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次要人物为切入点进行文言文的文本细读
——以《愚公移山》为例
2022-03-01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学校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学校 赵 英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之久、影响之大,可谓妇孺皆知。《愚公移山》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一是文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极具吸引力;二是愚公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鼓舞人心;三是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愚公移山》篇幅较短,但是文中安排了十多个人物。在故事的开端,首先,出场的是愚公,他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愚公之后出场的次要人物有:“聚室而谋”的“家人们”(指文中的“汝”“杂”),紧随其后的是愚公的妻子,其次,子孙荷担者三夫,然后一前一后出场的还有两个人,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河曲智叟,在此之后的是闻讯赶去报告天帝的操蛇之神,最后,出场的是被愚公感动的天帝和助愚公移山一臂之力的夸娥氏二子。这些次要人物,角色虽小,却在故事发展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众所周知,愚公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实现移山壮举的,他是在大家的帮助之下,达成心愿的。接下来,笔者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文中次要人物在移山这件事上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一、“家人们”——愚公移山的第一批支持者
第一个次要人物就是以群体身份出现的“家人们”。当愚公把自己想要移山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他收到的回应是“杂然相许”(纷纷表示同意)。由此可见,在众家人心目中,愚公移山这一举措是深得人心的百年大计。此刻的愚公在大家心目中,已不仅仅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更是有勇气改变现实的先锋派改革者。同时,杂然相许的“家人们”无疑是愚公为理想付诸行动的第一批支持者,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愚公才能迈出移山的第一步。
在众家人之中,愚公的妻子因为提出两个问题,让许多读者一度认为她是反对愚公移山的。其实不然,对愚公妻子的认识,我们需要从她与智叟的对比中得到正确的认知。
愚公的妻子在大家开始移山之前,就率先提出了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是愚公的体力问题,二是如何安置土石的问题。对比其他家人,为什么只有其妻提出疑问呢?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了,在文中,愚公之妻尊称愚公为“君”,这足见,在她的心目中,愚公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夫君。她提问题是她设身处地地为丈夫着想的表现。在妻子的疑问中,暗藏着对愚公的关心,“以君之力增不能损魁父之丘”(以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细读这句话,我们能发现妻子在肯定愚公有一定力量的基础上(对比智叟之“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又善意地提醒愚公要客观认识自身力量的不足,要清醒认识眼前工作的艰巨。妻子的出场,让故事更具真实感。
针对妻子的第一个疑问,愚公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用行动代替了语言,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回答妻子第二个问题的是“众家人”。“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在一问一答中,我们对支持愚公移山的“家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能清楚地回答妻子的疑问,可见他们并不是盲目地支持愚公,而是在表态之前,对移山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有自己的思考。通过这个回答,我们也能意识到愚公移山面临的困难不只是山之高,还有路之远。
当妻子的顾虑解除后,毫无疑问,她一定会全力支持丈夫移山的。值得关注的是,文中妻子对愚公的关心,为单调乏味的移山活动,更添一份温情。
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愚公作为行动家,身先士卒的光辉形象。移山,从此开始,不再只是一个想法,它成了一个真实的行动。如果说前面的家人们是愚公移山思想上的支持者,那此处的“荷担者三夫”就是愚公移山行动上的践行者。他们没有嘹亮的口号,只有真实的行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有他们的付出,移山行动又向前迈进一步。
二、遗男——移山队伍扩大的关键性人物
愚公移山的困难除了山之高、路之远之外,还有人手不足、工具落后。可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时,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出场了。“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细读文本,读者很快就明确了这个男孩的身份,他没有父亲,七八岁的样子,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助愚公移山。
小男孩的出场让故事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作者安排设计的这个小男孩,人虽小,作用却很大。
小男孩没有父亲,他出来移山,而且是高高兴兴地来,那读者不妨大胆地猜测一下,他的母亲一定是同意的。这就意味着愚公移山的活动有了更多人的支持。再者,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帮助愚公移山,绝对不仅仅是觉得一时好玩,他这个年龄段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可以说他是愚公移山队伍中的新生代力量。
横向来看,愚公移山队伍中,有老、中青、幼三代力量(愚公—荷担者三夫—小男孩)他们在思想上都认为愚公移山是正确、伟大的,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这也意味着他们之间能把移山的信念传承下去。纵向来看,愚公移山的行动,已经从自家行动,扩大到了邻居主动参与,那极有可能再扩大到全村参与、全乡参与以至更多人的参与,甚至是全民参与,真可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按照这样的思路,愚公移山成功是必然的,只是需要时间而已。所以说,小男孩看似人小,但是他在推进故事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他的出现也让故事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似乎显得太过于平淡了。这时出场的河曲智叟,让故事又有了起伏,他一出场就“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增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出场,可以说不仅衬托出愚公的高瞻远瞩,而且对比小男孩,更显小孩的清醒独立。相形之下,智叟更显顽固守旧、鼠目寸光,可谓“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智叟的出场除了反衬愚公形象的高大之外,他与愚公的对话,“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愚公敢于移山,并不是一时意气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三、天帝、夸娥氏之子——愚公移山的助力
愚公回答智叟的话,更加坚定了移山队伍中众人的信念,再大的山,再远的路又能如何?所以,操蛇之神听了惧怕,急于向天帝报告。“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如果没有操蛇之神,天帝也许就无法得知这一事情。可以说,操蛇之神的传话功不可没。在这则寓言中,天帝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神灵。“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他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助愚公一臂之力,完成了移山之壮举。
愚公移山的故事印证了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只要认清前进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出最坚定的步伐,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理想总会照进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者称,文中的夸娥氏是大蚂蚁家族。“‘夸’者,大也。‘娥’者,蚁也,‘夸娥’即大蚂蚁。”天帝在众神中选择了夸娥氏家族帮助愚公来移山,这不也是对众志成城精神的歌颂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次要人物在愚公移山行动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他们共同促成了愚公移山的最终成功。所以,笔者认为我们要为这些小人物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