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析结构,看孟子的浩然之气
——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

2022-03-01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贤臣磨练气势

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 张 莉

孟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先秦诸子散文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面对诸子百家的辩论,孟子常常以“浩然之气”力压群雄。

“浩然之气”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公孙丑问孟子有什么特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意思是说,“我”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而浩然之气是最宏大、最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浩然之气,要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可以说“浩然之气”是充塞天地间、顶天立地的气势;是舍生取义、坚持道德的独立人格;是具有忧患意识、不淫不移不屈的大丈夫气概。

一、严密的逻辑,一气呵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统编版教材中,文章分为两个自然段,①②部分为第一自然段,③④部分为第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磨炼,先举例说明,再从道理上进行归纳论述。第二自然段从普通个人到一个国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需要内心磨练,国家需要有忧患意识,自然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也可以看成第二段论述的结果。

之前还有的版本的教材中将①②③④分别独立成段。第一段,先举圣贤在下层经受苦累,后来得到重用的例子论证。第二段,承上论述承担重任的人,都要磨练意志,才能增长才干。第三段,从人才的造就到国家的兴衰,都要处在忧患之中,才能更加振作,反之就会消亡。第四段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已经不仅是单指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了,而是具有了普遍的哲理性。这样划分段落,更强调了每一部分论述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不管怎样划分,我们看到共性的一点:举例—探究深层原因—由特例到普遍现象—由个人到国家—得出结论。从表层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严密的逻辑,一气呵成,这就是浩然之气的具体体现。

二、相同的铺排句式,气势充沛

文章开头第一段就采用了相同的句式:

舜 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都是主语+动词+状语的形式。主语在前,状语后置,主语是古代的贤君、贤臣,状语都是在下层社会的生活,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就必须经过艰苦磨练”的顺序相一致。舜是明君,放在了前面写,后面五个是贤臣。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大臣,胶鬲是周文王的辅臣,管仲是齐桓公时期的国相,孙叔敖是楚庄王的国相,百里奚是秦穆公时期的政治家,按照时间顺序,六个例子铺排在一起。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形成了层层推进的结构、一以贯之的气势。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孟子虽然主张“民贵君轻”,但是儒家思想讲求“礼”,即遵从礼法,有社会秩序和制度,因此先写明君,后写贤臣,也可以看作孟子思想中义与道的体现。

孟子举了六个人的例子,那么为什么不是三个,或者七个呢?这要从古代“六”的寓意说起。六,是一个完全数,就是完整、齐全之意。古人把天地四方称为“六合”;把地球生物的构成元素归结为“六气”。同时也把这种理念融入执政理国中,如西周时代天子及诸侯朝会和相见时手里所拿的玉质信符,统称为“六瑞”。“六”在古代是一个可以无限生成化合、无限延伸之数,所以孟子的六个例子,就代表了所有像这些明君贤臣一样的大人物,都是如此。这样强大的事实,让人不能不信服,无可辩驳。这样六个相同句式的例子,既不单调,又不繁复冗杂,且带给读者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

然而,这还不够,紧接着又是一组相同句式的短句。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劳”“饿”“空乏”“乱”五个字、词都是使动用法,突出了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从“心志”到“筋骨”,又从“体肤”到“其身”,从思想到身体,进而影响到行为,由内而外。前四个分句字数相同,第五个分句字数稍多,相同中又有变化,使得这一组排比在最后一句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接着“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式稍有变化,避免了文章的单调与呆板,并把不同的内容分隔开。这样的句式,不仅节奏感强烈,而且增加了语言的层次性。

孙绍振在评价这几句话时说:“顺着一个观念,一条思路,一连用了七个短句,有严整的排比,有参差的递进,这就构成了一种思绪和语言滔滔不绝的效果,就叫作气势——浩然之气。”

然而,孟子觉得这样的气势还是不够,还要强调下去。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又是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和上一组比,每句字数更少,节奏感更强。先从正面说“人恒过”才能改正,意思是说,有过错才是“苦其心志”的原因,这是第一个层次;想改正过错,才会有内在的“困于心,衡于虑”,才能奋起有作为,这是第二个层次;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的外在表现是“征于色,发于声”,才能被人们所了解,这是第三个层次。而一个人被他人所了解之后才能有文章开头所说的“发”和“举”,这样回应了那些大人物之所以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要有主观的反省。这三个层次既是对上文大人物取得成就原因的阐释,又是任何一个人才形成的必经之路,使得文章就具有了普遍意义。

到此,孟子为我们展现了修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内外兼修。只有经历失败和挫折才能形成坚忍的意志、不屈的生命气势与英雄气概,由此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这又是一组对偶句,相同的句式,“入”“出”两个相反的词语,涵盖了国内国外的所有情况,这是由个人转入国家的论述,从反面强调了对一个国家“死于安乐”的后果。最后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哲理性、规律性的概括。依然是相同的句式,“生”“死”却是相反的内容,形成了对比,内涵丰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这也是孟子作为“浩然之气”中家国情怀、忧患意识的体现。

纵观整篇文章,短短170个字,孟子却使用了多达五组的铺排句式,没有让读者感觉丝毫的单调,反而形成了雄辩的气势,颇具震撼性。

三、关联词语的使用,逻辑关系更清晰

文章开头举例之后,孟子用了用一个“故”字。“故”,所以之意,指出前后的因果关系,前是结果,后是探究原因,从表象到本质,把这些大人物有所作为的原因揭示出来,环环相扣,层层剥离。

当写到人才形成的客观原因时,如何磨练和磨练的作用之间,孟子用了“所以”连接,前面紧张的节奏,在一个“所以”之后,变得舒缓起来。“所以”是“以此”之意,“此”指代的是上面五个分句的内容,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展现出来:通过上面的磨练,才能使人内心震撼,性格坚韧,增长才干。这又是一次理性的上升。

当写到人才形成的客观原因时,孟子又用了一个“然后”,两个“而后”,使每个分句内部形成承接关系,这样句群的结构更加紧凑,衔接更加自然,句子环环相扣,给人一种无法辩驳之感。

文章结尾,“然后”才能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然”,这样之意,是对上文的总结,“然后”相当于“而后”,前面表必然条件,后面表确定结果。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否则必然灭亡,这样增加了结论的可信度,也让上文和结论联系更加紧密。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用严密的逻辑,无可辩驳的气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浩然之气”、以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大丈夫形象,而这种人格与气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猜你喜欢

贤臣磨练气势
用人之道:请君子 治小人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远小人之难
甘棠遗爱
咏鸡
让句子有气势
让句子有气势
漫画
用聪明的方法 得最好的成绩
论“要吃饭,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