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送给世界的独特礼物

2022-03-02本刊编辑部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菌草老挝非洲

本刊编辑部

脱贫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2020年,新冠疫情叠加气候灾难,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二十多年来首次反弹。在此背景下,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以堪为世界之最的减贫速度和减贫数量,创造了又一个人间奇迹。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国乐于将自己的减贫理论和实践作为礼物与全球分享,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迎接全球贫困治理全新挑战,共建一个消除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礼物一:中国菌草,植遍全球

三十多年前,中国研究人员把蘑菇与野草结合,菌草由此诞生。二十多年来,这种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的草本植物,逐渐“破壁出圈”,在脱贫、治沙、畜牧、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如今,中国菌草已在一百多个国家扎根,播撒希望和友谊,传递信心和力量,助力众多国家消除贫困,被亲切誉为“中国草”“幸福草”“太阳草”。菌草技术被翻译成15种文字,国内外先后有上万名学员进入过菌草技术培训班,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共有13个国家建立了菌草技术培训示范中心。

人物素材

1997年4月,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应邀前往宁夏,从此开始了菌草扶贫之路。经过埋头钻研,林占熺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菌草扶贫新方案,先后获得“全国扶贫状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国家扶贫,匹夫有责”,这是林占熺的口头禅,也是他多年执着生涯的缩影。三十多年来,林占熺不但把菌草技术推广至全国31个省、五百多个县,还把菌草技术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菌草成为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工程、扶贫工程、生态工程。现在年近八旬的林教授,依然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为了让宁夏人民再富一点儿,干劲十足,不知疲倦。他说:“我愿意做一棵普普通通的菌草,造福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为贫困地区增添绿意。”

事件素材

巴布亚新几内亚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97年,中国专家组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在东高地省鲁法区建立菌草技术示范点,帮助人们脱贫致富。菌草技术在巴新实验示范成功后,当地举办了庆祝大会,现场挂着中国国旗。“我们想到的不是钱,不是名利,而是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林占熺说。

东高地省的家庭主妇扎卡阿博里,自从学习了菌草技术,2020年仅种菇一项,就收入1.5万基纳(约合2.7万元人民币)。当地大部分家庭年收入只有一两千基纳。她骄傲地说:“菌草和鲜菇容易种植,经济效益是过去种包菜的20到30倍。通过种蘑菇,我们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我给孩子缴了学费,添置了新衣物。”

事件意义

中国对外援助理念体现在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从传授经验技术到培训专业人才,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到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扶贫行动正在帮助更多人摆脱生活困境,获得谋生技能,改变个体命运。

滄海世界,草也许平凡而渺小,但中国正是用一颗草种把对国际社会的援助承诺兑现在了全球大地上。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说:“中国通过菌草技术讲述了一个伟大故事,在福建点燃的火花显示出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如果对一项创新善加培育并部署得当,就能改善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状况。”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创新和智慧探索,就像世界各地的菌草一样,生生不息。

运用示例

“中国草”的故事,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注入强大信心,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诚意满满的“中国策”。风雨同舟,携手前行,不竭创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东方大国兼善天下的胸怀与笃行。从分享扶贫经验到推动南南合作,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助力全球绿色发展,推动减贫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正在书写人类发展史的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就在这润物无声的描摹中日渐清晰。

礼物二:中国玉米,走进非洲

近年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中国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发展成果举世瞩目。随着南南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进入非洲,加速了非洲“零饥饿”的进程。

人物素材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是中国培养的首位作物栽培学博士,被誉为“中国发展学之父”。2015年,李小云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瑶族村寨,在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里住了五年,为当地开出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此后,他又将扶贫理论与实践带到了非洲。他在非洲深耕十余年,往返最多的是坦桑尼亚,他常常打趣说自己是玉米学家。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说:“小云教授在坦桑尼亚是上至总统下至贫下中农的朋友。”

事件素材

中国的技术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平行经验转移”的方法,将中国传统耕种经验移植到非洲,精耕细作、合理密植。中国几千年的耕种经验,拿到非洲那些不缺光照、不缺水的地方,效果堪比魔法,让当地玉米平均增产2至3倍。

当然,技术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莫罗戈罗省很多村民觉得中国的技术太繁琐了,远不如随意抛洒种子来得省事。但是到了丰收季就不一样了,用了中国技术的示范户,产量高得需要招人收粮食。从一户到一村再到现在十多个村的近1500农户,中国的种植技术已经在莫罗戈罗省“遍地开花”,学习中国技术成为当地的一种“时尚”。

事件意义

在非洲种玉米,有更深远的意义。中国从被动进入现代化进程,到大国崛起,百年历史中,苦难和屈辱渐渐远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加入到地球村的成员,而是开始主动与世界融合,并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我们的经验,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正是中国在非洲种玉米背后一个新的大背景。

10年的非洲援助中,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帮助非洲是单向的,其实这些援助活动也让我们更好地从全球视角、非洲视角去重新看待自己。

运用示例

中国通过不同层次的玉米种植培训,不但促成了当地农业的增产,也对当地人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意识到,其实通过非常简单的劳力投入,就能够办成很多事情。援助的通常做法是我来教你做,你来跟我学,但一离开就较难维持。帮助当地人提高自身建设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援非之道。中国人的自主能动性,曾为推动中国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玉米走进非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中国人把自己得到的经验和启示更好地带到非洲去,使非洲挖掘出自身的主动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礼物三:中国高铁,驶向老挝

2021年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承载着老挝人民发展梦想的交通大动脉变为现实。通车后,昆明至西双版纳仅需3个多小时,昆明至老挝万象有望实现朝发夕至。

人物素材

中老铁路磨丁隧道全长6453.5米,是全线超过5公里的10座长大隧道之一,历经两年的努力,较设计工期提前7个月胜利贯通。这一项目的領头人,就是时任中铁五局二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的周小霞。在磨丁、孟塞的深山密林,周小霞带领技术人员,克服语言不通、没有住宿补给等困难,一干就是小半年。“必须用高铁的质量标准建设好中老铁路”是周小霞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坚持“以工装工艺保安全质量”的理念,将在中国高铁建设中完善成熟的新装备、新工艺带到中老铁路,促进第Ⅰ标段成为精品示范段。老挝公共工程与运输部部长本占·辛塔冯在视察时赞叹不已:“我真切感受到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标准和中国速度!”

事件素材

近日,34岁的老挝人宋宅·赛雅冯获授中老铁路项目“铁路工匠”荣誉称号。这位在技术部负责隧道开发的老挝籍员工,是中老铁路培训学校的第一批学员。2016年12月,中老铁路建设全线开工。5年间,很多和宋宅一样的老挝青年投身中老铁路建设,成长为一名“大工匠”。在中国建设者的帮助下,老挝有了第一代现代铁路工程师及技术工人。

在项目部,中方的技术人员为老挝员工开设课堂,教给他们技术和安全知识。施工中,中方技术人员手把手帮带。中老铁路开工以来,已带动老挝当地就业超11万人次,帮助老挝修建公路水渠近2000公里。第一代老挝铁路人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谱写着中老友谊新传奇。

事件意义

中老铁路,不只是在修建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在架设一座连接中国与老挝两国人民的“同心桥”,实现的是心心相连,传递的是友谊长青,收获的是合作共赢。中老铁路开通后可顺利打通两国经济交流地域上的屏障,未来还将连接泰国乃至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铁路,承载着老挝从内陆“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转变之梦。

在铁路建设中,两国建设者并肩作战,风雨同舟。从连接两国的“友谊隧道”,到飞驰的“澜沧号”,这份超越国界的友谊不断在中老铁路上延伸,而沿途居民也随着中老铁路的延伸,感受着新生活的气息。

运用示例

曾经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经历过欺压,才会更体会守望相助的美好。2021年是中国同老挝建交60周年,作为山水相连、和睦相亲的友好邻邦,中老铁路的开通将打破老挝“陆锁国”的困境。守望相助,践行“一带一路”的庄严承诺,中国从未停步。穿越百年时空,中老铁路丝路通途、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之下,提升的是我们的国家实力,不变的却是我们“心系天下”的豁达胸怀。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菌草老挝非洲
林占熺:用菌草造福世界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非洲的远程教育
五个菌草新品种 rDNA ITS 序列克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