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让儿童幸福成长

2022-03-01江苏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张竟雄

学苑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乡劳动习惯

江苏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张竟雄

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擅长劳动是幸福的阶梯。因此,要让儿童幸福成长,就应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因此,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当务之急。古语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若劳动成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则能得到水到渠成的提升。

一、构建“特色化”校本课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耐心地培养,有序地引导。为避免随意性、零散性和低效性,学校可以构建劳动教育特色化校本课程,使得劳动教育掷地有声,有序进行。

1.体现儿童特点。

学生喜闻乐见、渴望参与的劳动活动,才能使其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幸福地成长。体现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要求我们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儿童在劳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在“简”字上下功夫。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劳动教育开始。比如包书皮,整理书包,整理抽屉,再到整理自己的房间。简单易学的劳动易使孩子们接受,也容易学会,从而容易使得孩子们爱上劳动。

(2)在“趣”字上做文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指导学生劳动时,可以从内容的趣味性、过程的趣味性、方法的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考虑,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从而摒弃学生厌学的心理,保护好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嫩芽。

(3)在“实”字上筑基础。实践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兴趣,二是时间,三是方法。因此,我们除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之外,还要给足孩子们成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劳动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当劳动的念头嵌入成长的经纬,孩子们的小学阶段便有了诗一样的美好记忆。

2.融入家乡特色。

为使儿童爱上劳动,我们在编排校本课程时,可以将家乡的特色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校本课程中来,使得孩子在爱上劳动的同时爱上自己的家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家乡历史课程、家乡名人课程、家乡风俗文化课程”等劳动教育课程,以此来培育孩子们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观念。

(1)家乡历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前辈,了解家乡发展的历史。通过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家乡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的历史,一部奋斗的历史。从狭窄的泥土小路到现在的通衢大道,从矮棚相拥到现在的高楼林立,从屈指可数的商场到现在的商铺成片……这些辉煌的背后,无不渗透着艰辛的劳动。通过了解家乡的历史让孩子们知道,劳动推动了家乡的发展,劳动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源泉。

(2)家乡名人课程。这里的家乡名人我们可以让学生着重了解家乡的劳动名人。可以是全国劳模,可以是传统手工艺人,可以是自我创业的企业家,还可以是默默无闻奉献的清洁工等等。通过采访,让学生了解他们对劳动的理解,以及劳动中难忘的经历等等,然后制作名人卡或美篇,推广到整个班级或全校、全社会,以此来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理念。

(3)家乡风俗文化课程。每一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了解家乡风俗文化,发现其背后的劳动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来让孩子们爱上劳动。比如,可以走进风筝世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听一听风筝制作的具体过程,在师傅的帮助下,亲自体验简单风筝制作的劳动过程。相信这样的校本课程,定会让孩子爱上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注重分层要求。

为使劳动教育有序地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在构建校本课程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细化好不同的劳动要求,作出统一的安排,一步步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

(1)低年级手把手。刚刚跨入学校大门的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较弱,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主动帮助,主导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①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再加上目前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偏爱,所以对劳动的认识几乎为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一开始的时候必须和学生讲明劳动的要求,明确劳动的意义。②主动示范。在明确了要求后,为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相应的劳动技术,我们老师就必须要主动示范,身体力行,细致、耐心地指导,给学生一个明确、准确的榜样。③严格过程。严格的过程管理,对于对劳动的认识几乎为零的学生,是使其快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必要途径。从劳动工具的使用以及劳动态度的认识,再到劳动习惯的养成,均需要严格要求,细心指导,耐心培养。

(2)中年级巧示范。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老师的培养,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劳动习惯基础,但他们还没有完全定型,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巧妙地带动,固化他们已有的良好的劳动习惯。①示范要巧。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增强,因此在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时,我们可以适时放手,给他们更多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但我们还要全过程地关注学生的劳动,随时发现其不足,在关键点上巧妙引导,做好示范。②点评要准。由于中年级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所以要求我们对他们的表扬要准确到位,避免因不到位的表扬虚长了他们的自尊心;也要避免过激的批评,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高年级放手做。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更多地鼓励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做,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①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已经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因为接受能力的不同,个体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或不足,鼓励他们自己去查漏补缺,满足他们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需求。②激励个性化成长。在查漏补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劳动特色。从而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真正实现在劳动中益智,在益智中立德。

二、营造“生态化”劳动氛围

孩子们喜欢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得到成长,学到知识,不断拔节。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提供“绿色”的劳动氛围,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所有学生劳动的环境,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循序渐进地学会劳动。

1.环境渲染。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耳濡目染之处,都能够得到“劳动就是美”的教育。

(1)上好晨周会课。养成一种习惯肯定与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但老师的引导亦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晨会的时间,适时表扬近期劳动表现佳的学生,在周会上总结班级整体的劳动氛围,及时圈画出需要努力的地方,随时细心、耐心地提供给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所需要的绿色土壤和和煦阳光。

(2)优化教室环境。在晨周会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教室内黑板报或宣传栏等阵地,及时宣传劳动表现优异的学生,使得大家学有所依。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大家精心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模范的照片,相关的名言警句,以及搜集与劳动相关的资料等做成的手抄报,张贴于教室内。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提供给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所需要的人文氛围。

2.跨界融合。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使得学生时时处处都熏陶在劳动教育的境界中。

跨界融合,跨的是学科之间的界线,将相关知识打通起来。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参加劳动后的心得写下来,甚至可以在班级开展一次劳动诗会,效古人遗风,来个流觞曲水诗歌吟唱,以此来深化学生劳动后的感受,培养对劳动的热爱;数学老师可以将数学引入种植园,既可以是解决劳动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一块地东西长3米,每两株植物间隔1米,可以种几棵。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种植园的实际情况,比赛出数学试题,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中有数学、数学中劳动的乐趣。

三、创设“多样化”劳动实践

实践性应该是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我们的劳动课堂如果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制定多样化的一系列的劳动实践,就一定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指向。

1.亲近自然,让学生爱上劳动。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开展各式各样的“新劳动教育周”,创设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让学生爱上劳动。

(1)玩一玩。种植园,已经是大家开设的喜闻乐见的劳动场所了。针对学生爱玩的天性,我们可以开展玩泥巴的劳动游戏。比一比,谁挖的泥巴最方正;再比一比,谁敲的泥巴最细腻。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带领孩子们就将种植园的土地翻新平整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设泥塑活动。玉米园,我们就带领孩子们用泥巴捏个玉米做园标;花生地,我们就和学生一起塑个花生做园标。试想这样的劳动实践,一定会让学生们爱上劳动。

(2)试一试。带领学生去种植园学着收割耕种,已经是当下劳动教育的“网红”实践了。通过这样的实践,也确实可以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其实这才是劳动实践的1.0版。在收获了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开设劳动实践的2.0版,学做一道菜。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即将收获的果实,上网搜索菜谱或向家长请教,在班级开展一次小小厨艺大比拼。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开设劳动课程的3.0版,瓜果雕刻。用收获的西瓜,试着去做一盏西瓜灯;用收获的萝卜,试着雕刻出一朵萝卜花,给我们精心做出来的美食佳肴来一个画龙点睛。试想这样的劳动课堂,一定会让学生们迷上劳动。

2.融入家庭,让学生乐享劳动。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因此,在规范好学校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再牵手家庭劳动教育,定能够让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1)小帮手。让家长与孩子签订家庭劳动任务清单,明确在家庭中哪些劳动是自觉必须完成的,比如叠被子、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哪些是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一起完成的,比如制订家庭一周菜谱,走进农贸市场,学习食材购买等等。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制订清单,让家庭劳动成为孩子自觉的行为。

(2)小主人。通过家长与孩子商讨,将孩子可以完成的家庭劳动进行任务包干,定期进行检查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劳动责任感。如可开设家庭一月小主人活动,通过家庭任务分配、每周劳动评比、当月理财小结、劳动标兵表彰等一系列家庭劳动环节,从单一简单的体力劳动到复合型劳动能力的掌握,培养孩子综合劳动的能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3.走进社会,让孩子尊重劳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让孩子有选择地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了解、实践,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体悟劳动的伟大。

(1)走进乡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带领孩子走进乡村,站在田间地头,给孩子们讲一讲春种秋收的故事,定能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尊重。同时还可以开展新旧乡村劳动方式变革的调查活动。通过走访农家,了解相关的农耕知识。如果时节恰好,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体验,比如学插秧、学收割、学种菜等等,以此让孩子懂得劳动的不易,有了亲身的体验,更能使得孩子们懂得对劳动者的敬重。

(2)走进工厂。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还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工厂,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研学活动。通过听讲解,懂得一件件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到检验再到出厂的一系列过程,体会劳动的不容易。走进车间,观看工人师傅辛勤地劳动过程,激发孩子们打心眼里对劳动者的敬佩。让学生参加体验活动,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物品的包装、封盒、打包等操作活动,体会劳动成功的喜悦,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

创设多样的方式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孩子们学会劳动、爱上劳动,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期达到帮助所有的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其得以幸福成长。

猜你喜欢

家乡劳动习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