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职英语写作单元教学实践
2022-06-23谷明娟
谷明娟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阳江 529500)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在2015年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外语教学实际,旨在克服中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文道分离”两个弊端,提高外语教育的效率。[1]
产出导向法提出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实体团队和虚拟共同体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POA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或学者自愿尝试使用POA进行教学实践,产生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覆盖了高中、高职、本科等各个阶段和层次的外语教学,如张文娟,[2]李佐,[3]张晏玮;[4]不少学者将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训练中,进行教学实验、检验教学效果,如张文娟,[5]张伶俐,[6]曹朋飞,[7]钟含春;[8]POA团队组建了学习共同体,针对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各个环节开展理论或实践探索,如文秋芳,[9]邱琳,[10]孙曙光,[11]进一步验证和发展该教学法,为更多的教师使用POA提供指导和借鉴。
随着POA的全面铺开,笔者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以期改进自己的教学。本文基于笔者在高职英语写作课程上的一个单元教学尝试,展示了本单元的教学背景和基本教学流程,并论述了学生和同行对这一单元教学实践的反馈及笔者作为实践教师的反思和启示。
一、POA单元教学流程
POA以单元为教学单位,有非常清晰的单元教学流程。[1]如图1所示。
在驱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产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促成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产出困难分解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每个活动都包含驱动—促成—评价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分步骤、分阶段达成单元目标。评价环节既包括促成过程中的分项目评价,也包括完成产出活动后的总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促成活动进行评估,及时补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图1 POA单元教学流程
二、POA指导下的单元教学实践
笔者针对单元话题为“志愿服务”的某个教学单元,设计了“记一次有意义的志愿服务”这一写作任务,进行了为期2周的教学实验,每周2课时。教学对象为英语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3个平行班,班级人数128人。授课过程中笔者邀请同行进行课堂观察;教学实验后,通过开放式问卷、半结构式访谈收集学生反馈;同时,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参加说课比赛,获得同行对该教学方案的反馈和评价。
(一)教学主题分析
本单元教学聚焦学生的大学生活的一个方面:“志愿服务”。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比较普遍,该话题写作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真实性。
同时,本单元的写作话题与2019年6月的一套四级写作真题不谋而合,可以结合应试来促学。学生有强烈的过级愿望,也存在应试写作困难。在学期初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超过87%的同学认为自己应付四六级写作存在极大困难。97.32%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写作课程上有必要进行四六级写作训练。
单元写作任务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本单元操练的语法结构是非谓语动词结构,写作技巧关注的是段落的构建。非谓语动词结构可以用来具体说明志愿服务的目的和影响,段落的构建可以聚焦新闻报道的写作思路,因此,“记一次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可以将本单元要掌握的构句、组段技能结合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设计了如下写作任务,让学生在驱动环节尝试产出:
(二)教学目标
在课程组的协助下,笔者对学生在驱动环节产出的习作进行了批阅。学生习作中普遍出现用词重复、句式单一、段落信息不连贯等问题。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立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语言知识目标。掌握完成写作任务所需的核心语块的应用(包括18个核心词汇和13个短语表达);熟练构建不定式短语表目的和分词短语做状语的句子结构;明确新闻报道段落组织的基本思路。
2.语言能力目标。能读懂输入材料中有关志愿服务的报道,提取核心语块,把握篇章结构;能甄别和选择恰当信息构建段落;做到用词准确,逻辑清晰。
3.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从阅读、生活观察中提取写作素材的习惯;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遵循产出导向法的三个基本流程:驱动、促成和评价。如图2所示。
图2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图
1.驱动。在单元教学前,教师通过2020年抗疫期间的一组志愿服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志愿服务让哪些人受益,是否值得参与?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或了解的志愿服务,并提出挑战:假如您是校报的记者,您能否用英文来报道一次印象深刻的志愿服务,传播正能量?
最后,教师在批改网上布置本单元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30分钟内完成。
2.促成。针对学生习作中词汇量不足、句式单一、逻辑不清三大问题,笔者将单元写作任务分解成了三个子任务,围绕各个子任务的产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材料准备。各个任务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子任务1:语块的操练。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教材文本“Community Service”,收集核心语块。课中,学生分组展示他们收集和整理的语块,教师在分享过程中纠正单词的发音和拼写;接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完成习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和提问,教师按需进行补救教学,以巩固语块的理解和在句子中的应用。
子任务2:非谓语动词结构的构建。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文本“My Hospital Vol-unteer Experience”,找出至少3个不定式短语和分词短语。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部分句子结构进行梳理、分析和翻译,引导学生概括非谓语动词结构的功能和用法。随后,教师展示6张志愿服务图片,让学生运用包含非谓语动词结构的句子进行描述。学生提交后,教师挑选典型描述,引导全班进行评价和改进。评价中聚焦两个策略:通过增加不定式“to do”结构说明志愿服务的目的和原因;通过增加分词短语呈现志愿服务的影响。课后布置学生改进自己习作中的句子结构。
通过两个子任务的完成,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恰当的语块和句式来介绍志愿活动,用词用句丰富了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出彩的句子,教师挑选“金句”在班群进行分享。
子任务3:段落的组织。
教师课前收集两则有关志愿者的新闻报道,让学生判断段落信息的组织是否合理。在判断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新闻报道的基本思路:形势(严峻)+(果断)行动+影响(深远)。接着,教师将此话题的一篇优秀习作进行拆解,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重组和排序,组合成一个合理段落。最后,教师展示批改网上学生的一篇典型习作,引导学生按照新闻报道的思路来评价习作中信息的组织,并进行改进。课后布置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改进段落组织,再次提交批改网。
3.评价。从语块的学习、句子的构建到段落的组织,评价穿插在各个促成子任务中,作为是否需要进行补救教学的依据。子任务1中的评价通过课程平台完成,可以快速评价学生的语块使用情况;子任务2中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典型句式;子任务3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评价新闻报道与同伴习作的写作思路。分项评价辅助了学生的正确产出。通过对比促成环节前后的学生习作,学生在语块使用、句子结构、作文字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总体评价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优秀习作,并发布至班群或粘贴到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和评价。不少同学采用图文并貌的形式打印出来粘贴到学习园地,版面设计上也用了新闻头条的设计,学生在细节上的发挥出乎笔者意料。
当然,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也并非完美,笔者在批阅习作时也发现了学生普遍存在前后句子不连贯的问题,供后续的单元教学参考。
三、教学反馈
(一)学生反馈
教学实验后,笔者通过开放式问卷,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对教学的评价。问卷涉及“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对教师的建议”三个方面。三个班128名学生,共收回113张有效问卷。
在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一项,除10位表示“不确定”,1位表示“非常不同意”外,余下102位对教学方法都选择了“满意”,满意度达到了90.27%。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84.95%)表示“收获很大”。学生对本单元教学的评价包括:“很喜欢这样的作文课”“很有帮助”“老师的讲课方式很好”“希望其他话题的写作也这样上”等,有学生表示“只要跟着老师走,就收获很多”。
学生也在问卷中表达了他们的诉求:“希望能够更全面地进行四六级写作复习”感觉翻译也需要写作的这种训练”“希望多一些关于写作的语法”“可以多多侧重讲四六级的相关知识和新闻热点”等,这些诉求验证了他们的普遍存在的应试写作困难。
(二)同行评价
为了解教学的效果,多视角收集教学反馈,笔者邀请了两位同行旁听了本单元的课堂教学,采用文字反馈收集听课感受和教学建议。
两位教师均对教学方法给出了正面的评价。A老师认为:“本单元教学流程环环相扣。老师从词、句开始,重点词汇,重点句型,一步步引导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有信心。”B老师认为:“教学任务目标明确,学生缺什么教师就输入什么,学生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习效果比较明显。”她表示很喜欢,认为“自己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笔者就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参加了系部说课比赛,与同行分享产出导向法在写作课程上的使用,通过集体讨论获得大家对教学的感受和评价。最后笔者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评,获得了校内说课比赛一等奖。业内同行都对本单元的设计持肯定态度。一位教师这样评价:“将这个方法(产出导向法)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写出一篇合格乃至优秀的作文。”
值得关注的是,也有同行教师对本单元的教学提出了建议:一是教学工作量大,课前需要梳理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恐怕很难每个单元都这样安排。二是认为本单元的教学流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挥,担心换一个话题学生可能就无法写作。这些问题都值得笔者和课程组进一步地反思和研究。
(三)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明显感受到了课堂气氛的变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课堂上的观望者明显少了,随堂词汇小测验所有学生都能按时提交。有学生表示:“跟着老师走,能学到好多”、“很有用”,尤其是对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觉得“新学几个词都很开心”。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此外,课堂教学还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其中一个学生写她做医生的父亲参与志愿医疗的故事,写了800多字,尽管里面的语法错误比较多,但学生愿意写,而且写得还很丰富。更多学生报道了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习作中包含了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和思考。高职学生都已成年,尽管英语语言能力有欠缺,但有着成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产出导向的写作任务能够唤起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这样的思考对学生当下也可能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值得我们后续跟踪和研究。
四、启示
(一)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产出导向法特别强调交际场景的真实性。真实的交际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本单元的“志愿服务”基于学生真实的社会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中反思社会实践。
高职教育中,课外实践占有较大的比例。社会是我们的大课堂,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岗位能力。学生每年参与的社会实践任务名目众多,如暑期支教、“三下乡”、社会调查、兼职服务、敬老院慰问、大型活动志愿者、就业创业等。学生真实的社会实践经历赋予英语课堂教学生机和活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真地写社会实践,写真的社会实践”。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业余生活,充分利用实践来拓宽专业学习的渠道和境界,那就是一举两得了。
(二)充分发挥应试的反拨作用
本单元教学实践证明,应试写作的融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试写作对于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和升学都非常重要。四六级考试成绩还是学生获得英语类技能竞赛入场券的重要衡量标准。除了应试以外,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使用英语交际的概论很低,大多数学生目前没有留学的计划,短期内也不大可能真正用英语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应试是目前学习英语写作最大的动机。因此,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应试写作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视,促进各语言项目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