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固定或横行交叉支撑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3-02刘德广惠文刚辛招兵
刘德广,惠文刚,辛招兵
(青海康乐医院整形外科,青海西宁 810007)
第五掌骨颈骨折即拳击手骨折,是手部常见骨折类型,第五掌骨颈的发生可导致患者出现掌骨头移位,还可诱发局部粉碎性骨折,影响患者手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多数情况下,对于骨折断端成角小于40°的患者,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则不必手术整复,通过保守整复并进行石膏固定即可治愈[1],而保守治疗期间患者会出现较大的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量临床数据表明,以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使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2]。长期以来,闭合复位外固定被认为是第五掌骨颈骨折的首选,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该术式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外固定可增加局部血肿风险,且此种复位易松动,稳定性相对较差,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操作简便,具有一定优势。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固定和横行交叉支撑固定手术将克氏针穿插于患者的第四掌骨,并穿过两侧的骨皮质,使其第四、五掌骨连成一个整体以支撑,同时掌横韧带及骨间韧带紧密连接,对骨折端起到辅助固定作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出现骨短缩、旋转和移位的概率[3]。有研究发现,微型髁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第五掌颈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较短,这与其自身特点有密切相关性,通常情况下通过该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更早地开展功能锻炼,从而使其骨折愈合更为迅速[4]。目前关于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固定、横行交叉支撑固定治疗和微型髁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的效果还未在临床上达成统一定论,故本研究收集近年来在青海康乐医院就诊的56例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探究,旨在为以后临床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提供帮助,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在青海康乐医院确诊的56例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术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15~48岁,平均年龄(31.16±6.1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0.19±2.20)kg/m2;受伤至入院时间(8.69±3.45)d;致伤原因:拳击伤14例,跌倒伤9例,交通事故伤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14~47岁, 平 均 年 龄(30.88±6.05) 岁; 平 均BMI(19.83±1.84)kg/m2; 受 伤 至 入 院 时 间(9.27±2.72)d;致伤原因:拳击伤16例,跌倒伤10例,交通事故伤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青海康乐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①符合《格林手外科手术学》[5]中第五掌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骨折掌侧成角畸形>30°,存在明显侧方移位或旋转畸形,骨折不稳定,掌骨头保持完整;②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③患者均接受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且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慢性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碍;③骨折处曾经接受过手术或受过严重外伤;④处于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⑤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障碍;⑥患有精神类疾病。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臂丛阻滞麻醉,医生从患者的第五掌骨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从小指伸肌腱尺侧进入,切开骨膜及部分关节囊,显露第五掌骨远端,在直视状态下进行骨折复位,用一枚克氏针临时固定,于尺背侧选择合适的微型髁钢板螺钉固定,注意不要穿过关节软骨进入关节,确认骨折端及内固定物位置后,缝合伤口。
观察组患者接受臂丛阻滞麻醉,术者使患者的掌指关节侧副韧带紧张,在患者的示指中节指骨基底处握住掌骨头,并沿着其中节指骨纵轴向背侧推,同时另一只手拇指向掌侧方向按压,以此来复位骨折。此时,术者左手维持复位,右手将克氏针从患者的第五掌骨近端距骨折线10 mm的位置水平穿入,并通过双侧的骨皮质进行固定,根据骨折线距掌骨头的距离选择穿针方法。当患者骨折远端长度>掌骨头直径,接受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固定,将克氏针距骨折端5 mm的位置平行于近折端处穿入,通过第四掌骨远端的双皮质进行固定,再将另一枚克氏针在距此克氏针3~5 mm的位置水平穿入。当患者骨折远端长度≤掌骨头直径,接受经皮克氏针横行交叉支撑固定治疗,将克氏针在距骨折端3 mm的位置与垂直进针方向形成10°~20°的夹角穿入,进针方向应分别指向患者的第四掌骨颈和掌骨干,并通过双皮质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比较所有手术所需时间、术中患者的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相关数据。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掌指关节度和颈干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VAS评分的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疼痛越强。③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优良率[6]。通过测量患指的各关节活动度,将结果相加计算TAM。优:患指活动度正常;良:TAM>健侧指的75%;可:TAM>健侧指的50%且≤75%;差:TAM<健侧指的50%。TAM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数据比较 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数据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数据比较(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 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周)观察组 28 25.64±4.51 31.32±6.38 1.32±0.29 7.59±1.26对照组 28 38.42±5.29 31.29±6.42 1.36±0.28 7.81±1.35 t值 9.728 0.017 0.525 0.630 P值 <0.05 0.986 0.602 0.531
2.2 两组患者颈干角、掌指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 手术后,两组患者的颈干角、掌指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干角、掌指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颈干角、掌指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 )
注:VAS:视觉模拟评分。
组别 例数颈干角(°) 掌指关节活动度(°) VAS评分(分)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观察组 28 63.08±13.96 14.83±3.43 32.71±8.02 63.15±10.24 7.41±1.32 1.15±0.25对照组 28 62.59±14.11 14.52±3.41 32.69±8.06 61.29±10.45 7.39±1.36 1.16±0.21 t值 0.131 0.339 0.009 0.673 0.055 0.162 P值 0.897 0.736 0.993 0.504 0.956 0.872
2.3 两组患者的TAM优良率比较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TAM优良率均超过75.00%,两组患者的TAM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TAM优良率比较 [例(%)]
3 讨论
第五掌骨颈骨折一般是由于握拳时击打到硬物挫伤第五掌骨,从而造成相对薄弱的第五掌骨头和掌骨干过渡区域出现骨折[7]。目前对于掌骨颈的手术固定方法主要包括微型髁钢板螺钉固定、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固定和经皮克氏针横行交叉支撑固定等[8]。传统的外固定方式会因长期固定手关节而导致手指僵硬变形,不利于手部功能恢复,而采用手术内固定代替传统方式,在术后恢复期辅以适度锻炼能够加速恢复第五骨颈骨折患者的恢复[9]。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固定和交叉支撑固定的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微型髁钢板固定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研究指出掌骨颈骨折的骨折线位于掌指关节关节囊附着点附近,微型髁钢板固定必然破坏关节囊结构,并能引起肌腱和关节韧带的粘连而造成关节僵直[10-11]。本研究结果与其部分一致,原因可能是微型髁钢板螺钉固定的操作过程会引起骨折端血运障碍,有碍于手术的快速进行。
临床上治疗不当,可能会引起患者手部关节活动度急剧下降,小指的伸直活动受限[12]。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的颈干角、掌指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TAM优良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显示对于第五掌骨颈粉碎性骨折,克氏针的骨折远端支撑及固定效果较差,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13],而微型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可维持骨折对位,对线恢复掌骨长度后,可利用钢板螺钉固定,能够对粉碎性骨折起支撑固定作用[14]。本研究结果与其部分一致,可能是因为与单枚克氏针固定相比,本研究采取的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固定和横行交叉支撑固定使第五掌骨挂靠于患者稳定的第四掌骨,两类掌骨的弹性模量差别不大,故符合治愈掌骨骨折所需的生物力学要求,可以显著提高复位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经皮克氏针横行平行支撑固定、横行交叉支撑固定、微型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均能得到较好的治愈效果,但经皮克氏固定手术所需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且该手术方式经济实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纳入样本量有限,结果可能存在偶然性,导致结论有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