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刷脸”与“丢脸”

2022-03-02陈庆贵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刷脸公序良潜规则

陈庆贵

断言当下进入“刷脸”时代,恐怕一点不为夸张。问题在于,对“丢脸”已习以为常的不少国人而言,到底还有多少张“脸”可刷?(简单切入话题“刷脸”与“丢脸”,照应文题,关注生活,引人注意。)

有人担心,“刷脸”会不会让国人“丢脸”?是虞不无道理。此“脸”非彼脸,当然不是指那副生长五官用来甄别个体面相特征的皮囊,而是从个体“感官脸”上抽象出来的“精神脸”。简言之,乃指代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现下“刷脸”方兴未艾,日益成为安检便利化首选,越来越多行业趋之若鹜急遽跟进,让人既担心个人信息隐私和人格尊严被侵犯,又后虞生物数据被盗用,甚而引发不测风险和无妄之災。

其实,无须后怕“刷脸”诱发“丢脸”,因为法律不仅可以看护人“脸”完好,而且可以把丢失的“脸”拣回来。日前,某地出台《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请地方人大审议,拟禁止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进入小区,被坊间认为标志着“隐私与数据安全相对于便利性什么更重要”的讨论,已然进入地方立法视野。同时,国家层面《个人信息保护法》专门立法进程也在提速。(这两段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谈的是对“刷脸”引发个人信息隐私泄露的忧虑及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的启动,以安人心。)

“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人之所以“要脸”守住做人底线,或曰不能“丢脸”失守做人底线,是为了自身和他人生存。设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做人上限境界;遵守现行法律恪守公民道德,不破坏公序良俗则是做人下限底线。境界不能指望人人都能登顶,底线却不能放纵有人突破。底线乃人类“生命线”,底线失守则势必人将不人,家将不家,国将不国。(此段开始,文章深入一层,谈要守住做人底线,不能“丢脸”,不能破坏公序良俗。)

诗人北岛在名作《问答》中吟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不要脸”,可谓国人骂人卑鄙无耻咒语中,最刻毒最到位的一句。须要反思的是,环顾当下周遭,形形色色人格龌龊品行恶劣的卑鄙小人,凭借“不要脸”的心怀鬼胎和歪门邪道,招摇撞骗非但并未处处碰壁,反而每每畅通无阻屡试不爽。进而诘问,到底是谁纵恶诲盗诲淫,为这些魑魅魍魉签发了“不要脸”的“通行证”?(引用诗人北岛的诗句,引人反思“丢脸”话题,段末的诘问,作为过渡句,引出下段的深层剖析。)

卑鄙者“不要脸”,是因为没有人认为自己“丢脸”,即便做出猥琐下三滥丑事,也很少会被社会“打脸”;更是因为高尚“要脸”者守法积德,却未必能得到社会公认。卑鄙者就算偶或“翻船”触发“丢脸”,而侥幸得逞却会没事偷着乐;高尚者仗义行善见义勇为常存心理纠结,尤其是罹遇恩将仇报倍感心寒齿冷……有心理学家不惮宣称:“越是不要脸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有好事者如是灌输心灵鸡汤:“人到40,不要脸是一种智慧!”更有业界精英兜售成功学:“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为成功的人。”试想,当“坏人神气,好人受气”成为甚嚣尘上的社会潜规则,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定律不再灵验,当不少公知精英也失守公共底线,背离启蒙公民布道真理天然使命,社会不少隅域“不要脸”者满地“丢脸”便不足为怪。(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卑鄙者与高尚者的现实遭际,“坏人神气,好人受气”的社会潜规则甚嚣尘上,卑鄙者就满地“丢脸”却不会被社会“打脸”了。)

“刷脸”不会加剧“丢脸”,也无从遏止“丢脸”。拣回国人丢失的“脸”,靠抵制“刷脸”当然靠不住,迷信道德说教更不中用,还是伟人邓小平那句名言管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当然,管用前提是,制度“显规则”雄起,覆盖并代替社会“潜规则”。(文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制度“显规则”雄起。)(选摘自红网)

评点:

“刷脸”与“丢脸”这个话题很有现实意义,不仅关乎每个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也与当下现状有密切关系,很是引人注目。文章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尤其是主体部分的“分析问题”板块,从信息安全到伦理道德,逐层渐进,体现了作者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刷脸公序良潜规则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研究
清代阅卷潜规则
印度给牛“刷脸”防宰杀
办公室潜规则Ⅳ
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