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创新途径研究
2022-03-01贾淑敏
贾淑敏
(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河南郑州 450046)
高校图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主要对高校图书馆中的书籍进行管理,为高校师生提供借阅服务。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发展,高校图书管理工作量不断递增。为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探索新时代发展需求,根据新时代发展需求构建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创新图书管理工作形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弥补传统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缓解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简化图书管理工作流程,提升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效率,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推动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创新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
高校图书馆中蕴藏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的成立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及便利的学习途径,能够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责任与义务,高校师生对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需求,而高校图书馆的成立能够满足高校师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此外高校图书馆还能够促进文化形成、创新与发展,高校图书中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具有提升我国文化水平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体现
高校图书馆中包含了历史、文化、习俗等内容,记录了我国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化成果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观念十分腐朽陈旧,彼时的社会信息相对较为零散,人们获取书籍十分困难。但是在我国古代时期,曾经建有藏书楼,而藏书楼的功能与当代图书馆的作用大抵相同,属于我国最早期的图书馆形态,早期藏书楼的作用主要是对图书及文献进行收藏,藏书楼与图书馆存在一点差异,主要在于藏书楼并不对外公开,只是为了保存古时人类的文化成果。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发明了印刷术,为获取图书提供了便利条件,随后图书馆逐渐突出大众化属性。由此能够发现图书馆能够记录人类成果,对日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原动力
高校环境中聚集了各路优秀人才,大学生本就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高校图书馆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机会,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大学生能够将高校图书馆中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由此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
(四)高校图书馆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知识储存宝库,其中含有先进的知识内容,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交流与获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此环境中人们可以运用不同的途径获取想要的信息,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响应社会发展形势,构建多元化的文化获取渠道,为高校师生提供便利的文化获取途径,发挥图书馆的应有价值,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高校科研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高校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发挥图书馆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拓展高校图书资源体系
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在于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吸纳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优化高校图书管理水平
传统图书馆中采用的管理方式为纸质信息管理,同时还有依靠人力进行分类、归档、查阅,工作流程复杂又耗时耗力,但是在高校图书馆中工作人员有限,加之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导致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低、质量差。而构建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化归档、编目、保管与分类,极大地提升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保证了图书馆工作的准确度,为图书管理工作创新了发展方向。
(三)提供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
运用信息系统进行高校图书管理,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高校师生可以运用网络对书籍进行搜索与借阅,能够实现网络阅读,学校运用网络开发图书馆,学生可以运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系统登录,在系统中查询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还能实现下载观看,对知识进行永久保存。在网络信息不断发展中,学生不仅可以运用网络系统获取知识,还可以运用图书馆公众号获取知识,运用公众号进行阅读预约及查询,提升了图书资源应用效率,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知识获取方式,提升了高校师生的阅读体验,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应有价值。
(四)保证信息安全
传统图书馆中经常出现由于管理人员疏忽造成图书受损及遗失的问题,这样问题的发生极大地影响图书的应用效率。此外纸质图书管理方式无法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性。运用信息平台能够有效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同时在系统中记录了书籍的详细信息,极大地提升书籍的应用效率,保证了学生的信息安全。
三、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图书馆建设不够重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受到了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关注与应用,为行业领域发展创新了方向。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没有重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经费不足,缩减信息建设费用,导致信息化设备不健全,馆藏资源不够丰富,影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果,为此应提升对高校图书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完善信息化设备,为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管理人员不够专业
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招聘要求较低,因此无法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专业学历,没有从事过图书管理工作,由于没有图书管理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没有创新意识,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同时工作人员对图书管理工作不具积极性,导致图书管理工作质量无法提升,限制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三)信息资源运用率低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获取途径,相对于到图书馆中阅读,大部分读者更愿意在网络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在此环境中图书馆的阅读率逐渐递减,很多学生选择运用网络获取所需信息,使学生对图书馆丧失了兴趣,降低了图书阅读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
(四)软硬件设备不够齐全
我国已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很多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却十分落后,在图书管理中运用了部分信息技术,但是却并未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有些图书管理人员将图书馆作为收藏书籍的场所,没有配备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对信息系统的更新不及时,这样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四、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运用图书管理系统创新管理工作
在高校图书馆中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也是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高校中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借阅、馆藏、查阅、归档、保管等工作事项,在传统图书管理中,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人工操作完成借阅及归还,手续十分烦琐,有时还会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书籍丢失及遗落的情况发生,由此对图书应用及查阅带来麻烦。另外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极易出现书籍缺页少页的情况,而运用信息系统进行图书管理则有效解决了传统图书管理存在的弊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图书管理工作效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信息化编目、归类、整合,为高校广大师生阅读提供了便利,发挥了图书资源的最大应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水平,促进了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在高校图书馆中构建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文献资料、图书编目的自动化生成与处理,提升了文献资源与图书资料的录入速度,扩展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使高校图书馆中的书籍更加全面,实现了科学化书籍归纳与管理。运用信息系统进行图书管理工作使图书管理工作流程更加顺畅、高效、快捷,同时提升了书籍的阅读效率。高校图书馆可以在高校中举办图书检索竞赛,通过开展竞赛,提升学生对图书系统的应用率,帮助学生掌握熟练的检索技巧,提升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提升高校学生文化水平。
(二)构建高校图书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应充分满足高校师生的阅读需求,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增加图书馆投入资金,购买大量的书籍增加图书馆中的书籍品类。传统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需要运用人工的方式完成,工作量大且烦琐,还极其容易出现失误,所有的图书信息均需要依靠纸质方式实现,因此会消耗大量的纸张,同时耗费人力与物力。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图书管理平台,将图书信息统计、编目、储存等工作事项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处理,则能够提升图书管理效率与准确度,同时能够增加图书馆的容量,解决传统纸质图书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提升图书管理效率与质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图书管理能够极大地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有利于图书馆规范化发展,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构建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网络资料搜索与下载,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阅读率,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单一的服务模式,高校师生可以通过登录网络系统查询所需的信息,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实现阅读,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便利的知识获取机会,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组建人才队伍
在高校图书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办公水平,应提升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应保证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具有热情、耐心、能力及责任心,能够掌握图书馆内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技能。在图书馆中应对每台计算机配备负责人员,防止多人操作计算机出现错误。其次应提升图书管理人员自主学习意识,让其能够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最后,应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活动向图书管理人员传授先进的管理知识与信息化办公技能。或者可以在高校图书馆中组织互派交流学习活动,通过多多交流学习新的信息化管理知识与技能,为图书管理人员丰富经验,提升高校信息化图书管理效果与质量。
(四)运用信息化技术提供自动化的图书服务
高校图书馆中有很多纸质书籍,很多书籍放置的位置不显眼,因此阅读率极低,还有些图书不具备明确的记录信息,导致书籍无法被及时运用,这种情况的发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为此图书管理人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这些书籍进行数字化转化,构建图书共享资源库,逐渐将图书传输到图书共享资源库中,为更多的读者提供便利,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高校图书馆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图书管理,能够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有效结合,扩充了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创新了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例如改变了传统文献收藏的方式,在传统图书管理中,运用的文献收藏方式是纸质收藏。在信息化图书管理中能够将传统的纸质文献收藏方式转变为数字化收藏,同时能够对原有文献进行保存,为读者提供了便利的查询方式。例如图书馆中珍藏了很多珍贵的读物,将这些珍贵的读物转变为数字信息,能够更好地呈现给高校师生,提升珍贵数据的应用率。此外,在信息化图书管理中改变了阅读形式,新时期很多学生更喜欢运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而信息化图书管理能够满足新时期学生的阅读需求,创新了图书阅读形式。移动图书馆是当前盛行的一种信息化图书管理形式,读者可以运用网络实现手机查询纸质书籍,并在网络系统中完成借阅与预约,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具个性化。信息系统还能实现听说功能,极大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运用信息系统进行图书管理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同时提升了图书管理服务质量,使图书馆由原本单一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满足了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极大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率,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优化图书馆信息化配置
在高校构建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应保证信息化设备完善,为此应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的投资力度,在高校图书馆中引进完善的硬件设备,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应提升高校领导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保证硬件设施能够配备完善。其次应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宜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保证能够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最大优势。最后教育部门应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与建议,帮助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备进一步完善,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水平,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应明确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积极探索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高校图书管理方向,运用信息化系统为高校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提升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弥补传统图书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构建专业化的图书管理队伍,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加强硬件设备的完善,推动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