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司马光》教学探析
2022-03-02张文扬
张文扬
[摘要] 小古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小古文,在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研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儿童视角,精心选择教学策略;推荐阅读,适度进行拓展,从而引导学生在初学小古文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体验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小古文;文言启蒙;《司马光》;综合素养
小古文具有篇幅短小、言简义丰的特点,多层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司马光》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小古文。教师应基于学情,明晰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兴趣,传授品读方法,尝试举一反三,以此引导三年级学生体验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获得良好的文言启蒙。
一、研读教材,准确定位
小古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语法规则鲜明,用字遣词与现代文有着较大区别,给学生的理解、体悟、浸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三年级学生学习小古文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教学小古文的第一步。
研读统编教材,会发现这篇小古文之所以“名列前茅”,是编者的贴心安排。三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古诗学习,对古代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积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后出现了注释,学生也初步学习了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方法。文中讲述的“司马光打破常规思维,举石砸瓮救出落水小孩”的故事广为流传,也为大部分学生所熟知。
基于此,教材内容的有序安排已经为学生第一次学习小古文作了知识和方法的前期准备。结合语文要素,依据课后练习,《司马光》一文的教学目标就相当明确了。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小古文的文体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获得语感,留下生动有趣的印象。其次,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发挥学生熟知故事内容的优势,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意并借助注释讲故事,规避逐字逐句的机械理解,在交流分享中消除畏难情绪,渐进培养学生阅读小古文的能力。再者,学习优秀品质。抓住关键词语,注重思维与情感体验,感受当同伴跌入水中、瞬间淹没的危险时刻,年仅七岁的司马光表现出的机智、冷静和果敢值得敬佩与学习。
二、儿童视角,精选策略
儿童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统编教材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教学时也应以儿童的视角,精心教学设计,让《司马光》一文精彩亮相,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在比对中发现与激趣
“开篇导入”是学生初识小古文的第一环节,要力求有新意。采用图片或文字比对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与发现。
第一次比对,发现“瓮”的独特。上课伊始直接出示“瓮”的图片,询问学生:“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个大家伙吗?”根据预设,大部分学生会判断为“缸”,只有提前预习的学生会说出准确答案。随即出示“瓮”和“缸”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外形特点区别很明显。“瓮”的口很小,但是肚子很大。再出示“瓮”到“缸”的演变图,告诉学生:明朝以前由于烧造技术的限制,人们都用瓮来储水,放在屋子前用来消防救火。明末之后人们才逐渐用缸来代替瓮。由此,学生认识了“瓮”的形状,知道了“瓮”的作用,尤其是“口小肚大”的特点,为接下来领悟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果断方法巧妙铺垫。
第二次比对,引发阅读期待。出示文中插图: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一个小朋友扶起得救的小伙伴。“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能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内容吗?”熟悉的画面、并不陌生的故事,迅速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课堂氛围渐趋活跃。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并讲解复姓“司马”,引发学生阅读期待:“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经久流传,在这本书里就有记载(出示《史记》书籍图片)。古人是怎么记载的呢?”至此,学生好奇心切,迫不及待地阅读愿望溢于言表。
第三次比对,感知文体特点。出示《宋史·司马光传》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部分,并用红色标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终于完整呈现。鼓励学生交流小古文的與众不同:内容很少,只有两句话;每句话都很短;和其他的课文写法不一样;有点读不懂……学生自主发现,真实表达,此时教师顺势利导:“这种语言形式叫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因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又称小古文。”教学至此,学生对“小古文”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对小古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也有了感性认知。
(二)在品读中感悟与熏染
《司马光》虽浅显易懂,但语言凝练,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亲近小古文,感知小古文,在读通课文、读懂文意的过程中领会中心思想,获得文化的熏染与陶冶。
1.突出一个“实”字,教给方法,感悟文言音韵。于永正曾说:“文言的朗读,必须扎扎实实,从严要求,力求正确流畅。”初读课文,教师要做到领读正确,不仅能读准字音,而且能读通句子,为学生扫除难读句子的障碍。再读课文,力求读得流利,明晰节奏,不仅能读出标点符号处的停顿,而且能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小古文虽朗朗上口,但言语表达和曾经学过的古诗、现代文的差异还是很明显。课后第一题提出了“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学习要求,可以分三个梯度进行朗读指导:
专心听读。学生自由朗读时会遇到不知如何停顿的困惑,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一遍不够,可以再来一遍,语速可以慢一点,让学生在认真倾听中发现,朗读小古文,标点符号处有停顿,词与词之间也有短暂的停顿。相机出示标有单斜线的全文,从而形成对课文音韵的触感。
耐心跟读。不急于放手让学生自由练习,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耐心跟读。全文只有两句话,共有七个标点符号。教师的领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遍分句领读;第二遍分两个长句子领读,对于难度较大、朗读有障碍的句子“光持石击瓮破之”多读两遍;第三遍全文领读,帮助学生感知节奏,体验语感,拉近学生与小古文的距离。
用心自读。指导学生在文本中标注单斜线划分节奏,鼓励他们根据提示自主朗读。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行间巡视时及时发现、个别指导读有所困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指名朗读、小组赛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打下扎实的朗读基础,以期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突出一个“细”字,品词析句,感悟文言凝练。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把文本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文后注释、借助学习积累”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了解文言大意,重点指导语法规则和现代文的差异明显的词句,帮助学生解构和深入文本的语言凝练。
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首先读懂“群儿戏于庭”一句。引导学生先借助文后注释直接读懂“庭”指“庭院”,再通过组词的方法明白“戏”为“游戏、玩”的意思,从而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接着追问:“一群孩童在院子里做游戏,发生了什么事情?”随即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分别借助文后注释或学习积累,尝试读懂句意。“登、足、没”三个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接近,学生基本上能无障碍阅读并理解到位。教师总结:“一句话,14个字,就把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事情写得一清二楚。”如此概括与点拨,有助于学生理解小古文言简意赅的特点。以此类推,第二句话用16个字,写清楚了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全文只用了屈指可数的两句话,寥寥30个字,就把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完整记录,还把人物的动作以及形象生动展现,加深了学生对小古文行文简要、叙事清楚特点的印象。
3.突出一个“情”字,披文入境,感悟文言情愫。教学小古文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意,还要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句,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立体的活动画面,在披文入境中捕捉文言背后蕴藏的情愫。
当“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之际,“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简洁之至却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1)当时的情况究竟有多么惊险?从“没水中”体会瓮之大,水之深,口之小,时间之紧,救人迫在眉睫。(2)这些孩童分别去向哪里?当时是怎样一个慌乱的场面?出示填空:“众皆弃去,一儿,一儿,一儿。”拓展思维训练。(3)“你有比司马光更好的方法吗?”倡导学生各抒己见后,感悟“迸”的生动凝练,写出了瓮里水多、瞬间涌出,实则说明落水同伴危在旦夕,容不得丝毫犹豫与行动迟缓。一个“持”、一个“击”,将司马光爱护同伴、临危不惧与冷静机智传神再现。从此,精彩的故事、超人的智慧、高尚的品质成为经典。正如本课所在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4)成年后的司马光有何贡献?适当补充资料,告诉学生司马光一生勤奋,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写出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体会“勤奋出智慧”的道理。
文章不厌百回读。此时学生带着情感再次朗读文本,必定会对小古文的语言魅力与司马光的优秀品质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三)在讲述中积累与表达
如果说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讲述则是“倾吐”的过程,是在言语实践中动态生成的。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显然对学生的讲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学生而言,虽然对故事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是讲述时需要把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并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按照故事的顺序完整讲述。可见,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接受差异的客观存在,适度指导学生讲述并分层要求。对于讲述有困难的学生,只要能把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等内容讲清楚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不同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内心想法,如众孩童的惊慌失措、四处逃散;司马光的当机立断、聪明果敢;被救孩童的惊魂未定、感激涕零……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课堂上教师可以讓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掌握方法,缓解个别学生的畏难情绪。然后选择表现优秀、良好的学生讲述分享,促进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拓宽思路,有效吸纳,提升能力。
三、推荐阅读,适度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以学习第一篇小古文为良好开端,契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拓宽阅读范围,有助于学生积淀方法、迁移运用,丰富文化体验。
抓住学生阅读热情,精心选择并推荐《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刻舟求剑》等情节有趣、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的三篇小古文,其中既有聪慧如司马光的曹冲,也有谦让明礼的孔融,还有自以为是却愚钝糊涂的寻剑者。倡导学生开展伙伴学习,自由选择其中一篇,遵循熟读成诵的阅读规律,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走进文本,以富含小古文气息的不同方式呈现,如配乐朗读,感悟音韵;故事讲述,入情入境;短剧表演,情节再现;以文配图,体会意境……用三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拓展阅读,亲近经典,愉快分享,也让蕴藏在小古文中的智慧与情怀促进学生的精神生长。
聚焦第一篇小古文的情节内容、语言魅力和内在意蕴,并内扩外延,读得有层次,悟得有方法,引导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培养阅读兴趣,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延伸,提升对小古文的认知意趣和品鉴能力,让小古文教学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为学生爱上小古文、提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鹏.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策略与旨归[J].教育视界,2020(02):31-34.
[2]王军.小古文教学内容的研制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