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变化与思政教育的新趋势

2022-03-01付婉莹

关键词:网络时代个性化心理健康

付婉莹

(北京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北京 100000)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着实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相比传统的社会,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崭新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大学生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网络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种变化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增加了全新的时代压力。这就需要高校积极行动,应时而为,主动迎合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变化,科学调整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从而更加及时准确的指导和引领大学生具备健康的网络心理。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其代表着在互联网被广泛运用之后,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在这个时代颇具代表性,成了一个时代的特色标准。一般情况下,学者们将网络时代的特点概括为交互性、系统性、便捷性。其中交互性是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生活的限制,同时也增减了社会各成员之间交流的频率;系统性是指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互相之间保持着一种具有默契的平衡,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空间;便捷性是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通过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信息化工具等多种手段,互联网能够带给人们高效率的生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大学生心理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参与网络生活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变化。尤其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产生消极和负面的情绪,对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冷淡和漠不关心,甚至出现了网络孤独、社交恐惧症、人格分化等问题。由此可见,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应对已然迫在眉睫。高校应积极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变化,并且对这些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技术性的疏导与排解,并不断结合在学校开展的各种丰富的思政教育,从而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

3.网络时代思政教育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课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形式。其中就包含网络时代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需要高校思政课设置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与网络时代积极接轨,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思想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应关注网络时代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有效抵御不良文化及价值理念的侵蚀,真正在网络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正能量形象[1]。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变化的特征

1.网络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心理的凸显

个性化这一心理特征并非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而是现实世界的心理特征在网络上的一种放大。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来获取信息和主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让自己能够与众不同的心理,“人云亦云”这种行为并不“酷”,“我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的心理,才能使我崭露头角,在万千众生中展示自身的特色。因此,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专门抬杠的“杠精”,以及一些为了凸显个性而开始打“擦边球”的行为等等。这些人中大学生群体并不在少数,这种个性化的心理会促使大学生们为了标新立异而丧失原则,说让自己违心的话,办令家长、老师寒心的事。因此,这种个性化心理出现需要辩证地看待。

2.网络时代大学生认同感心理的出现

认同感一般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所寻求的一种他人认同,这种认同体现在互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网络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这种虚拟的空间会不自觉地给人带来一种不安定感和不确定性,因此,大学生们在网络世界中通过寻求他们的认同感,不断消除自己的这种孤单和寂寞。一些网络犯罪、网络传销、网络恶意事件,很大程度上都是先利用大学生的网络认同感心理,让他们消除心理防备,然后引诱他们一步一步走进提前设置好的陷阱。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理性的认识网络,让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获得感,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向[2]。

3.网络时代大学生逆反性心理的加剧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逆反性心理虽然与个性化心理在某些方面的出发点上相类似,但二者并非同一个概念。网络逆反性心理最显著的特征即学生在接触某些网络虚假信息时,所呈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这种现象在当前的某些App软件、社交平台的留言区随处可见。这种网络逆反性心理,也是造成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一旦这种存在网络逆反性心理的人群形成规模,那么就会出现一些极端化、盲目化的行为,甚至会突破网络法律法规的限制,走上网络违法犯罪的道路。

4.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更易受到影响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各种网络媒介的兴起和传播,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当的内容,甚至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在网络上有目的性地散播一些扭曲的价值观,或是其他方面的不良内容。而当前大学生又比较喜欢通过网络媒介来丰富日常娱乐生活,在网络当中,大学生就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在心理上受到影响,造成心理的变化与偏差化发展。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形成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心理,带来相应的风险。

三、加强思政教育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变化的积极作用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情况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并且容易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便需要发挥到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依托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展开引导。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加强思政教育,能够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变化方面产生多层次的积极作用。

1.有效防御网络不良思想对大学生心理的侵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这些可以便捷获取的信息咨询,有的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效果,但是某些负面的信息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尤其一些涉及政治敏锐性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存在非理性的情绪和特征,这就造成了他们经常微博、贴吧等一些网络平台上,针对某些政治观念进行偏激的评论,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敢面对现实世界等问题。因此,通过高校思政课的升级发展,能够主动帮助大学生抵御这些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让他们能够在积极健康的空间里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真正利用网络促进自己的学习与生活[3]。

2.给予学生分享交流保持网络健康心理的平台

高校思政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分析网络心理健康的平台。网络时代给予了学生一个广袤的视角,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大千世界,以此来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在网络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些诱惑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腐蚀学生们的心智。因此,通过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师可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心理变化进行客观地评价,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们能够打开心结,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在谈话和交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网络生活新方式,确保网络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助推器。

3.全面提升高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建设的效率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需要通过学习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优秀的道德品格,另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走上社会之后,更好的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当今时代,新闻中经常能够听到某些高校大学生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败就选择放弃生命,而在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声音更是越发聒噪,所以,通过高校思政课的时代创新,不断迎合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不断提升高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建设的效率,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养成过硬的心理素质,保证心理的健康,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指导价值。

四、高校思政教育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有效路径

1.妥善处理个性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际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拥有个性化并非绝对错误的,合理发掘网络个性化反而能够展示大学生特有的青春活力。因此,高校思政课需要妥善处理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际观念。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人物来诠释个性化的正确方向,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往往一概而论的交际方式会使人们感觉不到关怀和温暖,会认为情感交际仅仅是一视同仁的敷衍,没有办法体现出个性化的色彩,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人际交往中的个性化与针对性,使朋友能够感受到关怀和重视,并且解决不同朋友的不同需要,才能在网络人际交往中收获更多的成果。因此,教师在高校思政课上可以借助类似的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某些文学名著或者历史人物,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际观念,使个性化成为网络交际的一种“敲门砖”,而并非“拦路石”。

2.增强现实认同感,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网络防范意识

针对某些大学生因缺乏现实认同感,而一味逃避现实,沉迷于虚拟世界来寻求自我麻醉和满足的心理,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疏导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网络防范意识。例如,高校思政课可以与心理协会进行结合,全面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月”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借助学校团委以及院系社团、学生会的配合,采取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该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形成一种绿色健康的网络使用氛围,在此过程中结合各活动的成果,以及普及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在学校建立起长远性的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将此机制纳入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环节。倡导学生形成一种自觉和主动的网络心理健康互助体系,提高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自助解决机制,使学生借助自助团体的力量,有效地化解各种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消除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3.消除非理性逆反,呼吁学生创造清朗的网络秩序空间

高校思政课教育应帮助学生消除非理性逆反,通过邀请专家,采取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向全校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心理辅导课,在授课中理论结合案例,举例讲解,讲解一些人际交往的案例和有利于沟通交流的方法,鼓励学生加强人际关系培养,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学会如何选择正确和合理的渠道来排遣和释放自己的压力,学会如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人和事,积极生活和学习。同时,通过运用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机制,发挥学生的带动作用,协作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组织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渠道,并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上传相关心理健康资料,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从而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加速学生创造清朗的网络秩序空间。

4.依托网络媒介渠道,重塑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效果

教师要发挥出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建设的积极作用,在网络时代中,还需要对网络媒介渠道予以运用。虽然网络时代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同时网络媒介也为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渠道。所以,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就可以依托网络媒介,重塑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思政效果。具体来说,需要依托“短视频+网络直播+文字流媒体”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网络媒介,比如“抖音短视频+虎牙直播+百度百家号+微信公众号”等,构建起思政教育宣传阵地,通过视频、直播与文字等不同形式,构建起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全方面向大学生展开思政宣传和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塑造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转变态度,密切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实施变化,提防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升级带来的新变化,真正使高校思政课成为高校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指导明灯,让大学生们在网络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主人。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个性化心理健康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