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高效教学的策略

2022-03-01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荆轲高中语文传统

李 强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既带来了生活方式、理念的改变,也对文化信仰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影响和冲击,尤其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快餐式信息传递方式使得高中生乐于从快速的、强烈的、刺激的文字、视频中接受所谓的文化洗礼,而忽视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所以需要高中语文教学将教学重点之一放在如何探索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将其应用和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之中,让学生可以在文字中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成果,借鉴百花齐放的文化与信息实现对自我艺术、生命、道德、价值等的感染与熏陶。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磨练与沉淀,承载了古人智慧与劳动成果的结晶,是需要当代青年进行学习和传承的重要精神成果。而高中语文教学中又包含了如古代散文、诗歌等大量教学题材,其引入的目的并非让学生单纯的认知古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而是要通过对此种区别的正确解读了解历史,了解故事,了解古人的家国情怀和美好品德。所以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实现学生道德、政治、经济、礼仪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对隐藏文化的认知。

(二)发扬文化的必要性

经济高速发展、国力强盛带来的是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也必然会与多个国家进行包含文化在内的交流和沟通,而这种沟通是双向的,也包含着外国文化信息的大量涌入,对高中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冲击,需要高中语文教学秉持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认知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透过文章了解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文化观,实现对民族精神的确切了解,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既对抗不良信息的干扰,又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1]。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在课文教学中不断融入传统文化

课文教学或课文解析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最高效的一种形式之一,学生以课文解读为基础,以句式、段落、文章为整体解析思路,在教师的带领下多角度研究文章中所包含的精华和文化,实现对渗透式文化的有效学习,带动自身的情感体验[2]。

在人教版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散文,如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人物传记《苏武传》《张衡传》;抒情散文《滕王阁序》《逍遥游》等。其中既包含了如传统知识文化、技能文化的科学文化,又包含了人与自然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己相处的品德文化,同时有事关审美观念、审美鉴赏的审美文化。教师在和学生进行该类文章的解析中,既要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和认知古代汉字、书面表达的形式,又要能灵活的应用其中的文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农业、医疗故事和古人的思维模式。

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要注重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整个故事的发展节奏,故事的高潮点以及故事结尾留给人的无限思考。先从解释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入手,对于后面讲解的郑伯无人可用一事进行点睛,也可为后续郑伯说服烛之武去游说秦晋撤军、解除国中危机埋下伏笔。通过叙事结构的解析,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知到古文言文的写作结构,不自觉的走入到故事现场之中,既感受到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又可以看到烛之武无畏强国、保持使节气度、有理有据的智慧与风范。既彰显了品德文化,又学习了个人价值。

教师也可从行文结构或文章类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古文中所渗透到的技能文化,如《过秦论》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其论点是“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此论点位于全篇的结尾。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维特点、在阅读该篇文章时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由易到难实现基于论据的分析、整理,到后期论点的升华和点睛。从整文结构来看,前后呼应,紧扣主题,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表明了古人在处理文章、表达个人理念时有非常清晰的思维结构,也有非常强大的文字智慧。

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引用的课本题材也包含了大量有关于传统品德文化的内容,如《兰亭集序》中所表明的生命短暂,需要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过秦论》中所点出的需要仁爱、爱民的政治观点。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现代的社会价值观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古人的一些观点理念是否具有时代进步性,而达到对于文章的深度解析和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逍遥游》主要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一方面让你知道个体与外界、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但也认为人不能完全依靠外界事物,应当脱离外界的干扰追求精神境界上的自由。这与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世界观有哪些关系?让学生提炼出其中的关键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逍遥游》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过于强调人和自然应当分开,是一种绝对的认知观念,具有时代局限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中要做到取其精华,认知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必要意义,与现代社会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相一致;但也要去其糟粕,要客观的能动的改造世界,为自己所用。

(二)在写作训练中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

写作训练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实现借由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的一种方法。在实际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将有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引入其中,既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又可以带动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如讲解诗词中重点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总结出该作者的诗词特点,并综合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既可以实现对特定事物描写之下的深度解析,又可以达成自己与文化的情感联动。

文言文中有许多需要重点解析的字词,其或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意义出入,或可以用单一字表现多重含义,教师可以请学生以《荆轲刺秦王》一文为例,提炼出其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再运用到情景描述或创作中,尝试融入现代语言,看会达到怎样的效果,从对比分析和区别中找到进一步认知传统文化的关键点。如其中的穷困、偏袒、郎中、提都有怎样的含义?学生可以任意组合2-3个完成短语、短句的写作训练,认知到古人语言的精炼简洁,也在不同的场景中深度理解某一词的含义[3]。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青年人的追捧,重点表现为借用一些文言文中的虚拟词来进行创作,表明一种风雅潇洒的个人特质,教师就可以请学生将《逍遥游》中的若、斯、是、之、特、修等提炼出来,自己写一篇风雅的文章,看可否达到同样的境界,差距在哪里,是否仅在于熟练应用,是否也有关于自己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感悟不同。让学生可以回到创作的情景之中望苍天问大地,在恢宏的宇宙中既感受人类的渺小,又可以感受古人对于未知苍穹和事物的向往。

文言文中还包含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就表明了想将宝玉给秦国,又怕秦国的城池拿不到,自己白白受到欺骗的担忧心理,教师可以请学生将该句式的结构提炼出来,用于描述具体的场景如矛盾心理和事件的反复过程。学生在具体应用时既可以感受到古人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又可以深入当时的故事情境中去感受内外交困的难处,进一步对于廉颇、蔺相如的家国情怀和风骨有确切的了解,带动自我情感的生成。

(三)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高中教材中所选定的大部分古文都篇幅较长,与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基础、语言习惯存在较大差距,又由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较重、思想包袱大,对于该类看似晦涩难懂的文章学习起来既无兴趣又无主动性。所以教师为了能更好的帮学生开发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要做到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教学需求和目的,从调动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去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融入一些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更为诙谐生动的描述性语言去还原故事。

如“荆轲刺秦王”是许多电影、电视剧非常热衷进行创编的历史故事,电影中所描绘的荆轲是充满侠义精神,为国为民的大者,教师可以将具有典型性的电影片段筛选出来集中播放,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认知,并抛出这样的问题:历史上的荆轲是否真的如电影中表述的一样?荆轲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引入文章学习,既让学生认知了解不一样的荆轲,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客观认知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教师还可以从高中生已经具有了表达自我观点、意愿,参与社会讨论的意识这一情感需求入手,提前设置讨论问题。热播电视剧《功勋》的主题人物之一是我国的核潜艇研究专家黄旭华,在他一生为国奋斗的故事中始终体现了这一矛盾的观点,即忠孝是否可以两全,请学生思考忠孝是否真的难以两全,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自己又当如何选择,引出《陈情表》的故事,让学生看一看,在中国古代极重伦理观念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古人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并对李密的选择进行评判;进而引发出有关于国家公义、社会角色、个人利益之间的思考。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认知或结合如烛之武、蔺相如、苏武等人物的生平,谈一下社会理想、国家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

(四)设计多样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活动

由于文言文学习本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所以教师要能为学生设计有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多样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又能够实现对其学习主动性的开发与调动[4]。

组织开展“我心中最美的汉字”教学活动,让学生选择某一段文言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汉字,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自己进行含义的理解、造字过程的认知,并选择包含该汉字的名家字帖讲解该汉字的历史起源、形体演变规律、构成方法、与该汉字有关的谜语典故、名人轶事等等。既实现了对于文章基础构成部分的深度认知,又达成了基于认知之上的文化自我学习。

春联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种节日装饰品,也是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可以从欣赏春联或对句子这一形式出发,组织学习活动。学生要为《孔雀东南飞》配对,在此过程中通过自己进一步了解《孔雀东南飞》的历史典故,想象其描绘的情境,深入学习对联的对仗格式、发展历史,学习名作,做到用最合适的句式结构表达最丰富的信息。既实现了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又可以在多样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如节日、礼仪等相关的传统文化。

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祭祖活动每年都在举行,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其本质是反映了中华儿女对于祖先的追寻。将这一份思乡念祖的情怀融入到姓氏追根溯源的活动之中,请学生以自己的姓氏或文章主人公姓氏为研究对象,通过确定研究主题、整理相关内容介绍有关于姓氏的文化,再引申出“龙的传人”中“龙”这一中华民族典型精神象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三、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块之中,既是对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要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需要语文教师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基础、兴趣等角度出发,做到渗透融入相结合,锻炼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传统文化的本质,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

猜你喜欢

荆轲高中语文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文言实词小课堂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荆轲刺秦王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