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探析*
2022-03-01李艺馨赵新华
□ 李艺馨 赵新华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学习任务,其中包括了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与交流、写作训练等部分,其中的写作训练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
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概况
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形式多样,有论述类写作、实用类写作和文学类写作,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设置论述类写作,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已趋于成熟,此时正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关键时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中就有丰富的论述类写作训练。例如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出有人倾向于纸质阅读,有人喜欢电子阅读,有人认为这两种阅读方式可以相得益彰,让学生由此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写作训练中,有不同观点的存在,学生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究竟更赞同哪一种观点,再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让其更具有说服力,使读者信服。学生只有想得清楚明白,才能写得有理有据。这个过程就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
(二)设置实用类写作,适应现实生活需要
实用性写作是为了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类写作,其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写作目的和鲜明的写作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设有一定的“活动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采用。[1]例如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某一事理,并运用科学知识与去解决,完成一篇说明文。“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知识卡片也为学生提供了说明文中说明事理部分的写作支架。这类写作的设置,将学生的写作视角从书本转向现实生活,学生可以去观察中国古代建筑中对称布局,也可以探寻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拉近写作与生活的距离。
(三)设置文学类写作,表达内心审美体验
文学类写作指的是为了审美、娱乐以及鉴赏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类写作,创作型写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训练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文学类写作。例如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中,指引学生借鉴本单元诗歌的意象、语言等方面,发挥想象,尝试诗歌的创作。学生可以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用诗歌表达内心的审美体验,开发形象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创造性思维,借用创作诗歌,抒发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诗集任务的布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学生也可以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2]更为学生的青春时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二、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与近年高考试题的契合点
笔者对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进行对标,发现在写作字数方面、写作文体方面以及写作话题方面都有契合点。
对写作字数的要求,近年高考作文明确要求“不少于800字”,在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部分写作训练中也有“80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劝学”新说》、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常识中的‘理’”等。这就说明学生在利用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时,可以将其当做考场作文来训练、模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提高写作水平。
近年高考作文试题与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在文体方面有契合之处。如2019年全国Ⅰ卷和2020年全国全国Ⅱ卷都要求写演讲稿,在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学习任务中,就有《我们的使命》演讲稿的写作训练。再如,2020 全国III 卷,要求为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话题围绕“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中也有为友人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等选择的写作训练。2021年北京卷考,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在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引导学生在理解先贤思想的基础之上,立足现实,写一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高考语文作文在润物细无声地融合中实现立德树人。[4]近年高考作文试题与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在写作话题方面有契合点。例如在2019年全国Ⅰ卷,针对当今社会有的人不尊重劳动的社会现象,写一篇倡导热爱劳动的演讲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学习任务中也指出有人不坚守底线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围绕“底线”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如2020年全国I卷和2021年全国新高考II卷都涉及传统文化,一个是“管鲍之交”,一个是用毛笔字“人”展现“道”,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先秦诸子文章,分析其中重要观点,并写出自己的思考。这些作文材料中都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都能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传统文化展开写作。由此可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有许多契合点,使用其中的写作能力训练点可以为高考语文考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使用建议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是教材编者精心编排的,写作形式全面,写作内容丰富,包括读书札记、视频脚本、文学短评、说明文、议论文、演讲稿、书信、散文等。在写作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片段写作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扎实推进每一个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训练好每一个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学生作文打下牢固的根基。
(一)学会知识迁移,积累写作素材
学会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是每一位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高考中,大部分的试题对考生来说都是“新”面貌,但做题中所运用到的答题方法都是平时比较熟悉,甚至是已经训练过的。如何将试题的“新”面貌转变为自己熟悉的“老”面孔,这就需要运用到知识的迁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既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还引导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积累写作素材。一方面,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会生从《劝学》等几篇课文中摘抄名言,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就在无形之中告诉学生:我们所学的课文中也有许多经典内容,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不仅记住了这些句子,谈心得体会的时候又加深了对这些经典语录的理解,在后续写作需要时,就可以从“知识库”“提取”出来。另一方面,也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中积累素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并且还在作文材料中给出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认真擦拭玻璃的保洁阿姨等平凡的劳动者。这样的写作训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在告诉学生,并不是大人物的身上才能闪现出伟大的光芒,身边每一位平凡的人的身上依然有闪光点,依然有可以挖掘的地方。以小见大,从平凡中看见其伟大,才是作文的亮点之处。
写作时所运用到的素材都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一点一滴积累的,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大量的训练与积累,写作时才能做到有话可说。2021年全国甲卷的作文材料中涉及到的《荷花淀》和《红岩》等作品,如果平时学生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探讨”学习任务群中积累了相关素材,考场上就会和作文试题的材料产生更多的“共鸣”之处。利用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学生不仅可以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学会从平时的生活中多角度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需要时就可以发生素材迁移,写出鲜活生动、富有内涵的文章。
(二)养成推敲习惯,训练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高考语文作文也越来越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全国新高考Ⅱ卷的漫画作文,引导考生从书法之道中品味人生之道,并且在题目中给出思维角度,要求考生从整体的角度着手。考生既可创作一篇小说,通过人物故事展现其为人处世之道,体现自己的思考,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通过鲜活的事例,阐述自己关于“不偏不倚”“厚积薄发”等思想的看法。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新时代青年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从漫画的局部到整体,从文化的继承和取舍,这就是推敲的过程,也是考生深入思考的过程。考生在思辨中写作,通过笔尖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体现个人思考,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自我、审视自我。
所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能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一方面,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授一些理论知识,比如他们在政治学科的哲学部分学到的辩证法等,为写作打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理论离不开实践,还需要在实际的写作训练中进行思维的锤炼。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设置多样的写作训练,可以在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论是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习任务中的文学短评,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中,“发仁施政”在今天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还是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都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习惯。例如教师在使用单元学习任务中“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写作训练时,可以贯通古今,[7]先组织一场关于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辩论赛,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查找相关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资料,有理有据地来辅佐自己的观点。对他们来说,辩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对于该问题的认识也在主动查阅资料中不断地完善。这种学习活动的设置不仅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也能引导他们从同伴的发言中找到自己思维的漏洞与不足。相信有了这些学习活动的奠基,学生在动手写作文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利用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培养良好的思辨习惯,可以客观地、辩证地看待问题。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在高中才可以稳扎稳打,深入思考作文题目,打破思维定式,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
(三)树立文体意识,规范写作训练
学生脑海中有了明确的文体意识,才会对自己写作素材的运用、写作内容的选择和写作结构的安排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高考作文要求中,一般有“明确文体”“符合文体特征”的字样,有的考生却直接忽略了这些题目中的要求,写作时随心所欲,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四不像”。2019年全国Ⅰ卷,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都考到了实用类文体——演讲稿,并且在其中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当中,将个人与国家、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关注社会与时代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思考自己处于这样的时代,如何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些内容的展开,都需要有一个基本前提——写作文体为演讲稿。其次考生再根据演讲稿的特征,合理安排这些演讲内容。
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中,就有“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的写作任务。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踏实将每一个写作训练点落实到实处,那么在考场上,学生在面对“演讲稿”这样的写作任务时,脑海中就会有明确的应用文文体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演讲稿的开头、主题与结尾部分,并且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演讲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在作文中展现演讲稿具有鼓动性、整体性等特点。
总之,利用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可以对学生进行文体规范训练,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文体意识,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与规律,写出文体明确、逻辑清晰的文章。高中语文教师要关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努力将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训练点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落到实处,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成绩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