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江南丝竹”中扬琴的演奏技法

2022-03-02颜子雄

艺术评鉴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技法扬琴

颜子雄

摘要:扬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乐器,它是在16世纪末从波斯传入到我国的广东沿海一带,并在那里得到了发展。到了清代后期,民间音乐逐渐兴起,扬琴也随之被引进到许多民间器乐的演奏当中,成为了一件具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积累,扬琴也衍生出许多流派的演奏技巧与演奏风格。其中江南丝竹是对扬琴的演奏影响较大的流派。本文将以扬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简述一下扬琴演奏的技巧,以及它往后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江南丝竹  扬琴  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75-03

一、江南丝竹的简述

(一)江南丝竹的历史与发展

在江南丝竹的发展历史中,主要经历了从古代的“丝竹”到“丝竹乐”,再发展成为现代的“江南丝竹”。它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变化与创新所形成的。

“丝竹”这一名词的出现,早在秦汉时期的《礼记乐记第九》中记载道:“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这里的“金石”与“丝竹”都是当时乐器的基本制作材料,与先秦时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有关,所以称为“乐之器也”。“丝竹”类的乐器,其材质主要以“丝”与“竹”为主,代表乐器有箫、竽、笙、竹笛等。

到了汉代,相和歌的出现,其一开始为无伴奏的“弹歌”形式,然后发展到由人声伴唱的“徒歌”形式,再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相和歌”,其主要形式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文中提到的“丝竹”是指一种乐器的组合演奏类型,后来慢慢发展为现在所说的“丝竹乐”。

元明时期,中国传统乐器合奏类型有了一个大的方向分类,一种是由金石之乐发展成的“锣鼓乐”与“鼓吹乐”;而“丝竹”乐则发展成了“弦索乐”与“丝竹乐”。

明清以来“丝竹乐”在中国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程度的流传,演奏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由于受到当地环境与人文习俗的影响,各地的“丝竹乐”样式也层出不穷。其中在江浙沪一带的“细乐”与“清乐”经过乐人们的改编与发展,最终成为了在中国近代流传深远、传播广泛的“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这一名词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的。在此之前,从事音乐的社团和人员通常称它为“丝竹”。50年代之后,聚集于上海地区的民乐人士集中针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丝竹乐合奏类型,对此进行了命名,在被称为“丝竹”的乐器合奏类型之前加上“江南”这一代表地方的名字,使得“江南丝竹”成为了一种区别于其他地方性乐种的丝竹乐种类。因此,“江南丝竹”在广义上可以说是“长江以南”地区的丝竹音乐,狭义上则是“长三角地区”的丝竹音乐。

(二)江南丝竹的乐队配置

江南丝竹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器乐合奏类型,其在乐器配置方面也十分贴近江南水乡的风格。由于江南丝竹是一种小型的乐器合奏形式,所以一般的乐队编制不会使用大件或庞杂的乐器,就连其中的打击乐也得遵循“轻便”的原则。在演奏時,通常是一个乐手负责一件乐器,乐器数量少则一两件、多则七八件。所以,江南丝竹的乐队配置遵循简便、轻巧、精炼等特点。其主要的乐器可分为丝弦类乐器(如三弦、二胡、中胡、扬琴、中阮、琵琶等)、竹管乐器(如曲笛、洞箫、笙等)、打击乐器(檀板、木鱼、南梆子、怀鼓等)。

(三)江南丝竹的主要曲目

自明清末民初以来,江南丝竹也流传下来许许多多带有江南韵味的乐曲,其中最经典的被称为“八大曲”,主要曲目为:《云庆》《慢三六》《四合如意》《行街》《欢乐歌》《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这些曲目经过乐手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

二、江南丝竹中的传统扬琴

(一)江南丝竹中扬琴的功能

在江南丝竹中,扬琴并不像二胡、曲笛这一类旋律线条十分丰富的乐器,其凭借着宽广的音域,使得高音区音色明亮,具有穿透力,低音曲音色沉稳而质朴,能与其它旋律乐器更好地配合。在早期的江南丝竹演奏中,扬琴在乐队中主要负责的是演奏骨干音型,并使用双音演奏反拍,有着稳定速度与支撑起旋律框架的作用。早期的扬琴在演奏中,其音域的运用并不是很宽,基本是在三个八度以内,主要的演奏技法则是以跳音、倚音、弹轮为主,可以发现扬琴在当时是属于一种纯伴奏乐器的存在。但是在后来由于受到乐器条件因素的各种制约,演奏扬琴的一些老前辈们经过了不断的改进与发展,加入了轮音这一技巧,使得扬琴也能产生出连续的旋律线条。因此,在江南丝竹乐队的合奏当中,扬琴声部也可以作为流动性的旋律乐器,运用弹拨乐器自身的“颗粒感”特点,在填补中低音区空缺之余,也能运用加花与变奏的手法,为江南丝竹加入其独特的旋律运动感。扬琴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余音,这是指扬琴在弹完一个音时,这个音并不会立刻停止掉,而是会继续回荡一会儿,最后才渐渐消失掉,这个原理与踩了延音踏板的钢琴很像,这种“余音袅袅”的特点是其他弹拨乐器所没有的。在江南丝竹的演奏中,弹拨声部的琵琶或者中阮,它们发出的声音可能听起来都会比较干燥,只有“颗粒点”,没有“流动线”,而扬琴声部的加入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扬琴的余音可以将它们声音的点串连起来,使整体的音色听起来不会那么干,起到了一种润湿的作用,符合江南丝竹温柔、细腻的演奏风格。

(二)扬琴在江南丝竹中的演奏特点

长期以来,“轻”“雅”“小”“细”是江南丝竹在演奏中的音响特征,而扬琴在演奏时,使用包了橡皮管的琴竹击弦,使琴弦震动,传入下方的共鸣箱发出音响,其声音相对柔和、婉转。在用琴竹击弦上面也有讲究,击点的位置不能离琴码太远,要不然会使音色听起来比较虚,击点也不能离琴码太近,这样会使音色听起来太过于生硬,最好的击点应该是在距离琴码一个半指头的距离上,这样的音色才是最干净、明亮的,琴竹在下落时,应该是垂直打下去,并且与弦接触的点是在音竹头中偏上的一点儿距离。扬琴在演奏时并不需要很快的速度,手法是采用渐强与减弱的形式,要始终跟着乐队的速度与力度来走,不能当成是扬琴的独奏,也不能过分追求其技巧与速度。

扬琴的演奏技巧包括了轮音、颤音、琶音、单轮音、弹轮、双音等,这些技巧的存在使扬琴成为了一件有着自己特色的乐器,无论哪种演奏方式,都是为扬琴本身服务的,使扬琴在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多样,在合奏当中具有突出的表现力。

(三)江南丝竹中扬琴在乐曲中的表现手法

在江南丝竹乐曲的演奏中,乐手应该遵循“你进我退”“你疏我密”“你繁我简”“你嵌我挡”的十六字“口诀”。

《欢乐歌》作为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之一,它的曲风悠扬欢快,旋律线条婉转起伏,情感表达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常用于庙会、喜事等重大场合,主要是为表现出人们在庆祝节日时喜悦的内心。这是以《老六板》为结构框架,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乐曲是由慢板与快板两大部分组成的。其旋律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且主要的旋律乐器为竹笛,音色醇厚,在音腔开合处运用了“打音”“叠音”等技法,使旋律线条听起来简洁而又不失丰富的内容,十分具有立体感。扬琴在其中使用同音高低密竹衬垫与它花簇般的节奏音型,或即兴或加花,或炫技,随心所欲。在中间担任旋律部分的竹笛与二胡演奏大切分音或长音时,扬琴声部使用十六分的节奏形为声部弥补空缺,这样既能使乐曲的旋律具有立体感,也能使速度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当其他伴奏乐器在其中演奏平稳的节奏形时,扬琴声部则可以使用双音,增加低音旋律,或来一段即兴加花,使用密集跳跃的节奏形使乐曲更加活跃,这也遵循了乐手在演奏时“你疏我密”“你繁我简”的“口诀”。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中还有一首乐曲叫做《中花六板》,这首乐曲是在《老六版》的基础上放慢加花改编而成,另外还有《慢六板》《快花六板》《花六板》这三首,加起来一共是五首,称《五代同堂》。“五代同堂”这一词有着图吉利的意味在里面,表达了希望子孙满堂、福满长寿的愿望。另外也示意五曲同出一宗。其旋律柔美清新,细腻流畅,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也是江南丝竹文曲的代表。这一首乐曲的主要旋律乐器为洞箫与二胡,洞箫恬静优雅的中低音与二胡优美柔和的音色相结合,为这首乐曲增加了不一样的听觉感受。而扬琴在这首乐曲中,运用了“弹轮”“轮音”的技巧,主要起到一个稳定乐曲速度的作用。但也不时地进行少量的节奏变化,从而丰富音乐的织体。扬琴的声部与琵琶的声部比较相似,在扬琴轮音时,琵琶则不用轮指,而是加一组同音用来过渡。扬琴与琵琶没有伴奏与主奏之分,两个声部在相互交替着演奏,相互帮助,十分和谐,这遵循了“你进我退”“你嵌我挡”的手法。扬琴的十六分音符中也会使用低八度的同音,为乐曲的低音部分增加了色彩,十分生动。

三、江南丝竹中扬琴的传承与发展

(一)江南丝竹对扬琴的影响

江南丝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领域里面一个独特的乐种,其乐器自然就会有自己的门派,扬琴也不例外,由于江南丝竹在全国逐渐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也促进了江南丝竹扬琴流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江南丝竹演奏家任梅初老先生在上海百代公司录制了中国最早的扬琴独奏作品《三六》与《花三六》。这两首唱片的灌制使扬琴从丝竹乐合奏的形式中单独脱离出来,变成一种独奏形式。在早期,扬琴的乐曲主要是由江南丝竹的曲目改编而成。比如由项祖华先生改编的《霓裳曲》《欢乐歌》与《行街》等。而现代作品的创作也可以从江南丝竹音乐當中得到借鉴,如芮伦宝先生的《渔岛月夜》《西施泪》《莫愁女》等,都是借鉴了江南特色的音调或传统丝竹乐演奏技法创作出的扬琴新作品,由此可见,江南丝竹对扬琴的发展起到了一种积极作用。

(二)扬琴的发展从江南丝竹中得到借鉴

扬琴是在明朝末期由波斯人经海路运输到我国的广东一带,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与我国本土乐器相比较,算是比较年轻的一种乐器了,在发展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扬琴在音乐的发展方面可以从江南丝竹音乐中得到借鉴。

我们可以根据江南丝竹作品中的音乐特点进行创作。江南地区的人文审美与生活节奏可以给予扬琴音乐创作的灵感,优美典雅的旋律能够为其创作提供良好的素材;江南丝竹音乐的结构风格与加花变奏的手法也能加入到音乐创作之中,使其更加丰富。

我们可以借鉴江南丝竹中各乐器的表演形式。江南丝竹是一种合奏的音乐,所以里面各种乐器的存在是经过认真推敲过的,我们可以从这一点来思考,这些乐器的组合是否有其独特的意义。每一件乐器在演奏时都能够独挡一面,各自发挥自身特点,你简我繁,配合和谐,这样的演奏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地方,演奏的乐器相互取长补短,具有民族特色与韵味。

我们可以借鉴江南丝竹中扬琴的音域来改良扬琴。众所周知,扬琴又名“百弦琴”,因为它的琴弦非常多,琴体大而重,在搬运时非常不方便,并且在调音方面也相当繁琐。所以可以适当减少琴码、琴弦的数量,以及琴本身的体积。这样除了专业的演出之外,在民间的红白喜事、节日里,用改良的扬琴演奏还是绰绰有余的。

总的来说,在江南丝竹的演奏当中没有主角,或者说人人都是主角。同样的旋律,经过不同乐器的加花与即兴之后,变得富有活力,更彰显出江南水乡的美感,不仅体现了江南丝竹艺术巧妙细致的情趣,更能表达出江南人民他们能够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的美德,这是我们在乐曲之外应该学习的地方。扬琴是一件平庸而不平凡的乐器,它既可以作为一位沉稳收敛的老人,也可以作为一位活泼灵巧的少女,具有极强的容错率,与江南丝竹艺术内涵精神相得益彰。如今的扬琴已是江南丝竹合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它存在于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的发展也伴随着地方音乐的兴起,许多曲艺或戏曲音乐的伴奏都离不开它。扬琴也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成果。民族器乐也不能够一成不变,它需要不断创新,应该与世界的多元文化相互结合,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我们在传承中国音乐的同时,也要有选择地去借鉴,既要看到其中的优点,也要了解缺点,有选择得保留下好的方面,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建欣.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敏.江南丝竹音乐对扬琴发展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09年.

[3]张志远.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J].齐鲁艺苑,2004(03).

[4]伍国栋.“江南丝竹”概念及研究述评[J].艺术百家,2008(01).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技法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