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学研究分析《杨贵妃上马图》
2022-03-01刘静静
刘静静
《杨贵妃上马图》是元代绘画复古之风的代表之作。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出游打猎的场景。这幅长卷人物刻画细微,用线设色富有灵活性,画作极具观赏性。本文通过运用图像学研究,对该作品进行梳理和阐释。
一、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
1912年,瓦尔堡在罗马国际艺术史会议上做演讲时,首次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图像学。在此之后多名学者在图像学研究的道路上共同努力,图像学已在现代艺术史中成为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潘诺夫斯基更加系统地描述图像学相关理论并于1939年出版《图像学研究》,这一成果标志着图像学脱离辅助地位成为艺术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学科的转折点。后来人们由此进入图像学的钻研时期,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较,其风格鲜明,极具特色。潘诺夫斯基认为,应至少用三个层次来阐释与理解作品。第一层叙述的便是题材,被称为前图像志描述,这一层是个人初步品鉴图像中最直观、最基本的内容;第二层是图像学分析,分析其图像画面中的意义;第三层为图像志分析,是为深刻挖掘、理解、描述画面中深层次的意义[1]。剖析画作在某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意义及该作品的影响。
二、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杨贵妃上马图》
《杨贵妃上马图》是元代画家钱选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该作品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准备出游的情景,作品展现了作者精湛细致的绘画技艺,且有着丰厚的图像学内涵。文章从图像学角度出发,由表及里、从浅到深地解读作品。
(一)前图像志描述
图像学理论第一层,对作品进行初步、直观、表面性的内容理解,只探讨作品的表层意义。《杨贵妃上马图》是元代画家钱选的作品,此画既是反映历史的风俗画,也是精致的人物画。为纸本设色,29.5cm×117cm,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出游狩猎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各具姿态,唐玄宗骑着照夜白,身侧两名侍从相伴,侧面望向贵妃,贵妃身旁有两名侍女、一名侍卫、一位马倌相协助。全卷共十四人,六名侍女、四名侍卫、一名马倌,皆着唐装,每一名人物的刻画既有其时代特色又生动鲜明,既形态多姿又丰腴饱满。衣纹处的用线描严谨朴实,连绵婉转,顿挫有力,皆为游丝描,用色秀丽而高洁。
画中人物,一队人马依着画卷横列展开,随着卷首人物的回头,观画者的视线也会注视着向左看去,画面中的焦点集中落在唐玄宗上马后回首观看杨贵妃上马时一幅情意绵绵的姿态。随从们也都跟随着唐玄宗转头关注着贵妃上马,此时一切浸润无声,甚至连马也被控制得垂首噤声。我们也可看到贵妃即便在两位侍女的扶持下仍显得吃力,另一边也有个侍从使劲儿拉着马鞍,以防贵妃因丰韵的身子和不得要领的上马方法而滑落。画面中左侧贵妃上马时的动态,右侧玄宗满眼深情凝望贵妃的静态,一静一动遥相呼应。没有华丽的艺术夸张,都集中表现了人物的形神刻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酣畅淋漓地表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思想。画面中人物位置经营高低错落,从画面就能看出错综的人物关系与情感,正反映了潘诺夫斯基所论述图像学的第一个层面所见即所得的自然图像。
(二)图像志分析
对于作品的理解走向第二个层面时,潘诺夫斯基认为,那已经不是“所见即所得”所能表达的,因为第二个层面才是图像学更深层次的意义。他能反映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通过某些特征、寓意呈现出来,观赏者会从细节捕捉创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从构图上看,画卷采用了传统中国画中最常见的水平线构图,单从人物的位置可以发现钱选以骑坐在马上的唐玄宗为顶点,向左右向下扩散开来,形成一个稳定的、扁长的不等边三角形构图,给人以一种平稳的视觉感。从整体的构图方式入手分析,作者沿袭借鉴盛唐时期张萱的《簪花仕女图》、周昉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构图方式,这类构图方法也称为分段式构图。从右侧第一分段来说,右侧第一人腰间两侧的弓箭摆放的方向引起“势”的引向,将我们的视线一开始就引向左侧,第二个侍从的动态和手中的弓是“竖”着的,左腰间的剑的“势”也把画面引向左侧。第二分段马头的回眸更加激发了我们想要继续品读画面的兴趣,唐玄宗左侧的侍从正好处于画面中间位置,他手中水平地拿着弓,这个“势”的导向让画面两侧具有平衡感。第三分段就到达画面最精彩的部分了,三名侍从以及一名马倌围着杨贵妃,使这个画面形成一个圆形,重点突出了画面中间的杨贵妃,让我们细细品读杨贵妃的神态和仪姿。旁边的两名侍从和手中的屏杖形成“竖”的势,与旁边杨贵妃上马的姿态相比,这一部分的形态给我们平稳心态的感觉,这两名侍从一人直视前方关注着杨贵妃上马的动态,另一人的回眸把我们的视线引到了第四分段。这两名侍女其中一人右侧手拿包袱,把画面引在了右方,另一个侍女手拿拂尘,拂尘柄部大部分指向画面右侧,把视线也引入画面精彩部分,拂尘头部的“势”向下,也告知我们画面到这里也将结束了。每个段落各显其特点,段与段之间虽有距离,却有情节联系。
唐玄宗和杨贵妃所处的位置一左一右落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唐玄宗视线看向杨玉环,右侧的四名侍从视线统一看向左侧,引导观者向左看,而左侧三名侍从吃力地帮助杨贵妃上马,杨贵妃娇慵无力地看向唐玄宗,两人的视线形成联系,给观者一种互动感,让画面灵活起来,这个部分也是该画面的画眼,所以描绘得非常精彩。画面中一位马倌站在马前,双手做“交叉”状,这是唐宋时期表示恭敬的手势。马的一侧,两名侍女正在搀扶杨贵妃上马,另一侧侍从则紧紧拽住马镫,不让马鞍从马背上滑落,贵妃努力地爬上马背,眉头微微蹙起,可见上马时颇为费力,这一部分的动与唐玄宗担忧看的静形成了动静对比。
《杨贵妃上马图》 钱选/作
从用线和设色上讲,画家不取宋代院体绘画的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反而在色彩上转向典雅清秀。人物画背景不着色,这是受到了唐代人物绘画的影响所致,以透浊的土黄色为背景,人物身上的颜色大部分是红色调、冷灰色调以及暖白色调。浓淡相宜的设色凸显了华丽的服饰,同时其他部分颜色表现出轻薄感,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淡雅脱俗。画面中的唐玄宗衣着白色淡雅,周围的侍从重墨敷色,突出了唐玄宗的人物形象。左侧马倌和杨贵妃身着红衣,周围侍从身着白色、青色,浓厚与淡雅的色彩形成对比,色彩的视觉中心加强,使我们更加注重这一部分的描绘。画面上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部分红色,这样的服装配色处理使画面更加协调,营造出一片和谐的气氛。在线条运用上,钱选采用高古游丝描,这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等人惯用的线描样式,宛若细丝的线条赋予画面沉淀的气息,使画面干净利落,也使人物的色彩显得更加清润。因其师承唐代阎立本和宋代的李公麟,也可以从此画看出线条工细、敷色沉着的特点。《杨贵妃上马图》在钱选的构思下,色彩与线描的结合相得益彰。
画面中的人物布局不仅均衡协调,运用图像学理论来分析,更有深层次的潜在意义可以发掘。画面中杨贵妃这边的动势明显,设色浓丽,人物侍从多于右边,这样的安排是想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心与宠爱。唐玄宗的身形比例刻画明显高于其他人,这是在表达唐玄宗地位的至高无上。
这些特点都赋予了作品充满趣味的意义,让我们从第一层的读图进入了分析的时代。相较于第一层自然对象的再现,第二层含义就要通过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分析它潜在的含义。
(三)图像志阐释
经过“看图”“读图”的模式,就到达图像学分析的最高阶段“释图”模式,这是对一幅图的释义,鉴赏者要从这个所处时代、社会风貌、政治背景、文化潮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达到图像学的最终目标。这是一个逐步发掘的过程,也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创作者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给出的,所以创作者不能只关注绘画的内容而忽略作品背后的内在含义。当然人将自己所看到的表现特征与意识概念范畴相联系,从而使艺术作品超越了创作者再创作时的意识,表达出更深层次的内涵。
从《杨贵妃上马图》中我们挖掘出图像学的第三层含义,从作者入手,了解创作者所处时代与这幅作品的内在联系。《杨贵妃上马图》作者钱选,是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并出仕于南宋王朝,不仅遭遇了所仕王朝覆灭之灾,自身还蕴藏着极为强烈的传统文人气节,这必然使其对历史的前车之鉴深有感触,而这正是他创作这幅寓讽意味浓厚的艺术名作《杨贵妃上马图》的缘由。钱选论画首重 “士气”,与南宋院体画的匠气相反,他提倡复古。反映在绘画创作中,即使描画工整 ,设色浓重, 但是扑面而来的都是文人士大夫超凡脱俗的书卷之气与远接古人的高古之意,与南宋院体人物画的趣味相去甚远。
这是一幅体现杨贵妃娇美和唐玄宗专宠题材的画作,前代绘画中也多有描绘这类题材。钱选大多的绘画作品不会有题词,这幅作品难得一见的是他亲笔题的诗句,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玉勒雕鞍宠太真,年年秋后幸华清,开元四十万匹马,何事骑骡蜀道行。”太真是杨贵妃的道号,华清即华清宫,是唐代帝王别苑,从天宝元年(742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前往华清宫多达43次。而开元四十万匹马也是玄宗时期的真实情况,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有“玄宗好大马,御厩至四十万”[2]这样的记述,不仅如此,每年中秋举行的盛大宴会上都会有“舞马衔杯”的保留节目,即骏马在鼓乐齐鸣时翩翩起舞,并在舞乐高潮时衔着酒杯给唐玄宗敬酒。古人养马备战,由此可见玄宗朝国力之强盛。可惜盛世之下却暗藏杀机。由于玄宗成日里纵情声色,放权怠政,使得地方节度使手握重兵,不堪管理,宰相杨国忠又仗着杨贵妃的受宠骄横跋扈,私结党羽,导致将相不和。各种因素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年)被激化,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似壮年时一般英明神武,节度使安禄山叛乱,不久后长安失守,玄宗逃难于巴蜀。宋朝的没落让钱选也有感而发创作出这幅作品,用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来反讽他所处的时代,也体现出作者创作此幅作品有其独特的时代联系。这就是用图像学来分析《杨贵妃上图》所表现的第三个层面。
在解读这幅画时,既要明确作品本身传递出的信息内容,又要深挖作品的内在主旨,只有这样贯彻、深入地理解才能对我们起到重要的作用。《杨贵妃上马图》的真正历史价值,就是一种充满克制的呼吁的表达方式,它向作者的同代人呼吁,唤醒他们的麻木,唤醒对唐朝的追念,追念中华民族国力顶峰的那个朝代,维护了元初文人士子优越的文化财富,在这个野蛮而又屈辱的时代,这一财富是他们尽可支持的东西了[3]。
三、结语
以图像学方法阐释与解读《杨贵妃上马图》,有助于表层画面内容与深层含义相结合,探索艺术作品最深层的含义。《杨贵妃上马图》从表层内容看是在描绘杨贵妃艰难上马,侍从服侍,唐玄宗关心的一个画面,但深入剖析可以了解到创作者是在借这幅作品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也唤醒元代南宋遗民对大唐盛世的记忆,这样的一幅画向元初的读书人肯定了中国崇高的文化价值,在遭受野蛮、粗鲁、强大的敌人羞辱时,这是他们所能依恃少之又少的凭借之一[4]。这幅作品成为元代知识分子最为深刻最为振聋发聩的反思之作。图像学巩固了许多传统艺术史的基础,我们可以将图像学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在掌握一定的图像学知识的基础上,去细心揣摩,深入剖析一幅作品,我们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