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贸文化基础课程“课堂革命”实施探索
2022-03-01姚金杰
姚金杰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凸显了职业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传统课堂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实施职业教育“课堂革命”。职业教育不能参照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特点和多元发展目标,职业教育课堂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多元发展为目标、以创新教学设计为载体”,实施“课堂革命”。
一、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职业院校生源多样化,专业课教师来源单一,课程思政深度融入不够,课堂教育教学没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创新不够,学生深度思考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融合不深入
大多数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缺行业、企业背景,有课堂教学的能力,但在授课时容易陷入传统教学模式,重专业知识的讲解,思政元素融入不够,难以达成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教师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课程预期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到位
课堂上教师在有限时间内的教学,不能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学生只有通过课堂上的主动思考,课下自主学习,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目前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能力、自主学习意识,这对今后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均有不良影响。
(三)学习效果评价反馈不及时
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听课只限于听教师讲,对于能否听懂和能否会操作没有思考;二是目前课堂学习评价体系不够具体合理和有效,仅仅依靠期中和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和结果,亟需有效课堂评价方式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让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意识到“课堂革命”在课堂中的实施刻不容缓,在教学中要进行从教师到教材再到教法等一系列“革命”。
二、中国商贸文化基础课程“课堂革命”的实施策略
“课堂革命”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坚持构建学生本位、能力本位,在继承创新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从过去的“教”,转向“帮助学生学习”,以学定教,以学为本,这才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依据这个基本逻辑,课堂教学就要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课前要备学情;再进行教学设计,为每个学习内容做好可衡量的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包括设计若干个适宜的学习活动),明确达成学习目标路径及各种评价方法;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导学,提供资源支持,做好组织、指导、激励、促进等工作。
“中国商贸文化基础”课程是商贸物流专业群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通过学习中国商贸历史、商贸文化、商贸智慧,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现代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一)依据学情分析,确定课程思政目标
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前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是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教学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主,侧重于语言和文字学习,课程思政元素单一,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现象,教学设计缺乏创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本课程通过对知识点重组、文学作品广度延伸、商贸文化深度解读等方式,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上课班级学生知识储备、思想道德水平、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特点,认真进行学情分析,确定“中国商贸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再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的价值观,养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筑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观。
(二)依据学生特点,创新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商贸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遵循三大导向,一是价值引领导向,二是“强技能、重美育”导向,三是趣味学习导向。课程内容组织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从已知引出未知,确定学习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喜欢互动,喜欢故事导入,喜欢展示与表现;课前预习少,课后复习少,深入思考少,感悟浅。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商贸历史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中国商贸发展轨迹和营商智慧了解少。
课程共设置七个学习情景,依次讲述商史、商人、商路、商帮、商战、商策、商道。课程内容通过历史资料和经典商业案例,引导学生在商贸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增强国家认同、树立家国情怀、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课程通过讲人物故事、讲商贸文化、讲经济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梳理中国商贸发展脉络,领悟中国传统经商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趣味学习和快乐学习导向,按照“讲故事、讲文化、讲经济”的思路,综合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当代热点作为教学资源,灵活使用诵读比赛、故事复述、人物解读、角色扮演、声音模拟、作品展示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理解中国传统商贸智慧,潜移默化实现价值塑造目标。
(三)依据学习目标,协同“线上与线下、知与行”的关系
课程教学实施坚持趣味学习导向和问题导向,实现从教师教到学生自主学的一个转变。课前线上预学,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点;课堂教学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课外实践,增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配合课程实训,推动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课堂内外协同、知与行协同。教学资源建设趣味化,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实施问题导向,鼓励思考,实现向自主学习转变。
首先,课前学习做到“线上资源+课前测试”。通过观看“丝绸之路”“中欧班列”“一带一路”等相关视频资源,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测试,根据课前测试结果,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如:在商路篇《漠上驼铃续新篇—中欧班列》中,课前预学后,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中欧班列的基础知识,对该内容不再阐述。对于部分学生不太清楚的古丝绸之路和中欧班列的不同之处,将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其次,课中学习坚持“兴趣导入、重点呈现、难点突破”三步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问题导向和趣味性。针对课前预学中掌握不好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学习,比如对于古丝绸之路与中欧班列的不同之处,阅读活页式讲义材料,小组讨论总结后把不同之处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强化重点,剖析难点。再进行小组自评、互评,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鼓励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度,实现从“被动听”到“主动学”的转变。在课程中大量引入形成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程进行监控,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
再次,课后学习针对课中学习掌握程度,分层次进行复盘学习、归纳学习、拓展学习。根据课堂测试结果,测试成绩低于60分的同学,复盘学习中欧班列的基础知识;测试成绩在60分~80分之间的同学,课后进行归纳总结;测试成绩超过80分的同学,拓展学习中欧班列的开通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为后续的“一带一路”相关学习进行知识储备。
三、中国商贸文化基础课程实施“课堂革命”的成效
建立了体现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凸显价值引领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课程思政情感评价方法与专业课程技能评价方法的互补,达到对育人效果的有效评价。同时,让用人单位、社会公众、毕业生和学生家长都参与到课程教学和效果评价中,推动课程的持续改进。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
按照七个学习情景的内容特点,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评价,课程学习后,学生逐步树立了“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的价值观,养成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筑牢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观,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学习行为有所改变,从“被动听”到“主动学”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变化,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增加,课前预习人数有明显增加,自主学习时间增长,向教师提问问题数量增多,记笔记习惯逐步养成,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三)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知识技能评价”+“情感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凸显价值引领的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贯穿课程学习始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反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课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改革落地的最终环节,将课堂打造为“充满对话”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创造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因此,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需要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以“教师理念转变”为抓手,以积极教学法和活页式教材为手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高效课堂,顺利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