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探求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2022-03-01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六中学李春生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六中学 李春生
语文高考改革方案在语文考查实施中已经加大了得分的难度,语文不再是不努力学、只要不出意外都能拿到分数的中位数,而是扩大了语文的区分度,逐步拉开了学生的差距。中考命题一直以高考作为风向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平时的训练和积累。其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考查的重点,它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现实的要求已经迫使语文阅读教学改变“解剖式”阅读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形成“旁征博引、去粗取精”的自我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素质和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但是这个过程是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引导,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课内外阅读,并教会他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果,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具体有效地实施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创设课堂互动感悟,积累学生阅读经验
开展课堂互动感悟,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发现和创建学生的阅读思维流程,由局部感知上升到整体顿悟的系列过程。利用课本上的学习资源和单元实践训练活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只局限在课文,而是让学生接触更多与生活接近的语文材料,且不要一带而过。学生通过在大量的语文课堂学习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关注广阔的生活,在适宜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彰显学生的积极性与活力。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激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学会综合应用。我结合“综合性学习”开展了如下课堂互动感悟活动:
一是创设问题,搭建互动表达的平台。在《羚羊木雕》一课中,“我”把羚羊木雕作为礼物送给了万芳,围绕要回羚羊木雕,全家人展现出的不同的态度深入探讨。针对这个在大量家庭生活中会出现的情节,许多学生有话可说。同学们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即语文,生活中存在很多可书可写的东西,通过灵活组织语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是开展整本书阅读课。提高语文水平离不开大量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教师选取部分必读名著布置给学生,像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名篇、《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为文学欣赏课篇目,拿出相当的课堂时间与学生们共同赏析,使学生收到实实在在的阅读好的影响。要求全部学生务必阅读初中课本规定的文学作品,作为知识积累,增强自身文学素养。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准备这样一节课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如果学生上过这样一节课,可能是他们终生难忘的,而且大大拓展了阅读和思考的范围,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会有极大益处的。
二、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升
质疑、深思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要于无疑处有疑。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不要怕学生的提问浅显、不着重点,要大加鼓励,创设敢于提问的氛围。有时由于讨论原因,课堂教学的节奏会被打乱,但是不要吝惜,解决一个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提高提问质疑精神起到示范效应。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提纲挈领,抓住要点,作为研读文本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学生提出“问题”:同中求异。在讲授《归园田居》一课时,首先播放陶渊明生平的视频,介绍他的生平故事。找学生回忆《桃花源记》的相关内容,又联系了《五柳先生传》的相关内容,补充魏晋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陶渊明的官场生涯经过。向学生提出,陶渊明为什么会有这种出世的理想?
在播放《归园田居》朗读录音后,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读音和停顿,然后让学生自读,边读边构思诗中所勾勒的意境和画面。同学结合诗句内容,描绘出优美的画面:田园茅舍,绿树环绕,炊烟袅袅,狗吠鸡鸣。教师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一种贫困单调的生活状况,怎么让陶渊明如此歌颂并大加赞美呢?同学们根据理解,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人说赞扬陶渊明的所选择的生活道路,认为这是他对黑暗污浊的官场与社会现实的控诉,田园生活即使再贫困,也比现实生活美好。这是陶渊明完全绝望后所选择的一种追随自己性格,坚持高尚纯洁的情趣的人生方式。也有人批评这是陶渊明的软弱和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生活而追求自我安慰。教师对同学们的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不违背道德良知就可以了。
二是教师提出“问题”:异中求同。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结尾哲理性的语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值得深思探讨的。学生对这段话的含义理解不知从何处入手,教师让学生重点理解“路”和“希望”的关系;“鲁迅先生这里所说的路,真正指的是地上的路吗?它实际上比喻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明确路是希望之路,比喻人生之路。接着提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了什么?”学生开展了讨论,最后大家明确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用奋斗来实现通往希望之路。”
教师又提出:走的人多了,道路都被别人走了,那么自己以后怎么走?这和鲁迅先生的话不是前后矛盾吗?同学们面对这个问题一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思考。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们,要注意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学生们虽然很难说到位,但是也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用生活中的一句俗语进行概括:穿新鞋不要走老路。新鞋就是希望,老路就是老思想、老传统,有了希望,就不要被老思想、老传统所束缚。不但升华了主题,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开展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
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应非常重视。一方面它是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课外阅读中的很多作品实际上就是作家生活体验的总结。通过开展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联系自身的经历,进而与作家的作品进行比对,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领悟力与分析能力。
在综合性学习课“生命的意义”中,让学生们自己制作《金色的童年》,利用剪映程序制作成小视频。对于这个课下作业,学生非常有热情,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或视频,排列组合成各种新颖的形式,真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每张照片或视频都附以各具特色的简要介绍。制成后发在班级朋友圈里,反映非常好。尤其是有些学生选择角度的独到,简要介绍的或诙谐或带有浓浓亲情,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这个实践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比完成单纯的书面作业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有着重大的作用。
四、开展个性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阅读能力,离不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我在整体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内涵、技法、艺术境界,引导学生将在课堂学习时积累的阅读方法和思考模式,牵引到课外的阅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上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扩展,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例如在《背影》教学中,学生们都能体会到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的感情,尤其是浓浓的深挚的父爱。这时让同学们思考:当时家庭状况怎样?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再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这时有学生说出:患难见真情!这种细致的情节安排更突出真情的可贵。要告诉学生: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感人至深。这种安排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提升了主题。在教学中,注重把握与学生生活情节相关的内容,加以深化。并多与学生的经历、家庭生活相关联,让学生有可思考的角度,有可联想的内容。通过更多的细节推敲,增强学生的整体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知、深藏的感受表达出来。
五、做好课后分层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每上完一堂课后,都要布置一定量的合理的课后阅读作业,让学生独立自主去完成。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完成课后阅读作业,教师对课后阅读作业就应精心设计、科学设计,既要符合学生学情,又要让学生感兴趣,还要有一定难度,让学生感到有一定压力,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
一是结合学情布置不同难度层次的课后阅读作业。课后阅读作业不可少,但最忌讳教师随手一指,把这篇题都做了吧,所有学生作业一个样,根本不看作业的难度梯度。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有难度弹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要布置有梯度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这种分层次、量力而行的做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之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能够增强自信心,变得喜欢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以多种灵活方式完成。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布置课后阅读作业就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动起来,除了让学生完成练习册或练习题单上的作业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可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比如学习到冰心的散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外找冰心的散文集来阅读;学习《智取生辰纲》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学习冰心《谈生命》后,可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完余光中《乡愁》后,可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比较不同诗歌的构思和所表现的主题有何异同,强化诗歌的欣赏水平。
三是课后阅读作业要让学生更多调动课外网络学习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让学生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单靠课堂的时间和内容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提供网络上与学习有关的资源的网址,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相关资源学习。例如学习课文《一着惊海天》后,可让学生从网络上检索关于航空母舰等我国先进武器装备的相关资料,为他们写写小传。
实践证明,课后阅读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弥补、拓宽、加深等作用。没有一定量的合理的课后阅读作业,学生会因惰性冲淡知识和能力。新课程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师最该做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课前进入课堂,还要让学生从课堂向课后延伸,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动起来。
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过程中,我采用“概括阅读、整体把握、处理疑难、感悟提升”的步骤,同时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也采取各有侧重的指导方法。其基本形式是:
一是概括阅读: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全文阅读,全面理解课文,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录,初步掌握字词、内容、主题思想。圈出在阅读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内容。
二是整体把握: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学生把阅读所得和产生的重点、难点内容向同学们展示,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统一认知,明确文章内容、结构等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解决了自己知识上的问题,又看到了其他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思考新途径。
三是处理疑难:我在总结学生的问题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重难点进行解决,分析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这既指导了阅读技巧,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四是感悟提升:学习课文,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对语言的掌握上。在讲解每篇课文的最后,我都要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词句、细节,进行当堂作文或说话,并用文中的技巧进行扩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是解决阅读教学的一把钥匙。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要充分抓住重难点,在备课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交流过程中,能吸引学生热爱语文,善于观察生活,并且能够学会运用技巧和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文阅读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