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乡土教材《[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整理研究

2022-03-01杨爱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艺文光绪襄阳

杨爱华

(湖北省图书馆,武汉 430071)

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即今宜城市,为襄阳市下辖县级市。宜城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是古襄阳府治下之一。作者整理馆藏线装书《[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有《约编》《韵言》《图相》共三册。发现其内页衬纸有字体同、内容相近的刊行文字,推测本馆收藏线装书为不完整藏本。按图索骥,采用远程访问和实地目验方式,发现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此乡土志《艺文》两册,浙江省图书馆收藏有《便读》一册。笔者目前目力所及,全国未见机构收藏此乡土志完整丛书版本,皆为数量不等丛书零种。这套完整发行、各机构收藏不等体量的《[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共六册。这是一套乡土教材,也是一套丛书,《中国丛书综録》《中国丛书广録》失收,各大目录著录不全。兹作整理爬梳,探讨该志思想内容及当代价值。

一、《[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概述

《[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约编四篇便读十章韵言十章图相一卷艺文一卷,清杨文勋修,清望炳麟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暨石印本暨活字本。

(一)修志背景

乡土志主要是清末民初乡土教育产物,不同于传统方志。清末民生凋敝,列强入侵,政治飘摇。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维新强国,进行一系列改革。1902至1903年,清政府学部先后颁布《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两部学制均强调乡土教育。

根据《癸卯学制》要求,学部委托编书局监督黄绍箕制定《乡土志例目》(以下简称“《例目》”)并颁行,督办推进。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下诏,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废止科举考试。这是中国历史上关键事件,对教育、文化乃至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地掀起编修乡土志风潮,《[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二)修撰过程及文本介绍

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隶属古襄阳府。该志编修者杨文勋,黔江(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宜城知县。望炳麟,宜城廪生。光绪三十年(1904),杨文勋调任宜城,逢《例目》颁行,督各州县编撰乡土志为初等小学教科书,充儿童乡土知情教育课本。杨文勋审读《例目》所列体例、大纲、细目后,召集望炳麟等人采辑资料,润饰修辞。

《[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分五单元:《约编》《便读》《韵言》《图相》《艺文》,各部相对独立,各有内封、牌记及序言。

《约编》,刻本。《约编》牌记镌:“乡情广识,土俗深谙,光绪柔兆敦祥春月学务公所藏板。”卷前载“京师编书局颁发乡土志例目原叙”“遵修乡土志告成缮本邮呈京局及省宪鉴定禀”“宜城县乡土志叙”,继有“题名录”“目录”。《约编》分“历史”“人类”“地理”“物产”四篇,各篇下有章节不等,杂言写就,有句读,大致依《例目》纲要框架,叙述宜城县乡土概况。

《便读》,刻本。简本之意,四言写就,序言与《约编》序言相同。为满足高等小学教科书便于记诵需求,用四字韵语,编成十章,书名《韵言》,刻本,其牌记印:“蒙养须知,光绪丙午春用韵语编录付梓。”其卷前有杨文勋叙及目录,分编十章: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宗教、实业、地理、物产、商务。四字成句,标以句读,汇作俚俗词语,便于初学者诵读。

为进一步让初学者直观阅览,又分类象形,绘图成册,书名《图相》,石印本。其牌记镌:“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春仲石印。”卷前有杨文勋序,按类编排石印,“诱掖奖劝,引人入胜”。《[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在《例目》规定体例外,别出心裁,修纂者“窃”以附录形式,选辑新近时文,用以知晓时事陈述道理,同时可帮助儿童写作修辞,书名《艺文》,刻本。

《[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五种五册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仲春。从奉命修志到正式发行,仅半年时间,杨文勋自称“急就”,虽有瑕疵,仍属难得。同年秋,宜城县劝学公所又补入并刊行“宜城建学题训全録”一册,活字本,归入《艺文》,最终这套丛书计五种六册。全志无总目录,各部相辅相成,叙宜城县事,各册亦自成一体,独立成册。

(三)版本辨析及文献流播

查阅各大目录,对《[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著录不一。20世纪80年代出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志为《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四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1]著录稍显含糊,此处“四卷”盖据首册《约编》四篇著录,未完整客观反映文献实际情况。20世纪90年代出版《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著录此志为《[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四卷韵言一卷图相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2]较《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多著录韵言一卷图相一卷,更接近客观事实。近年出版《中国古籍总目》[3]《现存湖北著作总録》,[4]沿袭《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志为《[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四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经比对研究,各书目所著录多指《约编》《韵言》《图像》三册,不知有《便读》《艺文》散佚各地。本文不循他目,遵客观事实著录这套丛书为《[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约编四篇便读十章韵言十章图相一卷艺文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暨石印本暨活字本。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有藏,多指《约编》《韵言》《图相》分三册装订从书零种。200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发行《[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缩微制品,亦为该志《约编》《韵言》《图相》。2017年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影印该志《约编》单册,称“全本”,[5]实为讹误。

因乡土志相较于方志,其历史较短,且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虽有《例目》规范指导,实际编修时,其编纂手法更灵活,章节体、纲目体时有混用,其规范性不及方志。造成不少收藏机构并未将其纳入方志,著录不一。未认识到这是一套丛书,收藏机构编制目录时,均未见将不完整藏本综合著录。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两大权威方志目录,著录《[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为刻本。事实上,此乡土志为在短时间内完成,灵活并用雕版、活字、石印三种刻印技术,内封和牌记风格一致。翻阅全志,《约编》《便读》《韵言》《图相》刻印严谨精审。《艺文》稍逊,其内容庞杂,因成书仓促,分头完成,分两册装订,其中上册版心页码有诸多舛误。全志各册装订错误处亦有。

清末明国初乡土志修撰主体不一,有官修,有私撰,有正式刊行者,有未正式发行者,体量普遍偏小。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现有清末民国初存世乡土志十五种,正式出版者仅六种,未及半数。

逐一对比勘验,《[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在湖北乡土志中体例最完善,体量最大,版刻版式最有特色,修撰水平最高。在短时间内编修完稿,经学部规范审定并刻印发行。

二、《[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思想内容

“文以载道。”时代产物,必然打上时代烙印。乡土志作为小学乡土教材,其承载的思想内容,既体现国家意志,时代思潮,且彰显修撰者价值取向。不完全归纳为五点,阐述如下。

(一)尊君爱国,忧国忧民

君主是国家公权的最高完全拥有者和国家管理的执行者,《[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在版式和措辞方面体现尊君爱国的正统思想。每遇“朝廷”“国朝”“皇清”“本朝”“国家”等表示国家 字句,“高 宗”“列 圣”“圣主”“宪 皇帝”“圣 谕”“圣天子”“皇上”“诏”等指君主词汇,版刻留白、抬高一字,以示崇敬爱戴。版式和措辞还体现出官本位态度,每遇“宪台”“宪檄”“大人”等语词,版刻亦留白。

文字修辞,透露出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杨文勋在《[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约编》“宜城县乡土志序”中论述:“且夫今日之童蒙,其生长绮罗中者,日事其骄侈淫佚,狎昵于邪僻,徵逐于博戏,终日瞆瞆而不自知其非。而泥涂村俗之子弟,则又听其乔野顽劣……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消磨岁月,隳坏志气。”忧虑富裕家庭儿童暖衣饱食,不思进取;贫困家庭儿童放任自流,得不到良好教育启迪。认为教化无方,终会导致年轻一代鄙俗无知。又在《约编》“鉴定禀”中寄希望于国家君主,希望对教程教材加以干预,促进儿童成长,德育体育并举,知识进步,个人成才,国家振兴。“迪知识于童蒙,他年学成材成,切报效于君国,足副朝廷作人之雅化,不枉宪台造士之深心矣。”

(二)鄙斥异端,独尊儒学

“异端”是一个传统儒家学术观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是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对异己思想和理论的称呼。博大的宽容精神和情怀是儒家思想主旨,有贵“和”、重“宽”、求同存异等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思想中没有对“异端”进行排斥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和社会群落,有“修正异端”的内在需求和表现。[6]

作为在儒家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政治社会产物,《[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表明对宗教的态度。儒、释、道三家学说在中国本土流传甚广,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约编》第二篇第四章“宗教”表明对各家学说的认识,认为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学为正宗,万古流传。“孔子集圣教之大成,万世奉为儒宗。秦汉而下,释道盛行,儒教几堙,今则二氏衰微。”

同时表明对回教、喇嘛教、天主教、耶稣教各宗教的态度,“异教纷纭,五洲蔓延,风同道一,终归圣贤”。《韵言》第六章“宗教”,推崇儒家思想,鄙夷异端。“中华孔教,万古流传,邹贤私淑,渊源绵绵。俗儒曲学,异端思迁,中外教育,各挟秘诠。回教悖理……”

(三)士农工商,各安其分

宜城县丁壮“业农者十分之八,业工商者十分之一,业士者亦十分之一”。士农工商皆为“实业”,“四民之中,惟士最先”,国家在士人群体中造就管理者。“力耕为农”“百工居肆”,农业、工业为国家根基,从业者为国民大多数。“行货曰商”,商人从事交易流通之业。各行各业恪守本职,才会国富民强。

“富国强兵,治术维新,朝无幸位,野无游民。”国家繁荣强大,需要财富支撑,财富来源依赖于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劳动者各安本分,运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为家庭提供支撑,为社会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国力才会强盛,政治才会清明,国家才会有新气象。这样的道理,往日今时,亘古不变。

(四)崇文重教,涵育濡化

襄阳地区崇文重教传统由来已久,在《[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全篇有集中体现,《艺文》尤甚。“艺文”和“文艺”原是史书和方志常见体例章节,不在《例目》体例之内。《[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在《例目》规定体例之外,编排设置《艺文》,分上下两册装订。独特之处,在湖北省乡土志中唯一,全国亦少见。

《艺文》上册记载当地近时文体,供学童了解时政,增长见识,还可充当语言写作范例。“读是编者,不惟近时政迹,可得考镜之资,亦童子训言,兼获观摩之益。”文、颂序、文序、碑记、路记、文记、议、论说、广告、告示、文启、禀、函、古体诗、近体诗,十余种时事文书和文体鳞次呈现。文风简洁实用,经世致用。

《艺文》下册无目录,为光绪丙午(1906)年秋劝学公所补充刊行“宜城建学题训全録”专题,有“学联”“律诗”“古歌”“碑记”,篇目不等,记载宜城县兴办新式学堂状况。

以专门篇幅记载当地实用文体在《艺文》,于丙午春刊刻。犹为不足,又在丙午秋补充记载教育专题,足见对文化教育的涵育教化功能的重视和弘扬。

(五)脱胎旧制,提倡新风

产生于光绪年间的《[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体现浓厚旧时代伦理特征,“妇女之孝节”提倡妇女贞节思想,“忠孝祠”呼吁忠君报国,“名宦祠”体现官本位思想等,是旧时代思潮惯性必然。

《[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在《例目》体例要求之下,传播新知识不遗余力。按照新学知识分类,《约编》《便读》《韵言》《图相》在“物产”“制造产”等章节逐一介绍本地天然和人造物产。

维新思潮之下,对传统陋习抨击劝诫。“戒鸦片烟说”痛斥鸦片危害:“世间害人之物,莫毒于砒霜。而鸦片烟瘾,其毒更甚砒霜百倍。”“添女学堂附天足会开小说社派视学员广告”陈诉裹脚陋习对妇女的禁锢残害,呼吁女子解放天足接受教育,移风易俗,改变世风。“诚以慧性灵姿,无故长遭锢蔽,金莲玉笋,由兹永受戕残……因儿童以及女孩,俾境内皆知新学,邑中渐化浇漓。”

“宜城县官设习艺所招股广告”“……募捐”“襄阳学社宜城县留省学生上书”等文,体现时代经济文化新气象。

三、《[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价值探讨

清末民初虽社会变革剧烈,时局动荡不定,襄阳府宜城县地处中华腹地,修志事业坚持不辍。《[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在全国范围内是最早、最完整、修撰水平最高的乡土志之一。该志脱胎于旧世界,迎接新思潮,通过对下一代实施思想教育,理念灌输,影响国家的思维结构,力图振兴。是中华文脉的延续,对当代社会启迪良多。

(一)此志是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建设范本

摒除时代窠臼,其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可借鉴意义是显见的。

实际上乡土志就是当时应时教育的产物,一种简明的配合推行新学的知识读本。“乡土文化与地方特色类校本课程主要以介绍某一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课程内容充分反映了地方特色,为学生深入了解、欣赏、传承家乡文化提供了学习机会。”[7]这套教材是由国家管理、地方组织、学校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范本,其贯穿始终的内容逻辑特征是“爱国之始,始自一乡”,“‘家族’‘乡土’‘国家’是近代知识界非常热衷讨论的命题之一,乡土志书无不反映出编者对由爱乡而培养爱国精神的认同”。[8]

《[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形式特点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联动管理,动态可选。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典范。其发行和使用情况,目前未见记录资料。其内容高度相关联,编排体例不同的单元式组合,为可选择性、动态性使用提供可能。这套丛书分五个部分,分六册装订,《约编》《便读》《韵言》《图相》各一册,《艺文》分上下两册装订,六个单本各自完全独立,又连为一体。理论上,有组合,订购任何一册、全套六册以及任何一种组合都是可行的,有多种教材选择方案。现有存世馆藏状态,印证了这一点。此套乡土志教材,刊刻完成后,既有全套发行本,亦有以丛书零种形式发行,《约编》《韵言》《图相》三册联袂发行者居多。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这套丛书作为系列教材的最初立意和体例使然,以及学校教材需求量及刻印成本引发。

“儿童者,成人之根基也。”[9]以童蒙教育为起点,选取儿童容易接受的形式和内容,在承担国家未来的年轻人中实施爱家乡、进而爱国家的思想教育,其形式逻辑与内容逻辑达到圆满自洽。

(二)文献学价值

《[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在刊刻方面有创新。虽然成书时间在清末,雕版、活字、石印技术已成熟运用,不足为奇。其创新之处在于,在短时间内完成编修发行,修纂人分头灵活采用三种刻印技术,各种(册)主体部分采用不同刻印技术。尤其是利用石印技术长于绘图的特性,《图相》全册及其他各册的绘图、内封、牌记,均采用石印技术完成。在《艺文》下册,图画采用石印,主体部分采用活字,又有几叶雕版刻印而成。因此,形成了一种书运用两到三种刻印技术现象,此种现象在古籍刻印并不多见,乃便宜从事计。

《[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语言文字,已经脱离晦涩的文言文,少用典故。无论是四言还是杂言,不再严格追求平仄韵律。按需行文,不拘一格,走向白话文。如《约编》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宜城在湖北省之北,陆路六百八十四里,水路一千零八十七里,距襄阳府东南九十里。”《约编》第四篇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制造之类,如黄鼠狼可作笔,狐皮可作裘,獭皮可作冬冠与领袖。”这些文字已经由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转向白话文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对比时代稍晚,产生于湖北的另一部乡土志《[宣统]黄安乡土志》的语言则显晦涩,典故林立。“奏奉明诏敕,直省都邑,各编乡土志,湋时在籍,奉檄感叹,以为岷江滥觞,河道积石,彪蒙养正,圣功系焉。”

(三)文化价值

教材传达国家教育理念,体现时代转型。《[光绪]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乡土志》产生于清末社会变革期,政府废科举,倡新学,引导整个社会经世致用,从书斋走向社会,从四书五经走向乡野市井。编修者是政府官员,虽不能彻底脱离时代局限性,篇章体例,语言使用等都在进行现代化转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因承载其间。

宜城县作为身居华夏的一方乡土,思想文化转型自带浓厚地方色彩。这套完整系统的乡土教材,无论是出于国家意志、《例目》要求还是自我文化传承需求,其必然记录大量宜城地方信息。如《约编》第四章“耆旧錄”用十四节篇幅,记载本土“儒术”“孝亲”等大量人文信息。

不同刻印技术并行,不同墨色运用,使此志体现出灵动的古典艺术气息。“鉴古知今”,当地政府应组织本志收集与整理,采用影印和点校等方法,进行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供大众欣赏,供学界研究,让其在当代社会散发新的文化光芒。

猜你喜欢

艺文光绪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弥 (钢琴小品)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