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Nvivo11的质性分析

2022-03-01

教育信息技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编码学科核心

高 宇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 276800)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在该思想指导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课程总目标[2]。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众多学者及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通过对这系列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零散分布于文献中,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而,本研究在前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中筛选了45篇相关文献,利用Nvivo11软件,从中探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助力素养教学。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期刊库中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词,时间区间为2011-2021年进行检索,共得201条检索结果,通过浏览文献标题发现,部分文献主题虽然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有关,但却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这部分文献不在本研究范围内。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和正文内容,最终选取有效文献45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文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一种在质性中引入量化分析的方法[3],由社会学家施特劳斯和格拉斯提出,它通过对经验资料进行打散重构,利用三级编码即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自下往上不断比较,不断归纳,不断抽象,以从资料建构理论[4]。常用到的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5]如图1所示。

图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图

3.研究工具

用于质性分析的工具有Nvivo,MAXQDA,Atlas.ti等,本研究选择的是Nvivo11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编码功能,词频分析功能等,能够帮助用户整理、分析和提炼非结构化或质性数据[6],为研究带来便利。

二、研究过程

研究首先对文献资料进行词频分析,以把握高频词汇,再运用Nvivo11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对资料概念化、范畴化,以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图。

首先用Nvivo11生成如图2所示的高频词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信息、教学、素养、课程、思维等词语出现的频次较高,这反映出了原始文献资料的主要关注点。

图2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高频词云图

三级编码是扎根理论的核心操作,编码的好坏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7]。编码方式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阅读材料,边阅读边编码,最后把同类节点汇总到一起;另一种是在研究者对研究问题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先预设节点系统,再对材料进行编码,边阅读边补充[8-9]。本研究选择第一种方式进行编码,编码的详细过程如下。

1.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研究者要抛开个人偏见和思维定式,以一种客观、开放的心态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10]。本研究中先将45篇文献资料导入Nvivo11软件,通过逐句阅读文献内容对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语句进行编码,并在编码的过程中不断比较,若新的语句能纳入原有节点中,则直接将其编码到该节点上,该阶段共得78个初始范畴。开放性编码部分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因素开放式编码示例(部分)

2.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将获得的概念或范畴不断分类归纳,以从中提取主范畴的过程。该阶段将78个初始范畴归纳为17个主范畴,即教材质量、受重视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观念、有效引导等(具体如表3主范畴列),再进一步将主范畴归纳为5个类属,分别是前提基础、教师素养、学校保障、教学安排、学生和家长的态度(如表3)。

表3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主轴性编码示例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性编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概念类属并从中选择核心类属,核心类属在所有类属中需处于中心地位,具有统领性,其他子类属均围绕核心类属展开[15]。因研究旨在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故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确定为核心类属,以此形成如图3所示的环状层次模型图。

图3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图

4.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为了检测得出的各范畴中是否还有新的子范畴,以此来决定研究是否停止,若新编码的节点均能归属到已有范畴或类属中,则理论达到饱和。此过程中,再次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词在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选取5篇与初始文献资料不同的期刊文献,进行新一轮的编码,以此来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该过程并未出现新的范畴,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模型阐释

依据扎根理论的一般过程,最终得到如图3所示的环状层次模型图,该模型共三层,由内向外扩散,最内层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中间层是通过三级编码归纳总结的五大宏观影响因素,即教师素养、教学安排、学生与家长的态度、学校保障以及前提基础,最外层是对中间层的细化,属于微观影响因素。图中各扇环区域面积的大小代表节点编码参考点数的多少,即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影响作用的大小,图3中教师素养所占区域面积最大,说明它是影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最重要的因素,而学生和家长的态度影响最小。下面对每一影响因素做出详细分析与阐释。

1.前提基础

信息技术教材质量及该学科受重视的程度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两大前提保障,教材质量属于基础性物质保障,教材内容是否陈旧、滞后,是否与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相符,知识架构是否具有系统性,都会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整个社会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核心素养的“风向”。

2.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是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具体包括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观念、有效引导、知识储备4个方面。由图3可知,“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观念”较之“知识储备”和“有效引导”的影响要大,这说明教师素养这一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学观念主要指教师是否能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授课观念,而教学方式方法则涉及教师在把握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以及与其他科目教学的整合等。有效引导和知识储备相对来说影响不大,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知识储备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16],而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是课程有效开展的前提。

3.教学安排

在“教学安排”范畴内,包括课程内容、课时安排、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课程活动5个方面,除“学习资源”影响较小外,其他4方面差别不大。在常态教学中,由于其他学科学业任务繁重,导致信息技术课时安排数量少,部分学校存在其他学科占用信息技术课堂的现象,或者仅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前几周进行“突击练习”,水平考试通过则万事大吉,这种现状限制了核心素养的落实。课程内容及课程活动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息息相关,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学习兴趣,放任式或流于形式的课程活动会影响核心素养的系统化培养。学习评价则涉及到课堂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多元化,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

4.学校保障

在“学校保障”范畴内,包括教师技能培训、教师考核机制、师生氛围、硬件设备,其中师生氛围所占面积最大,影响最大。“师生氛围”是指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快乐有凝聚力的团结氛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考核机制是为了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探索与创新,对教师的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其在教学活动中能否主动去开展素养教学。教师技能培训是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师将教学理念有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硬件设备在学校保障范畴内属于高频因素,是保障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实施的必要条件。

5.学生与家长的态度

学生的态度主要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同感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配合度,家长的态度主要指家长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持、对信息素养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监督。由图3可知,该因素的节点编码数最少,影响最小,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这又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且“家长的态度”较之“学生的态度”影响更大。由于当前大多数地区对信息技术的考核方式仅有学业水平测试这一项,加之根深蒂固的“唯分数”观念,导致该学科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难以达成。

四、启示与反思

本研究通过Nvivo11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编码,得出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五大因素,并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重视教师素养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新课标实施的践行者,教师素养的高低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面向未来的眼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补充专业知识,了解跨学科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其次,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STEM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将课堂从传统的教软件、教技术、教操作向培养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素养转变。在学校层面,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提供教师专业化培训、组织教学技能比赛或参观学习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调动其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

第二,改善学科教学安排。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基础,所以首先应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授课课时,避免只在学业水平考试前几周进行针对性练习或其他学科占用课堂的现象。在学习评价方面,突破单一评价的局限性,创新评价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基于证据的评价。教材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陷入经院式教育的漩涡,而应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以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满足其学习需求。课程内容依托课程活动展开,课程活动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为载体,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能学、会学、乐学,并在此过程中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可以将中国大学慕课或者教师自主研发的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眼界,提高教学品质。

第三,提高学校保障水平。首先,学校应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准入门槛,打造专业教师队伍,并为教师提供职前、职后技能培训,培训方式可多样化,比如专家讲座、教师研修活动、特色学校实地考察等。考核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17]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考核机制,打造公平竞争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其对新课程的探索。硬件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应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并定期保养和维护,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不受设备的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可打造智慧教室,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化、智能化。除物质保障外,还应注重学校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民主融洽的师生氛围,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第四,健全家校共育机制。吕玉刚司长指出,加强家庭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教育部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作为2019年“奋进之笔”攻坚计划[18],并于2021年正式将家庭教育上升为重要“国事”,[19]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联合共育的迫切性。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校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但家庭教育更是不可缺失,家长的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需家校联合共育,形成教育合力,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提高家长的教育认知,使其了解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或开发相应的资源传播新课程理念,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定期举行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参与课堂管理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感受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所在;适当设计“亲子作业”,使学生和家长在共同完成作业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逐渐改变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

五、结语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筛选出的45篇文献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得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受教师素养、教学安排、学生和家长的态度、学校保障、前提基础五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素养的影响最大。基于此提出应重视教师素养发展、改善学科教学安排、提高学校保障水平、健全家校共育机制,以此来保障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提高。

猜你喜欢

编码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