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法治意识
2022-03-01山东省泰安市第六中学杨安荣
山东省泰安市第六中学 杨安荣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心智成熟度欠佳,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学校是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关键阵地,教师理应重视初中生法治意识淡薄这一现状,创新法治意识培养策略,以保障学生在接受初中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时,能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时刻规范自身行为,争当遵纪守法好少年。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步入初中校园后,在生理及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初中时期的学生,在与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创建了专属于自身的“是非”观念,格外重视自身形象。在这一时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把握青少年思想价值可塑期这一契机,引导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常受青春期叛逆思维影响,不愿意接受来自教材上的知识及教师的教导,更信赖通过自身经历体验所获得的感受。为此,树立优良的法治环境,强化法治意识教育,极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及意识。目前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频频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欠缺基本法律常识,缺乏法治观念。由此可见,重视针对初中生展开法治教育,可培养其法治意识,令其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初中生法治观念及意识缺失的危害
在初中这一阶段展开德育工作时,要遵守主体性、人本化及民族化等原则,将学校德育目标及任务视为法治观念教育及民主普及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和谐”始终都是主旋律,若想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则需要得到优良社会秩序的保障。和谐社会发展,需要所有公民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从初中生角度来看,则需要初中生懂得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了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规则意识,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自我调节,通过各种制度规范行为。法律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任何制度都无法替代法律制度的约束效果,如果中学生规则意识稍加淡薄,缺失法治观念,则会导致其道德水平日渐低下,在生活中视规则如儿戏,经常有禁不止,对其自身发展及成长极其不利。
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可谓尤为关键。然而,不排除出现因学校管教不当或者教师关怀不到位,致使学生法治意识养成效果不佳的问题,影响学生法治观念的生成,为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方法
(一)了解学生差异,塑造发展观念
历经小学时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道德经验,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并对道德与法治有了初步了解。然而,他们欠缺生活经验,并且学生个体与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学生个人生活环境、成长背景不同,在面对社会陋习以及不良的网络信息时,所受影响也截然不同。有一些学生能顺利度过艰难的十字路口,而有些学生则会步入歧途。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学生心智越发成熟,非常关注个人感受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其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更加渴望被承认被关爱。这种情况下,如果外界对其有所忽视,则极易导致其产生过激行为。当然,有一些学生也过多地攀比与追求物质享受,导致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真切体验,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
比如,在讲解“公民基本义务”时,教师可应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一名老人因子女不赡养而起诉子女的案例视频,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公民都有哪些义务?在本视频中,涉及哪些公民的义务呢?通过问题启迪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在后期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几幅漫画,引导学生判断漫画中的行为是否属于公民已履行义务行为或未履行义务行为。若漫画内容判断难度较大,教师则应为学生留出充足时间交流,待学生合作讨论后,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趣味故事,为学生发言做铺垫,以保障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欢快氛围下参加到思维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二)鼓励学生探究,深化发展观念
初中生普遍具有较为活跃的学习思维,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心理状态仍有待改进,而且欠缺自主学习意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及具体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能善于展现自身组织者及引导者作用,全面挖掘学生基础认知水准以及学习能力。在这一基础上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从而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能顺利落实。
例如,在讲解“公民基本权利”相关内容时,教师在上课前,应为学生准备预习提纲,鼓励学生按照提纲框架,详细预习,总结与消费者有关的合法权益,了解基本内容和具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方法检验学生预习成效。在学生预习之际,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疑难问题,并尝试独立探究解决所有疑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能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成效,使学生灵活接受相关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学以致用,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法治观念。
(三)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善于结合生活中的内容,营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在生活中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讲解“法律伴我们成长”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应在上课前通过多媒体屏幕,为学生播放一些讲解违法乱纪经典案例的视频,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描绘,令学生深入学习,并将在课堂上学习的成果映射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处理校园矛盾,如何正确应对外来危险。在这一基础上,促使学生全面认知法治,进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四)设置精彩导入,陶冶学生法治情操
教师通过创建生活情境,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将教学活动布置于生活情境之内,便可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真正展现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解“依法履行义务”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这样一段视频:小朵十岁生日那天,要求妈妈给她买一款价格非常昂贵的连衣裙。以此为契机,引发学生思考,要不要给她买这条连衣裙?凭什么要给她买这条连衣裙?从而引出“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是应尽的法定义务”。由于这种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所以学生都很感兴趣,十分乐于追随教师脚步探索课堂上的法治知识。又如,在讲解“推动和平与发展”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创新课程导入方法,通过音乐吸引学生关注。例如,可以为学生展示《爱我中华》歌曲及音乐短片视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促使其意识到各民族间和谐、团结、平等,从而感受到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并自觉形成法治观念,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做出一份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工作实施后,教师既要重视传授书本内容,又要凸显学生主体性,并鼓励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每一名教师都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新课改观点,善于在学生自主学习路上发挥“引路人”的价值,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成效,并且要向学生渗透法治观念,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