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花鼓灯的民间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2022-03-02刘佳

艺术评鉴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间传承

刘佳

摘要:安徽花鼓灯是安徽境内最具特色的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它兼容南北风韵,是淮河文化在艺术形式上的集中体现,有着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主要以凤台、怀远、颍上这三地最为典型和活跃,其中颍上花鼓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舞蹈结构严谨、风格古老质朴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但目前这门艺术的传承情况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保护、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如何使地方传统舞蹈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本文以颍上县花鼓灯这一分支为例,在认清其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对安徽花鼓灯历时考察分析,并对其发展现状和传承策略进行初探。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  民间  传承  颍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25-03

一、安徽花鼓灯的民间艺术价值及现状

安徽花鼓灯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伴随着民生、民俗、民情而生,是人们民间生活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这种集灯歌、舞蹈、锣鼓、小戏为一体的综合型表演形式由特定的乡村环境条件、生活生产方式所决定。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是淮北平原最南端,受淮河水土滋养,地势平坦,降雨充沛,以农业生产为主,南北地界交融,独特的气候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人和文化,在花鼓灯艺术表现中体现为:欢快热烈中尽显含蓄秀丽,大气粗犷中又不失细腻温情。颍上花鼓灯来自社会阶级底层,其中舞蹈的实践源于农村生活的点滴,其动作、造型、神态、语言都是对劳动场景和大自然的模仿再现。如“登山步”就是对爬山、踏泥的模仿,“风摆柳”则是模仿河边柳树随风摆动的姿态,再如表现耕作或收粮的“遮阳扇”“簸箕步”,加入折扇,使原生态淳朴的动作赋予了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从演变过程来看,它既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也表达了人们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现如今,社会飞速发展,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增长,物质生活条件愈加丰富,伴随多种文化交织冲击带来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种地方性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和传承态势已岌岌可危。花鼓灯的传统文化根基受到破坏,老艺人非老即贫,生存状况艰难,老一辈传承人带技艺故去,新一代年轻人对花鼓灯认识不足,学习意愿减弱,传统传播方式难以适应如今的社会发展,引起传承出现断层、现存发展不全面、传播渠道不完善等现象。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当前花鼓灯所处困境的严重性,及时制定可行性措施,多方位巩固其艺术价值,形成良性的可持续传承发展体系。

二、当前民间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主体未受重视,脱离传统根基

安徽花鼓灯传承的主体是人,离开了这个主体也就失去了核心。据了解,现存民间传承花鼓灯文化的老艺人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老龄化、贫困化严重。笔者实地考察了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颍上县鲁口镇,得知具备传承能力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大多年事已高但仍在艰苦坚守着这门艺术。当地人形容他们为颍上花鼓灯的“最后一口气”,展现出传承主体现状的严峻和窘迫状况,可见政策未得到落实,老艺人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资助。对比其他两处(怀远、凤台)花鼓灯分布地,颍上花鼓灯的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做的相对薄弱,主要體现在对民间传承主体的不重视。令人不解的是成立的“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很少向当地老艺人学习,开展的课程不是由传承人授课,而是外地老师代课。颍上花鼓灯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导致发展演变的花鼓灯各具特色,这门艺术需要得到保护。现在花鼓灯拥有的艺术价值正是老一辈艺人扎根田间地头,从生活中提炼的艺术精华。倘若丢失了最传统的东西,这意味着与传承工作的目的相悖,这种对民间传承主体的忽略,脱离其传统根源的现象显然不利于花鼓灯发展,加大对传承主体的重视度已迫在眉睫。

(二)传承内容不全面,缺乏整体性

1.服饰道具

安徽花鼓灯是由歌、舞、乐、戏共同组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等。不光舞蹈角色繁多,分工细致,舞蹈服饰道具的制作也有所讲究,不仅展现了花鼓灯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对花鼓灯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的性格特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颍上花鼓灯的服饰装扮更加严格的遵循传统程式,有其独特之处。就“兰花”来说,演员头上带有侃球,“鼓架子”的衣服领口、下摆、盘扣更贴近宋代中原农民的服装,而这些服饰道具的制作工艺正在逐渐失传。

2.乐器演奏

音乐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锣鼓演奏更是别具一格,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锣鼓作为花鼓灯的主要伴奏乐器,包括花鼓、大锣、小锣、大钗等。整场花鼓灯的表演中锣鼓伴奏贯穿始终,是花鼓灯整个体系的灵魂。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老一代村民心中“锣鼓声”已成为一种信号,在他们那个年代,锣鼓声一敲响就意味着“玩灯”的开始,像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积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与现在大都使用的电子录音版的音乐伴奏相比,锣鼓班子的老艺人们现场演奏锣鼓,对于花鼓灯现场人员情绪的带动以及演出氛围的呈现有着明显不同的效果。长期以来,传承和保护工作偏向注重舞蹈这一主体成分,忽视了整体性发展,现在花鼓灯表演因多采用播放音乐伴奏,现场演奏的锣鼓班子逐渐被替代,传统的乐器演奏人员好像已不被需要,掌握这项技能的人也日渐缩减。颍上县现存完整的锣鼓班仅有四支,即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

3.传统技艺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语汇丰富,除了有50多种步伐,250多种单一动作外,还由武术、技巧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讲究舞、技、武相生。舞蹈角色中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有“兰花”和“鼓架子”。目前不论是民间活动还是院校教育都更侧重于对“兰花”动作的学习、探究,忽略了“鼓架子”的发展。针对特定的人物形象,“鼓架子”与“兰花”有着不同的技艺要求,“迎拳缠丝退”“飞脚连环”“老和尚撞钟”等高难度的技术性动作都由其完成,演员以高超的武术、杂技技艺来凸显矫健豪放的人物性格,需要接受长期专业性训练以具备过硬的舞蹈功底。然而,现在民间熟练掌握并有能力传承这种技艺的艺人已不多见,保留完好的传统表演中的技术技巧少之又少,“鼓架子”必须具备的传统技艺的传承亟待解决。

(三)传承渠道和形式不规范,艺人培养不精专

除传统的口传身教外,花鼓灯文化的传承渠道现已丰富发展为多种形式。当地文化站和村民会不定期举行自发性的花鼓灯表演,此形式虽有助于村民放松身心,起到娱乐作用,但显然缺乏规范性和传播力度,并不利于全面、专业化的传承。目前已有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和花鼓灯艺术学校两所人才培养机构,由于对传承主体的忽略,导致师资队伍不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形式、办学规格不完善。近年来,演艺机构和表演团体看似对花鼓灯起到了传播作用,但大多商业性较强,已形成固有形式化的演出模式,过分看重商业效果,导致花鼓灯的艺术内涵被削减,出现了缺乏专业规范而以追求盈利为目的的不良趋势,不利于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使其陷入泛娱乐化,甚至传承变异的困境。

花鼓灯对演员的技艺、表现力有较高要求,如“兰花”在颍上也被称为“腊花”,脚下变化多、节奏快,扇子手巾的运用更是丰富多变,人物形象的情感处理细腻。“鼓架子”需常年训练,以具备过硬的舞蹈功底和精湛的武术、杂技技艺。反观当前的花鼓灯艺人,无论技术能力還是专业素养都与之相差甚远,由于培养形式、方法欠佳,多数艺人逐渐对自己降低要求而非精益求精:技艺水平下降,专业性不强,表演风格不明确,更别说“鼓架子”所需的武术成分中的技巧性动作了。艺人培养不精专导致整体质量不高,将直接影响并削弱其艺术价值,更有碍于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间传承发展的改进策略

(一)政府加强重视,采取措施

政府起到贯彻执行的关键性主导作用。从现阶段颍上花鼓灯的发展环境和传承现状来看,政府的态度对花鼓灯的传承发展非常关键。应成立相关行政机构,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做好规划工作,保留花鼓灯文化的传统风格,定期举办大型花鼓灯表演或赛事活动,营造和谐浓郁的花鼓灯文化艺术氛围,使民众融入其中,在特定的环境下积极接受花鼓灯文化的熏陶;紧抓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经济保障;设置“花鼓灯保护村”或“花鼓灯传承基地”,开发挖掘原生土壤。这种来自生活、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植根于一方水土,应充分意识到保留其原貌、保留其本真色彩的必要性,突出花鼓灯文化的民俗内涵;重视对传承主体的保护,民间艺人是花鼓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政府应关切慰问,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鼓励,确保基本生活保障,解决阻碍传承工作的主要问题。

(二)注重传承工作的全面性,抓漏补缺

应充分意识到花鼓灯艺术传承及保护的重要性,强化责任使命,专业性、全面性、多方位的开展传承工作。对现存的老一辈传承人进行摸底走访,询问搜集不同时期的花鼓灯各方面资料,通过笔录、摄像等方式做好相关记录,做到不遗漏、不丢失,最大限度地保留早期传统的花鼓灯印记。花鼓灯由多种艺术形式构成,各个形式都不容忽视,除舞蹈外更要对其余环节关注和重视,抓薄弱,补缺失。设专人专项负责不同艺术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传承工作,如以老带新、强化锣鼓班子成员的培养、补充人才;组织当地妇女学习花鼓灯服饰道具的制作,并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通过学校、院团等人才培养团体。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遵循传统规范,系统科学的进行专业性训练,严格把控技艺水平考核制度,抓精抓严,着力提高艺人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花鼓灯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

(三)多渠道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强化对艺人的开发

规范花鼓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化发展现有花鼓灯院校、艺术团的同时,也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生源规模,规范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力量,完善办学体系,合理制定培养目标,专业系统的开展教学工作。此外,可以立足于地方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例如,阜阳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制定颍上花鼓灯校本教材教学,形成特色课程。具备专业的表演和教学能力以外,还强调要定期去田野调查、采风,做到不离开地方性和本土化的特征来继承民间文化,进而肩负起传承花鼓灯民间艺术的责任。着重对新一代花鼓灯艺人的培养,确保颍上花鼓灯的传承发展后继有人。开发艺人的编创力,积极鼓励编创顺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作品,使花鼓灯在新一代艺人的引领下注入新鲜血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利用好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实现“走出去,引进来”,近年来短视频App发展迅速,吸引了年轻人和大众,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开设颍上花鼓灯官方以及传承人个人账号,发布有关颍上花鼓灯的视频动态,形成民众与花鼓灯文化的互动机制,这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发展途径,一方面促进了传播,使颍上花鼓灯走向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其本身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传承人自我宣传的方式,拓宽发展机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受众面积的扩大使更多的人产生兴趣想要了解、学习花鼓灯,是扩大招生的良好渠道,为花鼓灯的传承增加了人才资源后备力量。

(四)结合地区优势,融入旅游业

颍上县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荟萃。近年来,刚入选为“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百家县”的颍上县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创建创新高地,已成为业态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的旅游佳地。颍上花鼓灯这一艺术形式通过借助地域特性,将其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成功打造新颖独特的花鼓灯文化品牌。蚌埠市以花鼓灯作为文旅产业的着力点,建立了花鼓灯嘉年华游乐园,颍上县旅游产业则更具优势,可依托颍上八里河、迪沟、明清苑等国家级风景区,形成对花鼓灯演出模式的创新型发展路径。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又能享受到观看花鼓灯艺术精品的一站式服务,从侧面来看有利于强化花鼓灯文化的传播推广,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双赢。

四、结语

正如金明说:“淮河是我爱恋大自然的长卷,几百年来淮河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着、喜悦着、产生了来源生活的特殊语言“花鼓灯”舞蹈……”淮河两岸的沃土孕育出安徽花鼓灯这瑰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它源于生活,扎根民间,应意识到保留、传承其本真色彩的必要性。在传统文化遭受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要使安徽花鼓灯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并凸显其传统的民间特色,就需要重新认识到花鼓灯独特的民间艺术价值。想要实现安徽花鼓灯的民间传承和发展,要以政府加强重视为前提,全面把握多种艺术组成形式的发展,加大对传承人、艺人的培养。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与区域资源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至此,方可使安徽花鼓灯传承延续,并焕发崭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

[2]吴尚.非遗视角下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57-59.

[3]李蓓娟.从“鼓架子”角色浅析安徽花鼓灯的舞之功与鼓之用[J].大众文艺,2016(15):31-32.

[4]张成香.颍上花鼓灯的调查与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年.

猜你喜欢

民间传承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搞笑高手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