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2-03-01宋岩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思政

宋岩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200)

育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政课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战场。它不仅是一门政治课,也是一门文化课。在外来西方文化、网络快餐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陷入了“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潭,甚至导致他们贪图享乐,投机取巧,形成了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模式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和治国理政方针。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在于教育资源的探索和教育方法的运用,即使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上,也无法回避中国传统文化[1]。作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高,认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改变思想政治课单一教学形式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扭转金钱至上的思维模式,重构道德观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道德建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想去哪里”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传播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抵御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某些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比如个人主义盛行、内心空虚迷茫、诚信意识淡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基础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历史故事“曾子杀猪”“韩信报恩”等,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诚实、友善的榜样。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强并为之而奋斗。

3.有利于解决思政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从而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然而,某些高校思政课还是以传统理论授课为主,缺乏针对性、亲和力和说服力。但是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眼光敏锐、思维敏捷、个性鲜明、早熟但又不成熟,所以他们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着强烈的需求,并且对思想政治课有着更高的期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哲学和经典文化蕴藏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学道理,历史上一大批有志之士为大学生提供了人生范式和精神典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解读,可以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深度、文化包容性、情感温度和历史深度,充分发挥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双重功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长需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解决思想政治课供需矛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建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与自主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

1.强化学习和培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

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底蕴文化素养、传统文化遗产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薄弱、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传统文化功底。

第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三观育人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塑造现代的中国人不可能割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现实社会中的人如何向现代性过渡、转化和契合,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文化价值诉求和确认自身合法性的前提”,要自觉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切实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好具体的教学任务。

第二,要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和培训。首先,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进行自学,研读传统文化相关的典籍,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学校要开展专题培训、专家指导、交流学习、参观考察、科研交流等多种方式,为思政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丰富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三,高校思政教师要秉承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学原则,这也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师要不断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良好的道德人格与行为修养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实践和信仰选择进行引导。

2.用好课堂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提高素质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向青年学生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批驳“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做到“四个讲清楚”,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应当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在四门思政必修课中找准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点,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实际问题的课程。教师可以在道德修养教学中融入 “为仁由己”“仁者爱人”“君子慎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教育思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溯源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在法律基础的教学中,融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以礼治国的治国理念等,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国家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多元一体”的民族团结统一思想等,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担负起文化自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载体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思政课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新时代条件下,要充分创新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尤其是要做好校外社会实践和网络教学实践。教师要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之贯穿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才能对学生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产生明显的影响。

首先,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帮扶弱势群体的过程中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觉悟。其次,结合时令节日或者热点事件组织大学生对节日的民风民俗进行调查,如利用假期开展“寻找失落的传统节日民俗”调研,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领悟节日中蕴含的勤劳勇敢、热爱生命、弘扬正气、贵和尚美等德育意蕴,使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逐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再次,在民俗文化馆、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教学基地开展各种实践教学,如到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组织开展当地历史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和研讨活动等,让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实践新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是运用新技术、应对新环境的产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和丰富性等特征。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教学,又要利用新媒体积极开拓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教育平台。首先,教师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搜索功能强大的优势,鼓励学生搜集各种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经典,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集中集体智慧建设传统文化资料库,以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通过学习通App、QQ 群、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推送,拓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时空。再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 VR 设备把网络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转化成逼真的模拟场景,通过互动深化的虚拟课堂、立体快捷的实训演练,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核心。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高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发挥环境隐性育人作用。

首先,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校园物质环境是开展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高校要建设富有传统文化元素和地域风情的建筑、雕像、壁画、浮雕、牌匾、碑刻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校园建设品味,陶冶学生情操,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

其次,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要利用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网站等渠道宣传学校厚重的办学传统、优良的校风校训和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精神层面的渗透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再次,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各类精神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自主举办各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视频展、演讲比赛、舞台剧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