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2022-03-01刘康民
刘康民
(甘肃省白银市育才学校,甘肃 白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但一种非常不和谐的教育问题仍摆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面前,这就是校园欺凌行为。虽然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较为复杂,但并不是学校一方面的原因导致,然而,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教育理念、教学智慧与教育方法有效遏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一、关于校园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在学校范畴内学生之间存在的高年级对低年级、强者对弱者、多人对一人而实施的欺辱行为。而且校园欺凌行为还是欺凌者对受害者实施的一次或多次的肢体伤害、语言侮辱、关系破坏、财物侵占等攻击性活动。校园欺凌行为能够对受害者的身体、心理、思想、意识等方面造成直接伤害,或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形成心理障碍,或造成受害者在个人财物方面不同程度的损失,因而成为影响校园和谐、人文环境与校风校纪的重要不良因素。
教师是教书育人、培育生命、塑造灵魂的承载者,自然需要积极肩负起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工作与防治活动。教师要利用个人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主动探究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根源,有效遏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途径、直接危害,快速发现、保护受害者。教师还要及时进行问题处理、相关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受害者快速消除心理阴影与心理障碍,重新回归轻松快乐的学校生活,将受害者遭受到的身心伤害程度降到最小。
二、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对白银市的育才学校、第六中学、第十中学、第十一中学四所中学进行关于校园欺凌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活动,整理出以下问题。
(一)肢体方面的伤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校园欺凌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初中生之间肢体上的直接伤害,无论是高年级初中生对低年级初中生进行的以大欺小,还是人高马大的初中生对形体弱小初中生施加的欺凌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肢体伤害。因此,教师遇到初中生出现明显外伤时,要积极询问,认真探寻是否存在校园欺凌行为。
(二)精神方面的伤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精神方面的伤害是校园欺凌行为的第二种现象,虽然这种“软暴力”在外表上不会造成直接的“皮肉之伤”,看似比直接的拳打脚踢伤害低,其实,受害者在心理上、思想上与精神上的受伤程度远远大于“皮肉之伤”,甚至一些受害者在心理上、思想上与精神上留有非常明显的心理阴影与精神创伤。因此,教师要关注班内弱小群体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态势,遇到初中生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心事重重的特殊现象要经常询问、引导,发现问题。
(三)财物方面的伤害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校园欺凌行为中还存有侵占个人财物的现象。无论是以大欺小,还是恃强凌弱,财物侵占主要就是向受害者“要钱”,如果索要钱财成功,受害者就不会招来拳打脚踢;如果索要钱财不成功,或数额远远达不到预定数值,自然就会遭到拳打脚踢、语言谩骂与精神侮辱。财物侵占的危害略低于肢体伤害与精神伤害,却也影响了受害者的正常生活,也对受害者的精神状态、心理态势、思想情绪等方面带来了直接伤害。
三、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四大诱因
教师不仅要积极保护弱小少受伤害,及时处理校园欺凌行为,还要深度探究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根源,找出问题产生的“七寸”所在。
(一)个人因素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施暴者并不是罪大恶极的凶残恶魔,施暴动机往往是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心理压力、精神包袱,或了结以前的小仇小怨、陈年旧事,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情,只不过施暴者的处理方法不对,才把事情搞大,对受害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在此过程中,施暴者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极其错误的,处理问题不依靠方法,而是依靠拳头,而且还是倚强凌弱、欺辱弱小的不道德行为,说明施暴者有确切的暴力倾向、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次要原因
对于施暴者而言,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其成长环境与主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诱发校园欺凌行为的系列外因中,家庭因素属于第一诱因,能对施暴者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精神境界、三观标准等主体因素留下非常直接且深刻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缩影,因而家庭因素往往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重要诱因。因此,教师在剖析校园欺凌行为形成根源时要注意家庭教育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缺失往往是校园欺凌行为的根基。
(三)学校因素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次要原因
在剖析校园欺凌行为形成根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家庭教育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还要从学校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将责任全部放在家长身上。学校也对校园欺凌行为存在一定的诱发作用,如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科学整治的有效方法;或有法不依,对校园欺凌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管理力度不够,不能对施暴者产生足够大的震慑效果,犯错成本较低等,这些情况都会让施暴者毫无顾忌地任意而为,不计后果。
(四)社会因素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次要原因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与施暴者的个体因素有关,还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也会与社会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之处。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定型时期,且对外界事物具有较强的猎奇心理与盲目模仿意识,因而社会生活中的不良风气、错误做法等都会对初中生起到误导作用。因此,校园欺凌行为是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范畴内的真实体现,也是初中生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歧途,因而需要教师精心指导,使其迷途知返。
四、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防治对策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是一种有悖于校园和谐的不文明现象,还对受害者的心理、思想与精神留有非常难以愈合的伤痛以及难以释怀的阴影,需要及时解决。
(一)进行法治教育与思想教育
国家在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过程中已经督促当地派出所或公安机关参与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以法律手段、法律尊严、法律威慑力对施暴者进行心理震撼、思想冲击与精神刺激。法律元素的介入能够让施暴者看到违法必究的严重后果,以此提升施暴者的法律意识,提醒施暴者要自省。另外,教师还要对施暴者进行犯错成本教育与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做错事是有成本的。这样,当施暴者看到做错事以后会受到法律严惩与责任承担,自然就不会无所顾忌地胡作非为,更不敢肆无忌惮。
(二)开展家校合作,优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家长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告诉家长校园欺凌行为已经触及法律,再发展下去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教师不仅要直接展示校园欺凌行为的违法性质,还要站在社会道德、文明礼仪、传统美德等角度委婉地劝诫家长要注意家庭教育的严谨性与规范性,积极肩负起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不能放任自流。家庭教育是教师解决校园欺凌行为的一大助手,能够发挥出远胜于教师作用的重要推动力,能够成为推动施暴者迷途知返、重新做人的第一外因助力。因此,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质教育的常用方法,优化家庭教育。
(三)整治学校环境,强化纪律约束
教师不仅要帮助家长积极履行起开展优质家庭教育的重担,还要立足学校角度积极审视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方法,自觉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从学校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要积极为学校制订一套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可行性方案,在教师集体智慧与团队合力的帮助下获得一套高质量的实施方法。其次,一旦遇到校园欺凌行为,教师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合规处理,并在全校师生面前公开处理过程与处理结果,对“施暴者”进行有效震慑。最后,教师还要借助典型案例进行全校教育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纪律氛围,有效弘扬良好的校风校纪,让纪律意识深入人心,积极消灭校园欺凌行为的思想根源。
(四)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社会生活中不仅有误导初中生误入歧途的不良风气,也有丰富的社会正能量与人间真善美。因此,教师应积极为初中生引入正面教育资源,并有机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语文课堂、班会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领域,为初中生创设全要素、立体化、全方位的人文资源体系,直接优化初中生的成长环境、滋养要素与教育指向,加速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行为已经成为非常棘手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学校科学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有效解决的“拦路虎”,更是教师教书育人、培育桃李、塑造灵魂、升华生命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要积极面对校园欺凌行为,看到受害者的精神面貌与心理情绪,在触目惊心中深入反思校园欺凌行为的根源所在,并立足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以及社会原因去积极解决校园欺凌行为这一问题,力求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保护弱小、弘扬正义,维护校园的和谐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