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2022-03-01李庚伦
李庚伦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党的最高决策文件的形式,总结了党的百年成就与历史经验,并正式提出“两个确立”。当下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深刻理解“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与此同时,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恰逢其时,而习近平总书记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就是其中亟待系统思考的重要学术领域。我国历史上素来有研究边疆的传统,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边疆动乱的历史背景下掀起过边疆研究高潮,近年来更是迎来边疆治理研究的黄金时代。但是,专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论文并不多见,这显然和当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片大好的形势不相符。
截至2022年6月,在中国知网上以“边疆治理”为篇名的论文共计889篇,但专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论文仅有13篇。同时,作者群体多集中在边疆地区,多数只发表1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论述方面的论文,并且未将选题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高度进行深入、系统而细致的研究。吕朝辉较早关注该选题,并分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治边方略、边疆发展、边疆生态等重大议题[1];丁忠毅的研究较为全面且细致,从政治学的视角对习近平边疆治理的边疆观、治边举措、治边思维等进行系统研究[2];李庚伦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内涵界定[3]、治理体系[4]、逻辑体系[5]、本质特性[6]等问题。张明波的研究成果是当下学界可查的最新成果,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治国必治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治藏方略等方面[7]。当下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解释为什么要推进边疆治理,并未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层面进行阐释,更没有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政治高度。
经过新中国70多年坚持不懈的艰辛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如既往的执着坚持,我国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实力、民族凝聚意识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快速提升,国家实力和社会变革的程度超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边疆区域的发展和治理在这一时期完全融入整个国家的战略规划,实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治理和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以党最高决策文件的形式,强调要“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8]。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9],这无疑肯定了边疆治理的地位,并迫切要求加大边疆开发。基于当下国家战略和时代背景的要求,有必要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高度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深度,深入理解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价值、目标建构价值、实践导向价值、话语引领价值。
一、习近平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价值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支持下,边疆区域迎来前所未有、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边疆区域一改国家疆域末端的劣势,转身变成连接国内国际、发展对外经济、开展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甚至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战场。伴随着边疆区域在国家整体治理中重要性的提升和凸显,当下的中国边疆研究已成为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争相研究的显学。然而,回顾新中国70多年来的边疆研究,呈现厚古薄今、推陈出新、风生水起的学理特点和发展趋势,但总体来看更多注重对王朝国家时期经营边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这样的研究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下的边疆研究必须结合中国边疆治理的实践,积极吸收各高校、机构、学科、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实现边疆理论的创新和边疆学科的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必须“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10]。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治理的新观点、新要求和新论断,不仅是当代引领中国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且成为指引边疆理论构建、边疆学科发展的力量。
(一)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全面发展、民族复兴和边疆治理的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当下的国家状态、治理实践、边疆特征相结合,才能应对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和边疆发展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治理的新观点、新要求和新论断,一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下中国国家状态的结合。在规划国家战略和边疆治理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精华和全国各区域一盘棋的整体治理思维,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祥和、生态治理等领域全面布局。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治边思想和边疆治理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续中国共产党治边思想的基础上,以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始终关心西部边疆的发展、东北边疆的振兴、陆地边境的安宁,把边疆的局部治理和国家的整体治理有机结合。陈先达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群众,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改革、治理和发展的实践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群众具有的理论品质和创新精神[11]。这种理论品质和创新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尤其明显并富于光彩。何祖坤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走访调研过程中发表的关于边疆治理的若干指示,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科学的理论体系[12]。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治理的新观点、新要求和新论断,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当代中国的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理论贡献,开拓了21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新层次和新境界,为我国实现整体治理与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指导思想和战略蓝图。
(二)学术价值:促使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的完善
中国自秦以来就开始大规模经营边疆,但对边疆研究的高潮始于近代的边疆危机。当下中国的若干国家战略和长远目标都涉及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而现实中的边疆治理研究相比国家的需求和期望显得相对滞后,仍然没有完整的边疆治理理论体系。周平认为,把边疆及边疆治理置于国家视角下研究,促使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的完善,是适应新时代边疆治理实际的迫切需要[13]。王浦劬认为,边疆治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风险和威胁,构建原创性边疆治理理论的学术使命显得空前重要[14]。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边疆省区甚至边陲小镇调研,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等多次专题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针对边疆治理的做法,进一步激发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边疆治理的激情与动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注重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吸收国外学术观点、挖掘历史经验素材,着力构建具有中国自身特色、本土风格和固有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哲学社会工作者的这些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各高校、机构、学者对当下中国共产党推动边疆治理实践的研究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治理实践和理论创新工作的重视,有利于推动学界对边疆治理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不仅满足边疆治理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规划,而且有助于构建和完善一个丰富的边疆治理理论体系。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将为推动边疆治理实践及其现代化的过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并为当前边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做出强有力的理论解释与前景预测。
(三)学科发展:推动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建设
中国边疆学是一门专门探索边疆疆域的发展演变以及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并集中研究力量对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治理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我国哲学社会工作者抱着对国家的爱国情和学术的敬畏心,以跨区域、跨高校、跨学科的形式对边疆进行长达多年的研究,并积极推动中国边疆学的理论积淀和学科构建。但是,边疆研究涉及面太广,个别学者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形式难以攻克边疆研究的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马大正认为,通过加强边疆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将有益于边疆研究水平的提升、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研究机构的建设[1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关心边疆的发展和巩固,而且特别重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以及国际话语权的理论构建和地位提升。在这样的大氛围下,中国边疆学的学科意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在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获得加强和完善。在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设时,难免要引进西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中国的制度特色和理论自信,因为中国制度的优势和边疆区域的特质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相信随着中国边疆学的不断发展,边疆治理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将不断完善,也将为国家实现整体治理以及边疆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二、习近平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目标建构价值
长久以来,中原王朝经营边疆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国家核心区域的繁荣,边疆区域仅仅是国家疆域的拱卫屏障和边缘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边疆治理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调整,但维护边疆区域的稳定仍然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国家能否实现崛起的关键时期,而边疆区域成为实现国家整体治理、民族复兴和全面发展的主要战场。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将在这个新时代发生质的改变。边疆区域的发展和繁荣、边疆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以及边疆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都将成为这个时代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国家崛起的背景,赋予边疆省区以新的功能定位和战略地位。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规划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绘就国家崛起的伟大蓝图,并把边疆区域、沿海区域和核心区域都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战略规划和政策调整,建构了边疆治理的战略目标,绘就了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的伟大蓝图,丰富了边疆治理的目标体系,并且实现了边疆治理的理念升华。
(一)思想指引:绘就国家崛起的伟大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且还强调要“加快边疆发展”[8],开启国家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实现边疆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有机结合。当下中国的边疆区域不再仅仅是国家疆域的拱卫屏障,还承担着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边疆区域发展经济的动力、潜力和能力都将大大提升中国经济。边疆区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则是国家各区域、省区和民族得以维持稳定繁荣的前提条件。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强化边疆治理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提出要“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16],推进国家整体治理和局部治理的有机结合。国家某一个局部区域治理的好坏在短期内可以提升整个国家的治理进程,但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局部治理和整体治理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沿海区域和核心区域治理优势的带动下,国家整体治理效能大幅度提升,而边疆区域成为影响国家整体治理效能提高的重要一环。在推进国家整体治理的新时代,边疆区域和核心区域及沿海区域将形成统筹兼顾、彼此影响、相互提升的政治格局。
(二)目标取向:丰富边疆治理的目标体系
十九大绘就整个国家实现崛起和边疆加快发展的伟大蓝图,同时肯定中华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和急切向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我国物质经济层面取得举世瞩目、名震中外的成就。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对物质经济单一需求,向多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美好生活的转变。边疆各族群众期盼一个繁荣稳定的富裕边疆、守望相助的善治边疆、安若泰山的平安边疆、百花齐放的文明边疆、秩序井然的和谐边疆、风光旖旎的美丽边疆。因此,要提升边疆治理效能,必须结合边疆各族群众的需求,明确边疆治理的目标体系[17]。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期盼,一方面提出要把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视为我们奋斗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边疆治理的目标体系,要求边疆各省区要同全国各区域一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求边疆城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建成祖国的金山银山,让边疆各族群众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存在感和幸福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针对边疆各省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提出具体的边疆治理目标,如在物质层面要求云南和广西结合国家战略加快发展,政治层面强调边疆各省区的地缘政治功能,安全层面特别要求新疆建设兵团发挥好安边固疆的作用,精神层面尤其重视中华各民族打造共有的精神家园,社会层面要求云南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层面则提出建设美丽西藏和亮丽内蒙古的要求。
(三)理念转变:实现边疆治理的理念升华
王朝国家经营边疆区域多是为了维持核心区域的繁荣和稳定,边疆区域千百年来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整个国家的拱卫区而存在。王朝国家以中央王朝甚至是君王个人的利益为中心,推行“守中治边”“用夏变夷”“多事四夷”等治边理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提升边疆治理理念,实现边疆治理理念的理论升华和人文关怀。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最高决策文件的形式强调边疆发展和稳定的逻辑关系,二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偏废。边疆发展是解决边疆各种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而边疆稳定则是边疆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党对边疆治理各项工作的领导,而边疆治理过程中要始终以国家利益至上,并且要在边疆治理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党的领导是我国推进边疆治理的政治保障和坚强后盾。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边疆治理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边疆治理的制度体系早已形成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个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边疆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繁荣已然是利益共同体,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国家意志的表达成为推进国家整体治理的最高原则。以边疆各族人民为中心则是新时代推进边疆治理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三、习近平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实践导向价值
伟大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提供长远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若干重要论述就是这样伟大的理论,来源于边疆治理的实际需要,又为边疆治理提供长远的思想指导。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在十八大后多次涉足边疆省区、长期思考国家崛起和边疆治理的各项工作,以及积极应对国内外各方势力的威胁与挑战中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在这个时代实现国家整体治理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引,是对新时代推进边疆治理和边疆发展的战略思考,为新时代的边疆治理指明正确的方向,解答了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转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具有目标导向价值,为新时代边疆治理过程丰富了主要内容和具体任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还具有战略导向价值,指引着边疆区域融入国家整体治理中,加速了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进程。
(一)思想导向:为边疆治理指明正确的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规划,并且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和深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涉及沿海区域、东北边疆、核心区域、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等多个区域的现代化。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并且在本质上属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范畴。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成为边疆治理发展的正确方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推进国家治理和边疆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尤其要求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制度优势和提升治理效能,以及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以及边疆治理的现代化,必须认真研究“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18]这个重大学术选题和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为边疆治理现代化指明正确方向,具有伟大的思想导向价值和理论指引作用。在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时刻坚持党在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过程中的全面领导和绝对权威,坚持顶层设计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制度体系和发展边疆治理的能力层次。
(二)目标导向:完善边疆治理的内容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期盼,提出要把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视为我们奋斗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在不断丰富我国边疆治理目标体系的同时,也逐渐完善边疆治理的具体内容和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以整体性视域和全局性视野规划国家的发展战略,形成“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这恰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主要任务。高永久认为,边疆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对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同样具有目标指引意义和实践导向价值[1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边疆治理明确了主要任务,以富裕边疆、善治边疆、平安边疆、美丽边疆、和谐边疆、文明边疆为行动目标和实践导向,在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开展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安全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这一重要论述还为边疆治理现代化明确战略支撑和政策支持,确保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提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
(三)战略导向:将边疆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中
王朝国家对于边疆区域并未实行有效而持续的开发,致使目前边疆区域和核心区域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与文化差异。边疆各族群众渴望在这个国家崛起的时代能过上美好生活,希望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收获更多的安全感、存在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极其重视边疆区域的发展和各族群众的生活,以战略规划推动边疆区域和核心区域的一体化,并提出大量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力图把边疆区域的发展融入整个国家的发展中。“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实现治国和治边有机结合的时代战略,力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完善和提升我国各领域、区域、省市的开发力度,完善国家地理空间的开发规划和整合程度。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还把国家的核心区域、沿海区域、西部边疆有机联系在一起,确保国家全面发展和边疆发展稳定的一体化,而且重塑了边疆区域在相邻国内外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和地缘价值。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内而言,整合了边疆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异质性,解决了国家整体治理的区域难题;对外而言,则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崛起。正如吕朝辉所指,“一带一路”倡议为边疆治理融入国家治理搭建了政治互信、经济互融、社会互助、文化互鉴的桥梁[20]。
四、习近平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话语引领价值
伴随着国家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治理制度优势的彰显,西方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越发希望中国在世界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此相反,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引领能力和自身国力不成正比,提升和强化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和软实力,成为我国当下亟须提升的主要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打造中西方各国都能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外宣传好中国的理念、道路和制度。在国内推进整体治理和对外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边疆区域作为连接国内外区域的重要一端,在对外宣传和话语引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边疆治理”概念的提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边疆治理的理论构架和践行成果,以及边疆治理甚至全球治理的理论自信和前景规划。同时,“边疆治理”概念的提出还开创了新的概念、范畴和表述,引领和主导世界的话语体系创新,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理论选择、道路选择和制度选择。
(一)时代之问:解答边疆治理前景问题
世界各国之间有一定文化差异、经济纠纷,甚至是政治摩擦和军事对抗,但不可否认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政治合作等和谐美好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应对和处理来自疾病疫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我国边疆区域与14个国家性质、国家能力和国家意志完全不同的国家相邻,显而易见,我国是世界上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因此,我国边疆区域不仅是全面对外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也面对着国家核心区域难以想象的安全威胁、经济困境和政治风险。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天山南北、东北边疆和西南边陲时多次强调,边疆区域要抓住国内改革和国际交流的机会发展经济,并在2020年春节前夕到访云南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民心相通”[21]。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中国边疆区域和周边相邻国家之间构建经济往来的利益共同体、安定团结的安全共同体、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站在边疆区域和周边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成果共享的角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边疆治理理论构架和践行成果,以及边疆治理甚至全球治理的理论自信和前景规划。
(二)多元图景:提升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
一个国家要真正崛起并走向世界,除了需要经济实力、政治权力和军事能力以外,还需要有能引领世界各区域、各国家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血肉中蕴含着务实去华、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固有价值观念和文化基因,因而中华各民族才能共同开创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璀璨夺目的文化和开拓幅员辽阔的疆域。新中国成立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把传统文化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边疆治理”则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群众发展边疆经济、巩固边疆疆域、维护边境安全的话语体系和政策工具,是政党、政府、社会之间积极互动的产物。相比“民主”概念,“治理”概念不仅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政治生活、生态环保和安全维护等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且是中国边疆区域良好政治实践和社会互动最直接的体现,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和未来期望。因此,治理概念,特别是中国边疆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成效,更能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和接受一个真实的中国,从而提升中国在世界中的话语权和软实力。
(三)世界意蕴: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现代化最早是指人类由农耕时代过渡到更为先进的工业时代,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和新形态。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具有示范效应和话语优势。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有其自身成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权力中枢,不仅有效地起到巩固边疆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而且集全国的人力、智力、财力和物力对边疆进行开发。同时,边疆治理体系是制度体系汇总而成的整体,而治理能力则是制度执行力,边疆治理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确保边疆治理效能的实现和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各族人民推进现代化道路,充分证明现代化道路不只有西方的模式,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和垄断地位。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模式还为那些想走上现代化道路并想保持政治独立和传统文化的国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结合世界现代化的趋势和自身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在国家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凸显了理论创新价值、目标建构价值、实践导向价值和话语引领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时代边疆治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目标建构和治理实践,以及我国在世界上话语权和软实力的提升,都有着伟大的引领价值和指导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边疆区域不仅对内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实力提升,内固边疆和边民认同,其治理成效和治理现代化的经验,还将为世界各国有效治理边疆提供不可多得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