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以杜甫的四首古诗为例
2022-03-01何锐强
何锐强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 广东广州 511400)
引言
创作背景会直接影响其作品的特点、内涵、情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理念。杜甫是典型的写实流派大家,所以他的诗歌有“诗史”之称。比如,他的“三吏三别”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在阅读杜甫诗歌的时候尤其要去关注每一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以此为点,逐渐到面,进而引导学生去充分了解创作背景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不但能够在古诗学习中领悟到古诗的魅力,还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掌握其方法,为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入时——了解时代特色
通过我们对杜甫诗歌的阅读发现,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带着写实主义的风格,所以我们将他定义为现实主义诗人。阅读他的诗歌就仿佛走进了唐王朝由胜转衰的时光回廊上,那些曾经的声色犬马、金戈铁马、自然景观、百姓生活等一一再现在眼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诗歌时应该通过其创作背景去充分了解时代的特色。
在学习《江南逢李龟年》的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事先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据史料记载,这首诗创作于大历五年,也就是公元770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年正是杜甫受安史之乱以后漂泊至长沙的时候所做。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以后,曾经繁盛一时的唐王朝就此走上了衰落。所以,这对于许多经历过开元盛世的人来说,心理的落差之大不言而喻。因此,杜甫所写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中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为什么要写道歧王,崔九又是谁,李龟年为何人?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一一探寻,但是在探寻人物的过程中我们便会发现,正是这些人物引出了整个时代的大事件,让人们能够对唐朝的时代特色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进而为理解诗歌提供了前提。在《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杜甫在前两句描写了自己在年轻时期曾经经常在歧王和崔九的府第与李龟年相逢,聆听李龟年的表演的场景,那时候一定是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唐玄宗好音乐,所以宫廷乐师李龟年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宠儿,他凭借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和造诣出入宫廷,成了许多王侯的座上宾。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的前两句所描绘的是一种现象,但是我们从创作背景来看却瞬间能够明了其时代的特征。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王朝还处在歌舞升平的盛世,年轻时的杜甫自然也能够融入这样一个非常繁华的社会之中。但是这样的好景不长,安史之乱以后,曾经的繁华一去不返,皇帝出逃四川,大小官员流落四方。当时的社会一片黯然之景。我们从作者的经历来看,他曾经飘落江南一带,又正好与宫廷乐师李龟年在江南重逢。那种久别重逢、他乡重逢、落魄之际的重逢,心境如何不言而喻。其诗歌的后两句写道:“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让我们看到了唐王朝走向衰败之后的时世凋零丧乱以及人生的凄凉飘零之感。
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将唐王朝的两种时代特征还原得淋漓尽致,安史之乱前社会形势大好,全国一片歌舞升平,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安稳。杜甫在他的另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安史之乱以后,这种情况便不复存在,为了征兵,成年男子被抓去当兵,家里留下妇孺老残,就连朝廷的官员也从庙堂流落到民间,民众怨声载道,社会饿殍千里。我们在了解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对那个时代的特征有了更为全方位的探究和理解,也就能够更加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想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作背景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有着引导学生走进时代,去感悟时代特征的作用,而要全面理解诗歌中的精髓,关键也在于对作者所描述的大环境的有效把握。因此,学生只有了解创作背景,走进当时的时代,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诗歌中所蕴藏的主要内涵。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发挥创作背景的作用,首先要抓住诗歌重点去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储备。例如,《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涉及了三个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自己查阅资料了解相关人物歧王、崔九、李龟年的生平简介。如文中所指的歧王李范,作为皇四子,喜爱音乐、诗词,更是有著名的香肌暖手之典故,由此可见其为人。而崔九,作为当时唐朝的大户之子、宰相之孙,同样喜爱音律儒生。而李龟年和作者杜甫,都曾受到他们的邀约进府做客。通过了解其生平,可知道当时杜甫和李龟年的社会地位是极高的,不仅受到皇室贵族的邀请,甚至当时李龟年深受皇帝唐玄宗喜爱。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还原唐朝的繁华和鼎盛,同时也为日后的落寞埋下了伏笔。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提前了解重点人物的相关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代入其中,提高课堂效率。
二、入境——进入作者心境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主要途径,他虽然短小精悍,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比如,读李白的诗歌我们能够即刻感知到他“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放心情;读李清照的诗歌我们又能够感受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婉约清丽之境。但是无论是情还是境,归根结底都与作者的创作背景息息相关。
大唐盛世是许多人的回忆,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这一段盛世的人来说,更是会在其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心境进行全面的表达。杜甫的《望岳》这首诗可谓是胸怀宽广、大气磅礴,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教师未曾带领学生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学生其实很难从细微之处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气概如果不是因为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有较为详细的理解,难以窥见其中的大开大合的心境。
杜甫的诗歌《望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创作背景,对创作背景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够让读者更为准确地进入到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境。例如,杜甫年轻时虽然进士落地,但是因为正处青年时代,所以仍然充满了浪漫与激情,再加之当时社会的一片大好,所以《望岳》这首诗歌展现出了泰山雄伟磅礴气象,以及作者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同时,学生也会因为对创作背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而能够对作者的心境了解得非常全面。
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心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方式去丰富课堂内容。例如,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情景演绎,还原当时的场景。并通过了解杜甫之前的经历,来丰富当下杜甫的人物形象。如年轻时期的杜甫因受到重用,因此心境极高,且怀有雄心大志,因此诗句也更加积极向上。而等到了安史之乱后,作者因受到了打击,词句也愈发萧条、落寞等。通过情景演绎,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代入到当时的时代当中,通过亲身体验,感悟作者的心境,理解作者写词时的心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还原角色,也能更好地发挥创作背景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入情——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歌无法长久流行,更不能在广大群众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时候要通过简短凝练的文字去进行共情。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明,要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共情首先需要读者入情,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之时要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感受,这也就体现了创作背景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石壕吏》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中的主要代表,集中反映了唐王朝走向衰败之后的民生之多艰。从翻阅资料发现,《石壕吏》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758年,此时唐王朝因为要平定安史之乱,所以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20万来强烈围攻安庆绪所占领的安阳。但是因为内外矛盾未曾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唐军全线崩溃。为了能够补充兵力,公元759年,当诗人经过新安、石壕、潼关之时遇到了官吏深夜捉人,这些情况引起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于是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一路所经之处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的时候不仔细地去研读写作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更别说去与作者进行共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应该首先促使学生对杜甫写作《石壕吏》时的创作背景进行全面的研读和探究,这样便能够引导学生从背景之中去感受情感,然后再通过诗歌的阅读和理解来与作者形成一拍即合之感,从而形成情感的共鸣。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诗歌时应该了解作者以及他创作诗歌时的背景情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理解,与作者形成共情,实现情感的共鸣,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涵。教师想要更好地让学生共情,就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因此在深挖创作背景的同时,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从而让学生引发共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例如,是否也遇到过相同的事情,如果你是杜甫,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与杜甫更多的相同与不同,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含义。
四、入诗——帮助全面解读
诗歌的解读最怕一知半解,这样不仅容易误解作者的本意,还无法感受到诗歌之中所传达出的精髓,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走进创作背景,走进创作诗歌的时代之中去对诗歌所描述的内容、所表现的形式、所体现的生活过程,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有更为全方位的解读和认知。
杜甫的一生虽然有过青春恣意之时,但是终究逃脱不了性格的影响,再加上一生在追求胸怀天下但却命运多舛未曾将自己的大理想得以实现,所以心里百感交集,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因为深入骨子里的忠贞思想,所以他对大唐王朝的衷心始终未变。天宝十四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宁夏,杜甫听到了之后赶紧赶往投奔,但是中途却被叛军所俘获,后来因为官职卑微才没有被囚禁,公元756年的春天,杜甫来到了沦陷区的长安,这里一片萧条零落,杜甫心中百感交集,因此写下来《春望》这首诗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诗歌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先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再根据这一背景来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解,充分感知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进而更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诗歌。
五、提高创作背景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1.举办情景演绎主题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入时、入境、入情、入诗的能力,发挥创作背景在语文诗词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情景演绎主题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前期,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杜甫生平经历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选择或者以抽签的方式选择代表诗歌,然后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编排情景剧进行集体会演,有条件的可以邀请校领导共同参与,并对学生的演出进行评选,通过情景演绎,不仅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作背景的作用,体会作者心境,理解诗歌含义。
2.举办诗歌鉴赏征文大赛
除了情景演绎外,教师还可以举办诗歌鉴赏征文大赛,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关诗歌进行鉴赏,分析诗词中的好词好句,感悟诗歌的优美。通过鉴赏,同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同时学会应用诗歌,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并且感悟古代诗歌的魅力,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鉴赏征文大赛能够让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心中所想,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理解能力。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提高其在诗歌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创作背景是诗歌创作的土壤,了解创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了解时代、了解情感以及运用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其诗歌学习效率,学生学会理解诗歌的方法,助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