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科学与STEM教育擦出精彩火花
2022-03-01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学校孟海玲
□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学校 孟海玲
STEM是一种源于国外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如今在我国教育领域比较盛行。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教育理念,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于一体,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STEM教育跨学科、重实践,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的跨界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与STEM教育有着诸多相同之处,这也为STEM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尝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开展跨学科教学,让小学科学与STEM教育擦出精彩火花。
一、STEM教育为科学教学添翼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应坚持学科立场,以科学学科为中心,同时借助STEM教育方法,为科学教学加油助力,给科学教学增光添彩,为科学探究添翼助飞。STEM教育对科学教学具有多重价值,现简单例举三点。
1.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喜欢科学是学好科学的前提,学生只有对科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喜欢科学,喜欢探究学习。传统科学课堂教学比较封闭,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尤其是学科之间缺少交叉,科学教学内容枯燥,探究活动形式单调,科学学习趣味性不强,科学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多数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点降低,这也是科学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STEM教育融入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激趣促学的价值。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教学,综合了多学科知识、方法,让科学教学内容更丰富,使科学学习方式更多元。STEM教育创新了科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将科学探究活动与STEM活动结合起来,让科学学习变得趣化、美化、活化,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提升科学探究效果
探究式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解决科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一般只会用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究科学问题,而有些科学问题却较为复杂,仅靠一门学科知识或单一的方法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拥有多学科知识,学会运用综合知识和方法去探究。STEM教育的跨学科特点,为科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提供了便利,在STEM活动中,学生要应用多学科知识,学会多视角观察,多维度思考,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学会跨界思维,运用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工程思维、数学思维等多元思维去解决问题。STEM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激活学科知识与多元智能,优化学习方式与方法,助力学生探究与理解,提升科学探究效果。
3.促进科学素养培育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教学的宗旨,科学素养包含了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四大要素,而要培育好这些科学素养,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将学生引入科学探究过程,让他们亲身实践体验,亲自应用感悟,帮助他们全面认知,促进他们感知理解。STEM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平台,STEM教育与科学教学的结合,让科学教学内容趣味化,使科学教学活动主体化,让科学探究方法多元化。科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串联,多学科知识与思维的整合,放大科学教学的力量,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有效建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蕴育科学精神。
二、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对接
若要提高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的效果,必须找准科学与STEM的融合点,在两者之间搭建一个跳板,以便于两者之间的有效对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链接,达到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的有机融合。
1.借助情境链接
情境教育理论认为: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发动和促进认知。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情境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具体形象的场景,情境具有直观形象性、情感激励性等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情境通过人的感官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STEM教育的必由之路,情境对于两者都很重要,如同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的共同桥梁,因此,在小学科学中开展STEM教育,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用情境为载体,借助情境进行链接。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尽量确保情境的生活性与真实性,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者生活中的现象,作为科学探究与STEM活动链接的桥梁,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与有机融合。
2.借助问题链接
陶行知说过:“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科学学习的起点,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科学问题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自己去尝试实践,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问题让科学探究有根源,使学生思维有依靠。问题也是STEM教育的载体,STEM教育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解决为活动主线。问题是连接科学与STEM的纽带,因此,教师在STEM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科学教学中,可以借助问题进行链接,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在设计问题时,既要保持科学的学科特点,又要带有学科的跨界特色,还要提高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与挑战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又能凸显学科的融合性与活动的探究性。
3.借助作品链接
STEM教育的核心是工程,而工程的核心是设计与建造,设计作品是STEM教育的产出环节,在作品设计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融合。设计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创意作品,在设计后展开实践性活动,将理想变为现实。设计是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的共同环节,而作品是两者的融通点,作品是设计后的终端产品,是学习结果的外化,是知识与能力的外显。教师可以借助作品,将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链接到一起,让学生在设计作品、制作作品、展示作品、评估作品的过程中,实现手脑双挥、做思合一,同时借助作品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三、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策略
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不是简单的跨界,不是机械地把各学科进行叠加,而是要统整考虑,统一设计,有机交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操作策略,实现两者的整合,放大教育的力量,提升教学的实效。
1.挖掘素材,精选项目
STEM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诚如科学中的项目研究,因此,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是开展STEM教育的前提。不是所有科学内容都适合开展STEM教育,不是任何一个科学内容都可以成为STEM活动项目,STEM活动项目应属于工程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和方法,通过手脑并用方式去完成项目研究,实现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精选科学研究项目,以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在开发设计活动项目时,可以从现有的科学教材中挖掘,或者去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例如,教师可以在《搭支架》这一课的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把教材进行适当改编,设计了一个“建宝塔”项目,将搭支架应用于建筑之中。笔者也曾经结合学生喜欢玩具汽车的事例,开发设计一个“心爱的小车”项目,组织学生讨论小车的特点,设计制作一辆小车,设法改进车轮,使小车走得更远。
2.基于探究,精设活动。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与开展STEM活动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自主探索为活动中心,在探究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需以活动为探究的载体,要精设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蕴育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凸显跨学科特点,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具有探究性、复杂性、综合性、实践性,可以是设计活动,可以是制作活动,可以是思考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有工程建造活动,有技术优化活动,有数学计算活动等。例如,笔者在教学《搭支架》一课时,将其改编为“家乡的宝塔”,使其带有STEM教育味道,笔者创设寻访家乡宝塔的情境,引导学生寻宝塔、赏宝塔,通过问题驱动:“为什么宝塔下大上小?”组织学生讨论宝塔的结构,探究宝塔的特点,笔者着重安排了宝塔设计与制作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动脑设计,绘制样图,亲手制作。最后,笔者还设置了作品展评活动,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分享经验,评价完善。学生在讨论、设计、制作、评价中探究支架的结构,认识支架的作用,进行实践创新。
3.跨界思维,精致融合
跨界是STEM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跨越学科的边界,将多门学科进行融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多元思维的融合。通过跨界融合,助推科学问题的解决,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知识的建构。以往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应用单学科知识,采取单一性思维,而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科学教学,需要彰显跨学科特色,将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融入科学,需要采取跨界思维,多视角观察多维度思考,运用技术思维、工程思维、数学思维去解决科学问题。在跨界整合时,要做到精致融合,实现无缝对接。例如,在教学《搭支架》一课中,笔者重点利用作品设计环节,引导学生从工程、技术、数学、美术等角度进行思考,将多元思维用于宝塔搭建的活动中,兼顾宝塔的牢固、美观、节材,从而在跨界思维中整合学科知识,实现学科的精致融合,提高科学教学质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