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崎病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临床细节

2022-03-01张维华沈捷张亚乐焦富勇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卡介苗脱皮皮疹

张维华 沈捷 张亚乐 焦富勇

(1.陕西省咸阳市儿童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2.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 200120;3.陕西省川崎病诊疗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陕西 西安 71006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自1961年发现以来,经过60余年的研究,各国相关专家对KD的诊治制定了一些共识及指南,但KD的诊治仍然具有挑战性[1]。典型的KD可及时明确诊断,但是不典型KD的诊断比较棘手,可能会造成漏诊、误诊或过度诊断,导致患儿临床症状得不到缓解,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或医疗纠纷,尤其是重症KD,如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KD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冠脉栓塞引起的严重后遗症。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日本循环学会/日本心脏外科学会(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Japanes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Surgery,JCS/JSCS)、日本儿科学会、意大利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学组等对KD的诊治提出了详细的建议[2-7],但是临床工作中,需要对患儿进行科学、合理、个体化的诊治,儿科医生在KD诊断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些临床细节。

1 发热

发热是诊断KD的必备条件,几乎100%的KD患儿有发热。最初的诊断标准规定发热必须持续5 d以上,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KD患儿热程及热型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持续、间断、一过性发热,亦可以表现为低热、中度发热或高热,所以对于KD的诊治,发热可以是3 d或4 d,不再局限于5 d以上[8];刻意要求发热5 d以上会延误治疗。其中的原因可能是:(1)患儿发病后家长积极对症处理,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干扰了热程;(2)监护人的认知水平及细心程度较低,没有如实地发现或记录患儿的发热症状;(3)首诊医生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果初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掩盖发热症状;(4)初次发病对症处理后患儿症状缓解,2~3周后再次发热就诊时发现冠状动脉损害而确诊;(5)部分KD患儿由感染诱发发病,在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后患儿体温会出现短暂性降低或恢复正常。既往研究报道了数例无发热的儿童KD患者,其中女孩3月龄2例,3.5月龄1例,7月龄1例,9月龄1例;男孩3月龄1例,7月龄1例,13月龄1例,17月龄1例[9-10]。因此,对于小年龄婴幼儿,要注意无热KD的可能。

2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发生率为40%~70%,但是部分患儿可表现为双侧,至少有1个淋巴结直径>1.5 cm[11]。按照传统观点KD的淋巴结肿大应该是无痛、无充血、皮温正常,红、肿、热、痛是典型感染的表现,但是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KD患儿的淋巴结表现为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甚至颈部活动受限、肿胀的淋巴结压迫气道,伴随血常规、C-反应性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感染指标的升高造成鉴别诊断困难。因此,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颈部淋巴结炎、颈部蜂窝织炎,需考虑KD的可能[2]。同时注意与猫抓病、菊池病、淋巴瘤、坏死性淋巴结炎等鉴别。有学者将主要表现只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两项的KD定义为仅有淋巴结肿大的KD[12]。

3 结膜充血

结膜充血是KD相对特异的症状,90%的患儿表现为眼结膜充血,通常为双侧,无痛性的非化脓性结膜炎,睑结膜较少受累。也可观察到前葡萄膜炎(发热第1周)、结膜下出血、点状角膜炎[13-14]。多数患儿没有分泌物,但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KD和腺病毒感染诱发的KD可有分泌物[15]。如果患儿出现局部眼部症状,如畏光、流泪,疼痛不剧烈,局部眼科处理无效,且持续1~2 d,需要详细询问患儿病史,评估患儿整个病程中的所有临床表现,而非仅根据自己所见的患儿就诊时的临床表现作出诊断[16]。

4 皮疹

KD的皮疹表现为多形性,单纯从形态、分布、持续时间很难鉴别。小婴儿可表现为会阴部皮疹及肛周潮红、脱皮。皮疹为多形性斑丘疹(最常见)、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或多形红斑(常见),常在5 d内出现,无遗留色素沉着,也可表现为荨麻疹/脓疱疹(不常见)。KD与大疱性、水疱性和点状皮疹无关[12,16-17]。部分病例可被误诊为药物疹、斯-琼综合征、手足口病、咽结合膜热等[18],因此可能会造成医疗隐患或纠纷。KD患儿的皮疹按照KD规范治疗后可很快消退。

5 指(趾)端脱皮

约93%的KD患儿指(趾)端充血和硬肿,有时伴有疼痛,往往持续1~3 d,热退后1~3周(恢复期)指(趾)端常有膜状脱皮,发热后1~2个月指(趾)甲可以见到小的横槽(Beau's线)[19]。部分患儿可在1周内出现脱皮,且脱皮的症状差异很大[20-22]。

6 卡瘢充血

在AHA的科学声明中,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红色(卡瘢充血)被描述为一种KD诊断的阳性体征[2]。Uehara等[23]在日本的一项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报道,49.9%的KD和卡介苗接种史患者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红肿。3~20月龄患儿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的比例超过70%。此外,在<1岁的KD患儿中,卡介苗接种部位发红比颈部淋巴结病变和四肢病变更为普遍。卡瘢充血亦是KD相对特异的体征之一,尤其对1岁内患儿的诊治意义更明显,JCS/JSCS已将卡瘢充血纳入KD的诊断标准[3,24]。对于反复发热的患儿,需养成常规查看卡瘢的习惯,要注意动态查看,也要教会患儿住院期间的陪护人员观察卡瘢,以免由于卡瘢充血持续时间不等而漏掉这个体征[25]。

7 口唇、口腔及舌体的变化

口唇、口腔及舌体的变化包括:口唇红、干燥、皲裂、脱皮和出血;草莓舌;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其发生率为77%~90%,可伴发口腔溃疡和咽部渗出,但不是KD特征性表现。舌头上的红斑和突出的真菌状乳头,通常被称为“草莓舌”。尤其是高热时间长的患儿易出现口唇干燥、草莓舌,注意和腺病毒、EB病毒、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4S综合征)、猩红热等鉴别[2,6]。

8 抗感染治疗无效

KD相关性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理聚集性。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已被描述与KD相关[26]。且感染指标WBC、CRP、PCT、SAA、CD64、IL-6等可以明显增高,病原学检查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EB病毒等感染或混合感染,但是特异的抗感染治疗无效[27]。许多KD诊治指南及共识明确提到“抗生素治疗无效”,考虑到KD可能感染的多样性,建议使用“抗感染治疗无效”[2-3,5-6]。

9 结语

KD的主要临床特征很少在单一时间点全部呈现,而有些临床特征也会在数天内消退,因此需仔细询问和检查。同时,KD为全身性血管炎,存在多系统损伤,可以某些特定脏器损伤为首发症状,有时会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故诊断KD时应加以鉴别[6,15]。虽然无论是完全性KD,还是不完全性KD,诊断标准都是明确的,但每个患儿出现相应症状的时间不尽相同,且由于家庭条件、医疗技术、监护人的配合度、接诊医生对于KD的认识及医患沟通技巧存在差异,还是可造成部分KD患儿漏诊和误诊。所以建议临床医生一定要牢记KD于心,在接诊过程中动态观察相应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尤其是以其他系统症状,如消化道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发病的患儿。另外,对于感染指标升高,但没有找到明确的感染部位或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儿,更应考虑KD的可能[28]。KDSS患儿更易合并多系统损害,不同程度地累及肺部、胃肠道、肝脏、肾脏等,且以消化道症状更突出,多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胆囊积液等。由于毛细血管渗漏,可出现除手足硬性水肿外的全身水肿,水肿多为非指凹性并伴随浆膜腔积液[29-31]。同时要注意对部分危重症倾向的KD患儿检查血小板、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铁蛋白、血脂、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CD25、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及时识别MAS[32],并行心脏及冠状动脉动态超声检查评估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KD病例,诊治过程中要时刻警惕KDSS、KD继发MAS的发生,熟练掌握典型及不典型KD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个体化、科学及动态地评估病情变化,才能在KD的诊断中避免漏诊和误诊。

猜你喜欢

卡介苗脱皮皮疹
卡介苗接种后发生感染的可能原因研究现况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JX-BPJ新型青核桃脱皮清洗机
为何要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膀胱灌注卡介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手脚脱皮小偏方
卡介苗感染人B细胞诱导细胞凋亡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孩子手脱皮别急着补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