疗18周后,A组IVST、LVPW、LVMI、ROCK1水平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治疗后A组的ROCK1、LVMI、LVPW、IVST水平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类似,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可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显著提高,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细胞有效分泌胰岛素,从而对糖尿病症状进行有效控制。有研究[12]发现,在高血压发生、发展的过程中,ROCK1是对细胞功能信号进行调节的关键因子,ROCK1能对肌球蛋白磷酸酶活性进行有效抑制,进而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使其阻力明显提升,使血压水平增加。联合应用两种药物能使血管升压素与醛固酮的分泌、合成降低,进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水平均低于B、C组,结果显示缬沙坦、氨氯地平的药理机制不同,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使血压水平显著降低,提高预后效果;本研究与临床相关研究[13-14]结果类似。缬沙坦能对血管进行有效舒张,进而实现降压效果。氨氯地平为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将电压依赖L型钙通道有效阻断,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细胞外钙离子能明显减少,使兴奋-收缩偶联明显减弱,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明显降低,进而实现降压效果。血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不但会严重损害各脏器,而且还会严重损害心肌,血压持续上升会增加左室壁张力,出现代偿性增厚,同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心肌重塑。氨氯地平作为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扩张血管,使冠状动脉血氧供应明显增加,心脏负荷显著降低,进而对左心室肥厚进行有效缓解[15-16]。缬沙坦能将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有效阻断,对肾上腺素进行控制,对儿茶酚胺释放进行抑制,实现逆转心肌肥厚的效果[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的FINS、FBG、Cr、UA、BUN水平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各组织器官,尤其损伤肾血管。缬沙坦能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激活有效阻断,醛固酮合成明显降低,对血管进行有效舒张,使血压水平降低。缬沙坦不但能对肾小球灌注压进行有效缓解,还能改善滤过膜通透性,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有效恢复,促进蛋白吸收。氨氯地平则能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明显降低,对血管平滑肌进行有效扩张,使肾血管阻力明显降低。总之,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不但能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和心肾功能,还能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