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音乐教学法研究综述

2022-03-02侯厉嵩

艺术评鉴 2022年3期

侯厉嵩

摘要:音乐教学法是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中国近代音乐教学法研究主要体现在唱歌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教材选择等三个方面,同时,这三方面的研究都显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这些音乐教学法不仅是近代普通音乐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仍具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  唱歌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  音乐教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112-03

唱歌课的设立与学堂乐歌的出现拉开了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帷幕,大量唱歌集的出版为唱歌课提供了内容。接踵而来的便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文献视野下的中国近代音乐教学法将其目光投向了唱歌教学、欣赏教学以及教材选择等三个方面。

一、唱歌教学法

有关唱歌教学法的研究在音乐教学法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唱歌教学是中国近代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关于唱歌教学法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发声教学,二是固定调唱法与首调唱法的选择问题。

首先,对于发声教学,曾志忞在《教授音乐之初步》中对唱歌教学的目的和方法做了相关阐述。他认为,唱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幼儿易识乐音与噪音之别”。从发声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六点要求:其一,音律之性质以爽、朗、婉、美无碍发声,且能久于呼息者。其二,音律之势力,不可强张,微弱时亦不可等于喘声者。其三,不使劳疲生徒之音声为要。其四,当教授儿童唱歌之始,宜先除去高低极度之音,而用其中音,且宜选择简易之谱,使儿童易于发声。其五,所教唱歌不必太多。择其精者,在十二曲声调子、拍子、词韵一一明了;其六,奏乐毕后,师更向生徒试问其何处愉快,何处活泼,是亦使生徒进步之一助也。

由沈心工翻译,石原重雄所著的《小学唱歌教授法》则将教段(教学阶段)分为了预备、教授、练习等三个阶段,同时,将唱歌教授法分为了口授、略谱、本谱三种方法。教师可针对各年龄段的学生特点进行选择。与这一种教学方法类似的,还有又玄在《唱歌教授革新之研究》中提到的“正谱、略谱、耳听”。这样一种方法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发声在儿童唱歌中的重要性,也来源于他对欧洲诸国音乐教育的观察、总结与思考。因此,他还对教师提出了“常研究教材、多参观他人授业、须有音乐上诸种之知识”等要求。

而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完整和专门的音乐教学法教材开始陆续出版,这里面包括了陈仲子的《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法》、胡敬熙的《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等。其中,陈仲子的《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法》从“呼吸练习、发声练习、音阶练习、拍子练习”等方面阐述了唱歌教学法。同时,作者在文中前言部分提到,书虽取自日本,但却参照了当时中国国情,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变。

何绍甲于1947年在《儿童音乐》复刊第2号上发表了《珍惜着孩子的喉咙》一文,从儿童唱歌所具有的特殊音色入手,谈及了他对于唱歌教学法的认识。首先,他指出:“孩子的歌声,自有他特殊的音色,清脆、瞭亮,像枝头的小鸟。他根本不适宜于雄壮的表情,更不宜于怒吼。孩子的音高、音质、音量,实在不宜演唱雄壮的歌曲。”因此,教师在教授时,“与其奖励其发声之大,不若奖励其发声之美……所谓美的发声,就是以适量的气来振动声带,并充分利用共鸣腔共鸣的发声之谓。正当的口型,仍是少不得。要做到压低舌根,升高软腭,使喉咙与口腔打通,将舌头放平,使口腔成球状。”

缪天瑞在《儿童唱歌一般教学法》中对于唱歌教学法提出了完整、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唱歌教学的步骤分为“发声、拍子、高度、歌词、表情”。同时,对于歌曲的演唱,他与曾志忞所提倡的“少而精”截然相反,他认为:“一首歌曲用一次长时间的练习,不如分作数次短时间的练习。短时间集中注意练习最有效果。数歌同时交,每首歌反复练习。”这就叫做教材的交错与渐离。此外,他提出了教师的教唱中“坐唱、分唱、连唱、独唱、默唱”等多种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孩子所需要的技术、学会唱歌表现自我”的目的。

此外,对于固定调唱法与首调唱法的讨论,李抱忱在《唱名法检讨》一文中便指出:“唱名法只是一个工具,其目的是‘认谱认的快,唱音唱的准’……首调唱法适用于音乐教育的普及……利用不同唱法的优点服务于音乐教育。”应尚能也在1944年的《乐风》上发表了《唱名法的检讨》,阐述了相同的观点,其认为:“无论哪一种唱名法,都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要养成学习者读谱迅速与唱音的正确。”

唱歌教学法的探讨为何在近代音乐教学法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原因不仅在于学堂乐歌的影响。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体制的设立是通过西方摄取而来,对比器乐演奏,对于音乐教育基础薄弱的近代中国来说,唱歌无疑是发挥音乐课程功能的最便捷、成效最快的办法。上文有关唱歌教学法的探讨,呈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即都关注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的唱歌教学,因此这些教学法均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随着唱歌教材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唱歌教学法也从一开始提倡的“少而精”到后来的“教材交错与渐离”的方法。虽然两者的讲学方法截然不同,但这两者均注意到了儿童音乐教学中儿童所存在的“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这一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是教材的拓展导致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欣赏教学法

相比歌唱教学法,涉及欣赏教学法的论述较少。光毅在《怎样发达儿童听音的官能》一文中,对这一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是多给儿童‘听音’,绝对正确地训练儿童‘听音’,不丝毫马虎。一个歌曲没有唱好以前,决不教第二个。”在与听音有着密切关系的音阶音程练习上,他认为应当从“三和音”的练习开始,慢慢拓展到五声音阶与全音阶的训练。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分別采用模仿动作听音、听音记谱等两种方法,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

黄自在《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一书中谈到,就如何培养欣赏力提出了以下几个步骤。从初步的“乐理”教学开始,然后对其进行听音训练。通过对包括音乐史在内的音乐知识的灌输,结合学生自身的记忆力与想象力,使学生掌握欣赏音乐的能力。

此外,蔡继琨于《音乐的欣赏教育》中指出:“在普通的音乐教育中,应该划出一部分时间来指导听法,增加欣赏教育的时间。”对于欣赏材料的选择,他认为应该“符合儿童的悟性与感情”并“为儿童所喜欢。”根据儿童不同的特点,欣赏材料也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做出相应调整。欣赏的乐曲从低级到高级应符合“以节奏为中心、以旋律为中心、以和声为中心”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需培养学生的谛听态度,并使学生掌握鉴识能力。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在有关欣赏教学法的研究中,对于学生听音的能力尤为重视。但凡涉及到欣赏教学的,“听”便是关注的焦点所在。其中,大量的听音训练方法在如今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仍在沿用,并具有很好的效果。此外,欣赏教学法与唱歌教学法都存在一个共通点,就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方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教材的选择

近代的音乐教学法研究不仅仅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了各种要求,同时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有一些论述。由沈心工翻译,石原重雄所著的《小学唱歌教授法》除了阐述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儿童之思想;陶冶儿童之品性”,唱歌科的目的在于“使儿童辨知音乐之美,生高尚之快乐;陶淑儿童之品性”之外,也对教学法做了以下论述:“凡为教师者,第一于教材之次序,第二于教授之体裁,第三于教授时之状态,悉当预定,庶不至临时支绌……故普通教育,必以注目生徒为教授之主格,而以注目教材为宾格”。这段文字体现了当时学者对于教材选择的重视。同样的,周玲荪在《教授音乐应该怎样》一文中,对于教材也做了相关论述。她认为在教材选择上,“选择歌曲当以含有高尚、优美、宏壮、活泼等意情者为标准。同时,要以学校的性质、学生的程度、时节的关系,随时集地,酌量分别,以本国歌为主体。”

《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中也有该书作为教科书使用的相关说明。书中的“基本练习曲可兼作读谱练习用,所采用歌曲适合学生程度,宜用国语演唱。”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发现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当时的学者对于教材的选择是着实重视的。胡敬熙出版的《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中也提到了教材与教具的选择问题。日本音乐教育家青柳善吾所著的《音乐教育论》書中同样提到,第二篇便是关于教材论的论述。由此可见,教材在近代音乐教学法中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教材选择等三个方面,而且这三方面的教学法都呈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总之,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这不仅是源于当时时代的普通音乐教育在初步阶段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由于音乐课程脱胎于学堂乐歌的歌唱教学这一大背景,人们对于音乐教学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为什么唱歌教学法在整个近代音乐教学法中占比大。而音乐教学法的教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磨炼时期,从单纯的技能教学转为相对完整的音乐教学法。即便如此,近代音乐教学还是存在倾向于知识技能教授的状况。

此外,上文所述的唱歌教学法的一些教学观念随着教材的丰富继而发生转变,唱歌教学法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学生中的不同应用都说明了唱歌教学法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与可操作性,这也在提示我们歌唱教学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法,以达到教学的特定目的。

在欣赏教学法方面,近代的欣赏教学法主要将视野更多地放在了“听音”练习上,同时,他们都强调音乐欣赏需要一定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这一要求的提出与当时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很多学者就音乐欣赏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他们往往从优美的音乐之定义出发,从侧面论述了欣赏音乐所需之条件。譬如立家在《艺术的音乐应具之特质》中所说的:“在音乐上,音是音乐的材料,音乐家则是以自己无限的精神放在音中,而其‘放’的历程即所谓‘创造’;我们由音中去摸寻作家无限的精神的历程即所谓‘鉴赏’”。又如柯政和所说的:“欲欣赏音乐必先预备知识,若缺乏此项知识,实难达到目的。”这样的一种论断,至今依旧符合我们的欣赏教学,离开了基本乐理这一“工具”,我们便无法打开音乐欣赏的大门。

人们非常重视教材选择的问题。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内容的载体和联系师生的重要桥梁纽带,教材的选择与运用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如今我国的音乐教材也逐渐显现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民间音乐内容在音乐教材中也慢慢地增加了比重,这说明如今音乐教材的制定更加注重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志忞.教授音乐之初步[M].东京:日本东京出版社,1904.

[2]石原重雄.小学唱歌教授法[M].上海:文明书局,1905.

[3]又玄.唱歌教授革新之研究[J].教育杂志,1918(01).

[4]陈仲子.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4.

[5]何绍甲.珍惜孩子的喉咙[J].儿童音乐,1947.

[6]缪天瑞.儿童唱歌一般教学法[J].儿童音乐,1947.

[7]李抱忱.唱名法的检讨[J].乐风,1941.

[8]应尚能.唱名法的检讨[J].乐风,1944.

[9]光毅.怎样发达儿童听音的官能[J].音乐教育,1934.

[10]黄自,张玉珍,应尚能,等.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1]蔡继琨.音乐的欣赏教育[J].音专通讯,1941.

[12][日]石原重雄.小学唱歌教授法[M].上海:文明书局,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