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方言民俗词探析
——以正月初五民俗活动为例
2022-03-01黄冬丽许芸青
黄冬丽,许芸青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旧时童谣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拦瘦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白馍;除夕上坟请先人,贴完对联放鞭炮,晚上不睡熬一宿,初一大早去拜年。”童谣中丰富的民俗文化流传至今,渗透于人们的交际与生活。方言民俗词汇不仅记录了从古时起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更体现了当地民众的语用心理和文化心态。
以正月初五“破五”“躲五”为例,“破五”主要指燃放鞭炮、吃搅团、吃饺子、打扫院落并将垃圾扔到门外以驱赶穷气等。“躲五”则是农村新媳妇大年初五要回娘家,避免矛盾,躲开不好的事情。与此相关的民俗词汇都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丰富的民俗文化创造了当地独有的方言民俗词汇,而正是这些民俗词充分地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现代人得以传承。关中地区方言民俗词汇的存在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方言的独特性而变得更加亲近,体现了宗族的凝聚力。此外,关中地区方言民俗词自身的发展,也为后世人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探寻民俗活动提供了参考,客观上起到了语言的媒介作用和承续功能。
一 正月初五习俗的来历
《清嘉录》记载:“欲有所作为,必过此五日,始行之。”[1]53过年期间会有不少禁忌和规矩是要遵守的,但是过了初五这一天就没有那么多的忌讳了。“破五”这一天的活动在《燕京岁时记》中有具体描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春。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2]1初五这一天也叫“破穷”,破除贫穷,迎接财富。关于“破穷”的说法有很多,姜子牙将“马氏”封为“穷神”时,并规定她每年初五不能去有“福”的地方。于是百姓们害怕“穷神”找上门,便想了个办法,给家里贴上带“福”字的东西以赶走“穷神”,使其远离自己的家族。人们还称这一天为“送穷”,即扔掉过年期间在家里积攒的垃圾。
还有一种说法,初五这一天要“迎财神”。这一习俗在明清时期特别流行。关中地区最受百姓欢迎的财神是赵公明。传说赵公明生性懒惰散漫,一年之中仅有正月初五这天来到凡间,因此百姓都在这一天天不亮就赶鸡、放鞭炮、焚香祭祀,争相迎接他。经商的在正月初五这天开门营业,迎接财神,以获取好的彩头。正如《清嘉录》记载:“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1]55
正月初五的“破五”习俗,源于古人对于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意味着在初五这一天完完整整地结束过年的事宜,一切回到除夕前的生活。因此初五这一天就显得尤为重要,驱赶晦气,躲开麻烦,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二 与“破五”“躲五”习俗相关的民俗
(一)放鞭炮“赶穷气”
送穷就是送穷鬼,传说高阳氏子瘦弱,好衣敝食糜,人做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大家称他为“穷子”,正月晦日死于巷。南北朝时期,人们做糜、弃破衣、祀于巷,叫作“送穷鬼”,近代以“破五”即正月初五为“送穷日”。[3]135
正月初五以驱赶不祥之物、避开瘟神。这一天,关中地区的人们为送走贫穷而迎来幸福的生活,借助燃放爆竹驱赶贫穷吓跑“穷鬼”。放鞭炮就是“崩穷”。放鞭炮要从每间房子往外放,意在将贫穷赶出屋子,并避开凶事、赶走晦气。这天放鞭炮求财也是各商户的重要活动:正月初五凌晨零时零分,商户都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烟花,以迎接财神的到来,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扫穷”就是扫屋,彻底的大扫除。当地人会把春节期间屋子里积攒的垃圾清理出去。因为在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四不能倒垃圾,只能将垃圾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等到初五,人们拿来一个大爆竹放在垃圾上面,点燃爆竹,就将“穷气”彻底送走了。
(二)吃搅团“补穷窟窿”
关中人喜欢吃搅团,不仅是因为口感软糯,营养丰富,还因为搅团特别像以前人们粘东西或用于修补物品的浆糊,所以关中地区初五吃搅团就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食物粘住粘掉,吃下搅团就寓意着粘住“穷气”或者生活的不如意,又说“糊穷坑”“填穷坑”。
关中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与方言民俗词相结合,出现了民俗词汇“补穷窟窿”[pu53tɕhyŋ24 khu21luŋ21],这正是百姓因日常生活行为、饮食文化而创造出新的民俗词,可以说方言民俗词是当地人们民俗活动的集中体现。
(三)吃饺子“得金元宝”
饺子的外形像一颗金元宝,多吃饺子即多得元宝。人们通常在前一天夜间包好饺子,在初五当天下锅煮食。在过去,刚拌好的饺子馅要用点燃的香薰一圈,之后才开始包,意即将“五穷”包起来、吃到肚子里,就是把穷气给吃掉,足见当地民众对于贫穷的深刻体会与忌惮。
关中地区人们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状态,都在方言民俗词中得到反映。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一致的,因此各个方言中都会有“补穷窟窿”[pu53tɕhyŋ24khu21luŋ21]“得金元宝”[tei24tɕi21y24pɑu53]这类具有积极意义的方言民俗词,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直接而明显地反映了民众最朴素的希冀与企盼。
(四)新媳妇回娘家为“躲五”
“躲五”一词来源于关中民众对于“忤逆”的忌讳。在初五当天太阳出来以前,农村新娶的媳妇要回娘家“躲五”,以躲避忤逆之举,称作“请新媳妇儿”。太阳落山以后才能回到夫家,当地便有俗语叫作“两头不见日头爷”。[4]205
请新媳妇,是由婆家的邻居来请。回娘家之前,婆家的邻居会提前发出邀请,新媳妇跟随至其家。如果村里这一年迎娶的新媳妇多,有的家里甚至邀请多名新人,热闹非凡。长此以往,一个新媳妇被请次数的多少决定了这个家庭在农村威信的高低。请新媳妇这一民俗有利于增进邻里关系,体现了乡村社会的特殊交际礼仪。
三 与“破五”“躲五”相关民俗词的语义分析
方言民俗词是对民俗文化的记录与保留。我们可以通过人们言语中的方言词汇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特有的文化特征。但是,某些民俗文化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时隐藏在民俗方言词中的方言民俗词就能引导我们去探寻被历史尘封已久的民俗文化。
关中地区因正月初五当天的民俗活动而产生了一系列民俗方言词:比如放鞭炮叫“赶穷气”;吃搅团就是“补穷窟窿”;吃饺子寓意“得金元宝”;打扫院落并将垃圾倒至门外又叫“扫穷”;新媳妇回娘家躲避忤逆之举,人们称作“躲五”。这些从民俗活动中衍生出的方言民俗词汇,记录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与文化发展状况,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研究者能透过方言民俗词去理解与发掘其文化特质。
(一)“破五”“躲五”
“破五”和“躲五”是关中地区正月初五的民俗词汇,但是这两个“五”在当地方言民俗词汇中含义并不相同。“破五”中的“破”就是破除,“送穷土”送的是“五穷”,即赶走“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合称为“破五”。
“躲五”源于方言语音的特征。“躲五”中“五”[u53]的方言发音与“忤”[u53]同音。忤,是动词。本义:抵触,不顺从。唐代李朝威《柳毅传》写道:“复忤宾客。”[5]37清代张廷玉《明史·海瑞传》言:“触忤当死。”[6]3569两处“忤”均取冒犯之意。而“忤逆”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冒犯;违抗。例如陆贾《新语·辨惑》:“无忤逆之言,无不合之义。”[7]11范晔《后汉书·陈蕃传》:“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8]2170姚思廉《陈书·傅縡传》:“与夺之辞,依经议论。何得见佛说而信顺,在我语而忤逆?”[9]1057都有冒犯的含义。二是不孝顺,更贴近“躲五”的含义。例如《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写道:“弃德背恩多忤逆,惟行不孝纵痴咍。”[10]237沈榜《宛署杂记·圣谕》:“三月,说与百姓每孝亲敬长,不许忤逆,犯了不饶。”[11]3
“五”字由数字谐音转化而来,但在方言民俗词中,数字不单是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还反映着当地人们的信仰观念。《中国文化要略》解释为:人们对于“五”的信仰,源于对大地的崇拜,与五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五帝崇拜附会阴阳五行学说,使人们对“五”的信仰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以“五”为一组的事物,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兽”:苍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五音”:角、徵、宫、商、羽,等等。[12]437
(二)“送穷、扫穷、驱穷、赶穷气”
“送穷、扫穷、驱穷、赶穷气”,唐代诗人韩愈作《送穷文》,谓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是使人困厄不达的五个穷鬼,遂三揖而送之。后常以“五穷”喻厄运。民俗词中的“送、扫、驱、赶”都是动词。这四个动词都表示同一个语义场,有丢掉、丢弃的意思。“送”,在这里是丢掉的意思,送走、了断不好的事物;“扫”,清除,消灭;“驱”,赶走;“赶”,驱逐、驱使。在同一个语义场内每个词义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词语属于自主动词,语义上表示由动作发出者主观决定且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这是狭义的动作行为。这种动词的语义特征记作[+自主],[动作]。[13]“送穷、扫穷、驱穷、赶穷气”形象地体现了当地人们进行这一民俗活动的主观目的,即送走、丢掉、驱赶不好的事物。
(三)“补穷窟窿、得金元宝”
“补穷窟窿、得金元宝”这两个方言词汇极具形象性。“补穷窟窿”的“补”,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窟窿”原义是洞,孔。“补穷窟窿”就是把不如意的、不好的东西都堵起来。“得金元宝”这个词汇和“补穷窟窿”大同小异,只是用正面意义来阐述的。“得”,动词,会意字,本义是获得、得到。“得”字的左边偏旁是“彳”,表示行有所得;右边“贝”字指财货;“手”字,表示手里拿着财货,指有所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得,行有所得也。”[14]43“金元宝”,《旧唐书·食货志上》卷五十二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会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15]4120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最早出现在明代。“得金元宝”一词的出现是因为“饺子”的外形和“金元宝”相似,“饺子”又和“交子”谐音。“交子”是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是我国第一代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有财富、金钱的寓意。因而在关中地区人们将外形酷似金元宝的饺子称为“金元宝”,称吃饺子为“得金元宝”。
(四)方言民俗词具有形象性
从词汇的构造来看,一些民俗词非常形象。比如“躲五”“破五”,“五”是指“五穷”,用“破”“躲”来形象地表达民俗活动的行为,消灭驱赶与“穷”有关的事物,这些民俗词汇形象地向我们呈现了其民俗内容,见其名而知其实。同样地,“补穷窟窿、得金元宝”这样的民俗词解释起来就十分形象。“抢烧‘头炉香’”更具形象性。每逢春节,人们都要祭祀神灵,如果在这一天有幸烧到第一炷香,那么这一年就能够大吉大利、财源滚滚。
(五)方言民俗词的使用范围受限
方言民俗词是对一个民俗活动以及民俗现象的整体概括,其包涵的意义是美好的、积极的。但是从使用范围来看它只是这一种民俗活动的专用语,表现为单义词语。比如“破五”“躲五”就是一种民俗活动,但从民俗及仪式来看又包括了很多内容,如“送穷”“驱穷”“赶穷气”“补穷窟窿”“得金元宝”“扫穷”。而且,大多数民俗活动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春牛”“糊春牛”“打春牛”的习俗活动,民国以前每年立春前有糊春牛的民俗,大家精心制作的春牛可以画上不同的颜色。若是“红色”的春牛就更好了,它标志着兴旺、发达、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打春牛”是在立春的时候进行,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春牛”在方言民俗词中可以说是专用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
四 民俗方言词蕴含文化内涵
语言反映了民俗文化,在正月初五习俗文化中一系列方言词汇的使用就体现了人们祈求来年顺利的愿望,以求得内心的自我满足。这些方言民俗词鲜明而准确地展现了民俗文化,记录着当地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
(一)体现当地民俗生活
方言民俗词都是在民俗文化、民俗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词汇本身能够体现民俗文化内容。例如,因正月初五习俗而产生的方言词汇有“破五”[pho55u53]、“躲五”[tuo53u53]、“送穷日”[suŋ55tɕhyŋ24ər21]、“驱穷日”[tɕhy21tɕhyŋ24ər21]、“赶穷气”[k53tɕhyŋ24tɕhi55]、“补穷窟窿”[pu53tɕhyŋ24khu21luŋ21]、“得金元宝”[tei24tɕi21y24pɑu53]。关中地区风俗中还有一项,叫作“骡马休息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骡子和马可以不用干活在家休息一天,还会给它们吃上好的饲料,俗语道:“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天。”[16]215-230
利用词汇短小精悍的特点体现民俗文化的内容,正所谓“不谙土俗,不知其妙”。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民俗之后,就能发现方言民俗词的概括能力是其他词语无法比拟的,其展现的民俗内容更加形象且生动。
(二)充满地域色彩
方言民俗词汇的突出特点就是地域性较强。人们借用语言之中相近或者相同的读音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是因为某种特定含义而避免使用某些方言词,而这一过程就是对方言词汇的筛选和使用。比如:关中人认为正月初七不宜出门,全家人都要在家,称为“人七”[ʐ24tɕhi21],谐音就是“人齐”[ʐ24tɕhi24]。正月初五吃饺子,若是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而要说“挣”“挣开”,取“挣”之意就是希望来年可以挣更多的钱。为了避免谣言之祸而有了吃饺子的习俗,俗称“捏小人嘴”。他们认为吃了饺子就能免穷免灾,可以“扼杀”周围的谣言。“五”“忤”同音[u53],便有了“躲五”的禁忌,这和当地的方言习惯、语言文化都息息相关。再如“庄前不栽桑,庄后不栽柳”,人们不会在房屋前后种植桑树和柳树。这是因为在关中方言中“丧”和“桑”谐音[sɑŋ21],不利于长辈长寿;“柳”[liou53]和“流”[liou35]音近,恐于后代不利。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言:“言语不同,系乎水土,亦由风俗。”[17]32古时人们对自然现象或者一些事情无法理解时就会格外注重言行,甚至会把这些发生的事情与人们生活中的言语行为理解为一种因果联系。正是每个地域、民族的独特文化、生活习惯、习俗心理的差异,逐渐发展成不同的方言民俗词。
(三)体现社会文化心理
语言反映民俗文化,透过方言民俗词汇的含义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产生的缘由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躲五”“破五”相关方言民俗词就体现了人们趋利避害、祈求美好生活的心理。
1 睦邻友好的交际心态
关中地区大多村村相通家家相连,生活其间的人们自然有诸多邻里相处之道。以“躲五”为例,新媳妇初五当天要回娘家以避讳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这一民俗活动中必须要有邻居的参与,无形中由躲避不祥之事演变成为邻里间交往的凭借。俗语“有千年的邻居,无千年的亲戚”“远亲不如近邻”,正是当地尊重邻居、“睦及四邻”的体现。
2 依赖“天道”的传统观念
“破五”祭财神的活动体现了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依赖“天道”的心理。以前人们靠天吃饭,只能祈求上天普降甘霖以获得好的收成。人们举办“谷雨会”,给女孩子头上插“面花”,寓意“谷雨花,头上插;风调雨顺长庄稼”,然后再分一点馍给孩子们吃,寓意“吃了谷雨馍,消灾能免祸”。还有二月二“打灰簸箕”,这一天人们停止耕种,以便龙睁目腾飞,兴云作雨以利农事。[18]还有祈雨、祈晴等。有的民俗活动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有的则仍然活跃在乡村生活之间。民俗活动的生生不息不仅体现了当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他们依赖“天道”、敬畏自然的心理。
3 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在过去,关中地区的农家生活比较艰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若是遇上灾荒疾病,人们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正月初五人们为了“避穷”之晦,会吃搅团“补穷窟窿”,会吃饺子寓意“得金元宝”。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中也会做到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一顿省一口,一年省几斗”“宁可稀溜溜,不可断溜溜”。像这样的俗语值得流传下去,因为它不仅仅是人们对当下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是其对子孙后代的劝诫教诲。
4 个人发展中的自律心理
从整个正月初五的民俗活动来看,即使是新年的结束,人们也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民俗事象、禁忌和避讳都不能怠慢。这是一种自律心理的培养,认真对待人和事是关中地区人民宝贵的品质。不单是节日习俗方面的讲究,在家风和教育方面,人们也十分重视自律的品质。关中地区人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十分严格,为了培养良好的家风,保持“严是爱,松是害”“惯子即害子”的理念,要求孩子做到自我约束,建立自律观念。这不仅有利于家族门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五 结语
民俗活动自古流传至今,方言民俗词在民俗活动的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俗词直接源自某些民俗形态或民俗事象,民俗词的语源就是民俗典故。[19]人们根据自身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在恰当环境中使用恰当的词汇,并且根据方言创造出独有的方言民俗词,使之反映当地的习俗文化。在这样的语境下,利用方言民俗词能当即确定说话人的身份,能够表明他是某个文化环境的成员,也能够进行顺利的沟通和信息的传达。[20]235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记录功能与语言认同提供相应的佐证和借鉴,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符号,方言民俗词更凭借其独特性拉近同一民族、同一地域人们的心理距离,从而促进了关中地区多姿多彩、风趣各异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方言词作为方言中最稳定的形式,忠实地记录着当地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