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2022-06-23毕江凡
赵 彤,毕江凡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沈阳 110142)
在健康的最新定义中,世界卫生组织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作为健康认定的标准。[1]据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3.25%上升到近年来的30%。[2]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正在逐年增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状
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在个人成长的黄金阶段,生理发育普遍完成,但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当遇到问题和压力时,通常会处理不当,如果不及时、准确地进行心理干预,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当下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对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造成迁延式的影响。[3]
目前,各大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已初步形成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某些学校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减少在心理教育上的投入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应付学校教学检查。尽管多数高校开展了相关课程,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教学体系;缺少专业人员,通常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这些老师缺乏系统的培训,对心理知识生搬硬套,仅将课堂作为咨询的主要渠道。此外,心理咨询辅导只重视发挥学校的作用,忽视了家庭与社会的配合治疗,学生处于社会环境中,需要来自多方主体共同的配合与努力。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文章通过对93名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来获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人际关系问题、恋爱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分别占68.82%、54.84%、50.54%,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见图1)。
图1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布情况
(一)人际交往问题
在访谈中,有68.82%的学生把人际交往问题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发现,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以往的教育中,家长们一味地把孩子的成绩认定为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此外,一些父母只注重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缺乏与子女沟通,长时间下去使孩子产生偏激心理。二是学生在初、高中期间,离家较近,对周围的各种环境也相对熟悉,有着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步入大学之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语言的差异、风俗的不同让学生之间有了距离感。三是部分同学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个人缺乏自信、比较自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即使在与同学必要的交流中也比较敏感,倾向独来独往。相反,有的学生很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但由于自身沟通交流能力和基本交往礼仪的欠缺,往往词不达意,导致令人失望的结局。
(二)恋爱情感问题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造就了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接受开放思想能力较强,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不够成熟,易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引导。在访谈中,有54.84%的学生把恋爱情感问题作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些学生眼里,有无对象竟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有无能力的标准,为了展现自己所谓的“能力”,大学生纷纷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出于某些原因,未能如愿,加之看到自己的同学纷纷找到对象,受从众心理影响,会产生强烈的谈恋爱冲动,长久的“要而不得”导致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出现。找到对象的同学,由于在感情生活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加之失真的恋爱动机,导致双方在日后的学习中产生过多分歧,矛盾便在内心长期积淀。失恋作为校园爱情的一部分,就像恋爱一样普遍存在,如果不能正确自我调节,就会引发沮丧、痛苦、愤怒等一系列不良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报复对方的心理。
(三)学业问题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正如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那样,学习上的成就主要通过成绩来体现。在访谈中,有50.54%的学生把学习压力作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同学基础较差,加之不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导致在考试中受挫,成绩不理想,并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相反,有的同学尽管学习十分努力、刻苦,但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所谓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的知识相对于广泛而基础的高中知识而言,更为深入,部分学生高中期间成绩非常好,进入大学后,思想上有所懈怠,加之不适应老师上完课就走的教学方式,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最后,还存在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对自己所学专业内容不感兴趣,缺乏专业认同感,这种长期的“得而不要”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抵触情绪,加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及优势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契合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学校这个特定场所中的运用。[4]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心理学也强调个体自己解开自己内心的困惑,二者都强调发挥自我的重要性,让服务对象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服务理念方面,二者也极为相似,都主张建立一种平等、中立与信任的服务环境,使服务对象在易于接纳的环境中更好地敞开心扉,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种平等、自助的心理健康咨询模式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大高校纷纷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但这些辅导人员大多非专业出身,心理健康知识较为薄弱。此外,这些辅导人员属于学校体制内人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常站在校方的立场上,很难做到客观与公正的专业辅导。同时老师的身份使得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不利于服务对象敞开心扉。而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一种综合性、补充性的方法,很好地避开了这一点,不仅弥补了心理辅导中心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不足,还提高了咨询工作效率。社会工作者不属于学校体制内,在与服务对象沟通时也能以更为平等的关系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更好地为咨询对象提供服务。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提倡建设生态系统理论,不仅关注服务对象本身问题,更加关注其背后的社会环境。除了帮助解决服务对象心理问题之外,还要帮助服务对象拥有正常的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主张建立社区—学校—家庭全方位协调服务体系,通过改变服务对象所处的生活环境来实现其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同时社会工作的介入会使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将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实用的工作方法带入其中,为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中单一的解决方式,促使现行高校学生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四、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进行介入,针对影响心理健康的不同因素,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反思三个层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见图2。
(一)事前预防
1.个案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在服务对象没有出现心理问题时,进行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个案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主要是通过培养良好心态、增强抗挫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来体现。[5]在与学生接触的各种活动中,及时发现潜在服务对象,并对这部分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及时跟进,进行一对一预防帮扶,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心态,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将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图2 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健康问题流程图
2.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小组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组成若干小组或团体,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来实现小组内成员行为的改变。小组工作的介入首先要求成立小组。在预防阶段,我们首先要邀请学生组建小组,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倾向选择其所要加入的小组。要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为指导,在小组内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地认识自我发展潜能,帮助学生释放压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所处环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社区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社区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可以摆脱单一的学校为主体的预防教育,让学生也可以接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预防教育,这种全方位、多主体的预防教育能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此外,社区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链接各种资源,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举办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及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照进行自我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最后,还可以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凭借同龄人话题多、易沟通的优势,鼓励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教育,提高大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抗逆力”。
(二)事中控制
1.个案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对已经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沟通,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对于害羞或缺乏勇气表达的案主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他们将情感、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表达出来,让案主明确只有主动表达才能取得服务成效。在沟通的同时注意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了解案主需求,并根据难易程度确定要动用的资源。要倾听案主表达,挖掘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客观存在的不足。此外,可以帮助案主进行适度的情感宣泄,通过拳击、砸东西等多种形式释放内心的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凭借一对一的专业服务优势,帮助案主制定易于实现的短期目标和适宜成长的长期目标,定期进行考核,根据完成情况及时更新,直至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2.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层层递进来实现心理问题的逐步解决。[6]在事中控制时期,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通过积极开展小组活动来体现,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小组活动初、中、末期活动。在小组活动初期,开展破冰式活动,通过游戏帮助成员之间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与距离感;之后小组成员还要制定出属于本组的活动目标,为接下来的中、末期活动提供指引。在小组活动中期,一方面要增进小组的稳定性,提升团队效能;另一方面要帮助成员进行自我定位,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小组工作后期,对应之前制定的目标进行整理,将未实现的目标予以完成。除了举办新的活动之外,还要添加对以往小组活动的回顾,鼓励小组成员分享在小组中的成长与收获,最后社会工作者要充分肯定小组成员的表现,对小组活动做出总结,帮助成员顺利地脱离小组,实现自我的成长。
3.社区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学校同样作为一个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个案、小组工作一样,必须在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7]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链接资源,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专家、学者定期开展相关的治愈讲座,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系统化的治疗手段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帮助学生从心理健康问题中走出来。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给学校提出建议,开设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相关课程,传授人际交往、恋爱问题等相关知识,教学生学会如何自我保护、摆脱校园不良情感的困扰。此外,社会工作者通过家访等形式,积极寻求问题学生的外界支持力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充当联系家庭与学校的桥梁,并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合力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事后反思
1.个案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反思。事后反思是对已经介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总结与评估,发现介入过程中的不足。在个案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中发现,学校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使用的模仿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等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不能忽视后期的回访。社会工作者要定期对个案对象进行回访,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依旧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帮扶,找出问题背后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学生提供服务。此外,在介入过程中坚持“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则,通过一对一个案访谈充分挖掘服务对象自身潜能,促进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
2.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反思。在小组工作分享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小组成员内心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得不到释放等多种原因,导致活动中不关心、不参与、不交流现象的发生,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在小组分享之初,组织可以拉近成员之间距离的活动,方便成员在小组活动中找到归属感,[8]增进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只有在这样一个充满信任而又开放的氛围中,成员才能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能掌握必要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技能;才能与小组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在遇到心理问题困扰时接受来自其他成员的帮助与开导。
3.社区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反思。学校作为社区开展社区工作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不能忽视家庭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父母应定期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在遇到困难时给予耐心的沟通与指导,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方向。此外,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丰富心理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调节意识,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首先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来自他人的帮助,而不是把不良情绪埋藏在心里。最后,评估是检验社区社会工作成效的一种重要方法,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评估,既可以对已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增加社会工作者有的成就感,也可以对自己的不足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并根据现有不足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