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文艺创作指导思想在中国画作品中的体现
2022-03-02梁文慈
梁文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人民文艺的新时代语境中的创作导向。本文主要以第十三届美展中的中国画展区的部分获奖作品为例,窥探“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文艺创作指导思想在中国画展区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 全国美展 人民文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2)03-0180-03
纵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区,从题材内容上看,皆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立足当下,弘扬中国时代精神。创作者们所采用的题材与当下新时代的生活紧密结合,既有表现宏观的重大历史主题事件,也有表现微观的家庭生活和各种民生民情。从众多作品的选材表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出于自身情感还是为了紧靠时代命题,都反映出了家国情怀是广大创作者一个不约而同的创作指针。作品大体可以分为重大历史题材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题材两大类,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始终是画面离不开的中心主题,它们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文艺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发展的成果切实惠及到全体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在经济文化发展的背后,总有一群在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群,他们是我们幸福生活最坚韧的后背与保障。
王珂创作的《都是热血儿郎》里,军人们穿着灰暗褶皱的军装、带着疲惫困倦的容颜,相互依偎在一起睡下,趋于静态的灰白色调给人以巨大的心灵冲击,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画面无时无刻不在透露背后的艰辛。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我们的安定生活都是那些太多太多的热血儿郎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给我们换来的。作者在扎实严谨的写实造型中还加入了一点写意的表现手法,在原本无声的画面中增添了一丝律动的生命力,那是正在短暂歇息的战士们疲惫却又坚毅的呼吸,为的就是人民的自由与解放。
如果说王珂的《都是热血儿郎》让人们看到了在革命斗争中的解放军英雄们,那李玉旺的《使命》就是给我们诉说现代身边的英雄——消防员,一个永远会为了人民负重前行的职业。《使命》里描绘的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灭火救援行动的消防员场景,他们伫立在硝烟未烬的火场前整装小憩,虽然疲惫,但神情中却依旧透露着坚毅。他们正等待着再次奔赴险地的指令。“英雄”其实从来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遥远形象,他们就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甚至在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不起眼处。他们也许是谁的儿子,或谁的父亲,脱下消防衣,他们也只是一群普通人,但只要穿上这身承载着责任与使命的衣服,他们就是可以为了人民英勇向前的消防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最重要的根本和前提就是永远以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最优先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关注社会,社会才会关注你。郑迪的《都市晨妆》和卢万华创作的《环卫日记》都是以环卫工人作为创作题材,形象生动的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为了社会的美丽容貌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身影。他们无论在炎炎的夏日,还是在严寒的冬天,都在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工作,让我们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在当今社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人的劳动,让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拥有在具体的劳动岗位上发挥其潜能的条件和机会;自己为社会提供劳动时,也应尽自己努力做到最好,不要蒙混过关、敷衍了事;享受别人的劳动时也应认真对待及尊重他人的付出,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做到的基本道德。每个人的付出和劳动都有意义,每个劳动者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美丽风景。
二、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话语,人民文艺的任务就是在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下构建新时代语言。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讲过的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它说明了想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发展好自己民族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尊重自己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趋势。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认为,只有在人民之中创新、在中国精神之上发展,才能有效地凝聚中国力量、表达中国形象、倾诉中国话语,展现一个全面、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医疗方面一直给予非洲多个国家无偿的援助。张小磊的作品《援非医疗队》描绘的是一支解放军医疗队在东非进行医疗援助的场景。画面采用了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借鉴采用了敦煌壁画厚重的艺术形式,在虚染背景的同时注重细节的表达,更加突出了画面人物,渲染出非洲人民对好的医疗条件的依赖和渴望,以及解放军医疗队对非洲居民的关切之情。中国医生在最危难的时候和非洲人民一路同甘共苦、和衷共济,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大国风范,解放军医生们在自己的青春年华,把自己献给国家,献给关爱世界的和平事业中。《援非医疗队》不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更是向世界展现了在世界语境中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青年画家孙娟娟的《对话》是本届美展获奖提名作之一。绢的质地让画面像蒙着一层纱一样,透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美。一个小女孩站在画面中心,专注地看着身前玻璃展柜中的青铜器展品。小女孩的背后,围满了一群外国游客,正纷纷举起相机拍照。它身边的观众都是历史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们,有人来了走了,马上又有新的人来了,日积月累,斗转星移。历史与历史重叠在一起,就像形形色色的参观者重叠在一起一样,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作品的名字叫做《对话》,它不仅仅是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当凝结着中华智慧的青铜器被聚焦的时候,它实际上也成为一个文化的交流中枢。互鉴交流让文明变得更加丰富精彩。积极开展文明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正因为有各式各样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才造就了我们丰富的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活力繁荣。
三、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
新时代语境下的人民文艺实践最本质的内在力量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时代视野下的人民文艺,需要把政治概念上的人民转化为视觉上的具体文艺形象,以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艺术判断转化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提升,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作品《中国行》中的外国夫妇形象是作者王聪在敦煌莫高窟参观旅游时所看到的西方游客得到的灵感。作者尝试了创新的构图方法,把人物与敦煌的壁画背景结合,让人有一种参观者身临壁画中的奇特感觉。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深深的吸引了这些西方游客,他们举着相机,脸上洋溢着惊叹与喜悦。看到这个画面时,不禁让人焕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它没有直接赞美中国文化,而是通过描绘西方游客眼中的中国文化,从侧面生动形象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是我们为之自信自豪的十足底气。
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人民的审美倾向奠定了新时代文艺实践的价值基础。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精神的背后是厚实的文化自信。袁玲玲的《开放的中国—文明·互鉴》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基本构想和框架,作品分为两联,却又以整体的形式展出,在这幅画作里,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男女各异的人物形象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场跨时空、跨文化的大型交流活动。在现今的世界格局中,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发展是大趋势,只有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交流中稳住自己的根基。《开放的中国—文明·互鉴》里体现的不只是开放的中国,更是从侧面体现了更开放、更自信的中国人!
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新时代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为文艺实践的创作提供了方向,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开辟了人民文艺的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目标就是需要认识到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是奔人民而去。人民群众向往什么,我们就努力实现什么,中国人民向往幸福生活,那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陈治、武欣的《尖峰食刻》表现的是用餐高峰时刻后厨备菜的场景,并以此为缩影,展现了新时代餐饮文化的新风貌和新活力。画面中外卖箱上的二维码、用来接收信息的耳麦等细节都无一不体现了时代的变迁、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动,表情鲜活。厨师们专注的神情透露出用餐高峰时刻的忙碌。桌上的食材蔬菜新鲜灵透,作者用传统工笔的形式去写生食材,反映了人们对用餐食材品质的追求要做到“鲜”,这不仅是大众食客们的需求,也是厨师对自己的自我要求。作者用最传统的绢本工笔勾线平染形式,搭配上纯净的色彩美感,对现实生活的场景进行了提炼与升华,使本该忙乱与嘈杂的后厨环境镀上一层清爽的滤镜。
不同于《尖峰食刻》这种对于新时代创新题材的挖掘体现,《早上好》是杨可、张琳合作的一副题材普通但表现效果不普通的工笔作品。画面内容表现的是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一家四口早晨洗漱的情景。画面色调清淡高雅,显现出一派温馨和谐的氛围,从构图来看,作者在中间用白色的浴帘巧妙地分成两个空间,两个画面分开却不割裂,看似互不相干但又紧密联系,美好忙碌的一天正井然有序的开始。《早上好》画面中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这些对于生活细节的把握,肯定是源自于两人对生活共同的感受。自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国家开放二孩政策后,这幅画中的情节,应该也是许多全国青年夫妇家庭生活的一个缩影,清晨是一天的开始,象征着一天的希望,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家是如此,一个国家亦如此。在新时代历史语境的当下,我们人民文艺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并且充分地发挥文艺内容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性与延展性,从而激励中国人民和全体民众的民族精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新时代新语境下的人民文艺,是人民热爱、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将是民众所期盼的、充满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精神读本”。
五、结语
纵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作品来看,人民始终是画面离不开的中心主题,它们都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文艺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用人民文艺的形式反映新时代发展变化的缩影。相信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开拓视野与创新,我们的人民文艺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4.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陈履生.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看中国画走过的70年[J].美术,2019(12):28-29.
[4]刘文西.坚定文化自信 以人民为中心去创作[J].艺术品鉴,2020(04):88-90.
[5]吴长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推动美术事业持续全面健康发展——在2013年中国美协工作会上的报告(摘要)[J].美术,2013(04):8-10.
[6]鲁谆.費孝通的文化自觉论[J].华夏文化,2012(02):4.
[7]热情拥抱新时代、饱含人民情怀——“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J].中国美术,2020(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