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2022-03-01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李莉莉李枝茂

学苑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劳动家长

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 李莉莉 李枝茂

核心素养教育观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执教理念和教育方式,以往教师一人讲授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的学生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够有发展。但是,在以前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更关注高中生的考试分数,为了让高中生把精更多地集中在学习上,有意识地减少了高中生的劳动时间,这导致了劳动教育长期以来被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所忽视。

一、高中劳动教育现状

在国家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教育部于2020 年7 月再次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旨在进一步明确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基本任务,强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大中小学的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虽然各级各类学校纷纷积极响应,目前我国中学基本都开设有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质量劳动教育教学的开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第一,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都不够重视,家长和学生不明白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目的,很多学生不愿意在劳动活动中花费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劳动教育课程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劳动教育相关的教材仍处于匮乏状态。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一些简单劳动实践教学和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匹配,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积极自然不高。

第二,部分教育工作者也没有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甚至有教育工作者认为劳动活动就是劳动教育。部分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为学生安排了难度过高的劳动活动,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还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只让学生进行劳动活动,而没有用正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也没有用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背后的意义。学生在进行劳动活动时只会感受到疲惫,而很难从枯燥的劳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更不利于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教师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习不够,劳动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脱节。劳动创造世界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因此,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须课,高中教师在充分把握劳动教育要落实“劳动是光荣、伟大的、美丽崇高的”“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等总体目标之外,还要准确把握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让高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家庭日常劳动;积极参加社区、学校等组织的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从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拟定自己的劳动计划,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个人品质,强化热爱人民、建设祖国的价值取向。但是,高中教师疲于高考分数,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研究和学习不够,导致以上劳动目标没有落实到位,劳动教育也流于形式。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劳动教育的特点

核心素养教育观对以往的传统课堂进行了颠覆,以前教育工作者会更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现在的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增强对新课改的认知,已经逐渐把工作的重点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重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进行劳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并且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实践的方式自行解决,这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由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去引导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对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的体会。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综合性人才的供不应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向未来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就如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的结合”,高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树立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另外,在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导向下,劳动教育实际上是让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世界。因为对于当代大部分高中生而言,生活中参与劳动的机会极少,而他们也很少留意关心自己身边常见的吃穿用是怎么来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劳动观念,学生可能会产生对物质和劳动人民的轻视,甚至萌生不愿意参加劳动的想法。

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身体素质,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来开展高中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劳动活动。首先,要安排提升高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劳动教育,例如自己的房间(宿舍)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学会做简单的饭菜,这样就可解放家长,杜绝家长陪读现象。其次,要求高中学生利用节假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各类赛事的服务、社区建设服务、乡村环保服务等活动,培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劳动意识。第三,让学生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任务或者与同学一起选择1~2 项工业、农业或者科技方面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合作完成劳动任务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合作精神,形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格和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及能力。另外,学生在实际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地培养学生增加相应的劳动知识,增强相关的劳动技能。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感觉到身体上的劳累,教育工作者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带来的成就感,避免学生对劳动产生厌倦情绪。同时劳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工作者需要逐步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不能通过安排几节课程就完成,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从劳动教育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落实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方法

1.利用实践活动灌输劳动思想。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劳动实践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在活动开展时需要注意要求学生坚持参与实践。开展主题活动可以让家长对劳动教育也更加重视。但是由于劳动实践主题活动开展时涉及面比较广,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前预设好会出现的极端情况,做好防护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向社会各行各业寻求帮助。在开展劳动实践主题活动时,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活动气氛,力求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引起全社会对劳动实践的关注。在开展以服务社会的主题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突出劳动实践活动的价值。教师需要切实考虑到,今天的物质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要求学生做到节俭会更加困难。因此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需要针对高中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意义的合理方案,让学生在参与到实践过程的同时,能够有所收获。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状态,如果出现可能损害到学生的状况,一定要及时停止劳动活动。

2.实际参与农业活动。

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己打造生态农场,或者借助当地农业基地,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农业生产劳动中。因为农业是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劳动,如果学生能从农业活动中有所收获,会重新建立起对劳动的认知。在教育工作者带领学生在生态农场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接触到土壤、种植常见水果和蔬菜,能够亲眼见到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且使用到教科书中会提到工具;更重要的是,在农场中进行实践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农药,从使用程度上理解农药的使用方法,对学生学习化学、生物等课程能够建立起新的认知,同时可以深刻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

3.强化公益劳动服务理念。

教育工作者可以按时举办公益社团活动,让学生利用劳动帮助他人。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将垃圾分类和回收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游戏中。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准备四个原型垃圾桶按照目前的垃圾分类方式进行标注。学生站在一定距离往垃圾桶中投掷沙包代替垃圾,另外有学生念出沙包代替的是什么垃圾,学生需要将其进行正确的分类,最后根据学生的游戏情况可以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励。类似这样游戏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对目前的一些公益劳动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垃圾分类的游戏比教育工作者让学生背诵垃圾分类回收的条款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活动进行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劳动行为能够帮助学校建设更好的环境,自己的实际行动具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4.多方面积累劳动意识。

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是贯穿生活的。在进行实际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去相关产业基地参观实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同时,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参与劳动活动,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学生本身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各种劳动中,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教育选取的产业基地可以包含各行各业,进行教育的方式也要形式多样,教师要注意利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主题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后起之秀”“小劳模”主题活动,让学生自行评选出劳动模范,这样引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全校学生积极投入到劳动活动中。

另外在劳动实践主题活动产业基地开展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意让所有参加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各种具有文化教育目标和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脱离了书本的束缚,是学生获得展示自我的绝佳机会。

5.家校合作。

在校园里,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塑造学生的意识、劳动技能、感情、习惯和逻辑思维。学校在开展实习生劳动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校教育的协同效应。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改变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从另一方面,家长需要了解到普通高中的孩子学习生活需要进行劳动教育锻炼,才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让家长知道,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要能够保证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在家里开设相应的“家庭劳动岗位”,让家长与学校密切合作,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和文化教育。并且让家长及时跟学校交流沟通学生在家里的劳动状况,进而可以在家长会让家长们进行交流,重新构建对劳动实践的认知。家长与学校密切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最光荣的劳动观念。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家长们积极配合,与学校领导一起探索最适合的“家校共育”方式。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劳动家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