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向FDI协调发展与中国工业创新绩效
——基于工业集聚和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

2022-03-01韩小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外商门槛

韩小红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2.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工业产业面临新时期“先发国家高技术领域封锁和后进国家利用劳动力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挤压”的困境,在国际环境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工业增速放缓,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1]随着我国适当降低工业产业比重和工业内部转型升级,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工业产业自主创新为突破点,是目前应对“高技术领域封锁,劳动密集型产业挤压”困境的重要战略,我国工业行业自主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自主创新绩效。[2]同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提出统筹两种创新,内源式创新为主体,同时继续向世界学习,推进国际创新合作。全会公报指明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实体经济如何实现科技创新的迫切需协求,以工业为抓手,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现阶段重要创新战略。“整合创新”和“以引进、消化和吸收为基础的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两种形式,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构成部分。Gassmann曾指出,提升开放创新绩效的因素在当今的中国同样重要,中国已经处在开放创新的“繁荣时代”。[3]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防止关键领域高端技术被掌握,纷纷通过收紧投资、设置外商直接投资障碍等手段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查力度,同时,受国内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影响,对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的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却持开放态度。[4]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技术被视为知识,而国际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人才流动以及信息交流等渠道溢出,而众多渠道中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溢出较常见[5],其中国际直接投资又可以通过集群、竞争、资源共享、技术双向交流等实现逆向技术溢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同时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旦中国经济顺畅运转起来,它就会带动世界经济,促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要在更高水平上统筹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于外资的流入,东道国实际是为获得知识而学习的过程,当我们因“知识转移”过渡到“知识创造转移”时,会吸引更多外资流入,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即“知识转移”-“知识创造转移”-“知识再转移”-“知识再创造转移”……这就是学习-联系循环的因果关系,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出去”也是这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指出“三个不会变”,利用外资是我国长期方针,同时也希望外国市场的大门对中国投资者敞开,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6]刘鹤副总理也指出,要把参与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和引进发达经济体高技术高质量的直接投资,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方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7]因此,从国际投资技术溢出角度,必须以工业为抓手,探索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如何利用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提升工业创新绩效,进而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新兴经济体工业创新突破新困境,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就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IFDI和OFDI之间的互动效应会显著增强。具体而言,IFDI 是 OFDI 的基础,OFDI是IFDI的有力支持,对外直接投资会对母国产生双重效应[8],产业资本跨国流出推动母国要素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会造成国内投资不足,尤其是一般制造业国内投资萎缩,引致产业空心化。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同时会受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影响,且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更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而西部地区却因FDI集聚竞争加剧对本土企业形成“挤出”。[9]在工业经济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关系存在不同,存在挤入或挤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我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引进外资与地区对外投资短期内FDI对区域OFDI有正向促进作用,长期呈现“倒U型”。[10]

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的严重失衡,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协调好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的均衡发展,是解决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双重效应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防范产业空心化的重要路径。[11]同时我国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渠道均能获得正的技术外溢效应[12],因此协调好双向直接投资发展关系极具研究价值。

国内围绕双向直接投资的研究集中于2014到2020年间,主要围绕双向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13]、国内技术进步[14]、经济增长效应[15]、环境效应分析[16]、经济高质量发展[17]、中等收入陷阱[18]、企业创新[19-20]、要素价格扭曲[21]、碳排放[22]及全要素减排效应[23]、区域创新能力[24-25]、区域创新效率[26]。双向直接投资文献梳理如下:贾妮莎等[27]研究双向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提出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更为突出,而长期来看,中国双向直接投资均有促进作用。冷艳丽、杜思正[28]提出双向直接投资均显著地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且存在区域差异。龚梦琪、刘海云[29]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会增加污染排放,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抑制污染排放。田素华等[30]认为双向直接投资均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均 GDP 提高,双向直接投资并重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途径。刘海云、龚梦琪等[31]实证分析得出大力发展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进而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李沁筑[32]计算各省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耦合协调度,发现耦合度呈现时序变化趋势且呈现地区差异。李宏兵等[33]发现制造业双向投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产出。赵富森、何强[34]发现双向直接投资改善了要素价格扭曲,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尹庆民、樊梦易[35]认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碳减排效果,而对外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呈“倒U型”。龚梦琪等[36]提出双向直接投资均会显著抑制工业行业的全要素减排效率。代丽华、林发勤[37]实证分析了双向 FDI 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发现双向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同样张涵、李晓澜[38]以 R&D人员投入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双向直接投资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呈现非线性关系。周平录等[39]认为双向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有正向促进关系,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加深,正向促进会逐渐减弱。

而2014年以来研究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文献才有所进展,主要是围绕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关系的[40-41],2020年进一步研究双向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才零星出现,主要围绕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环境污染[42]。接下来梳理一下2014年以来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马相东、王跃升[43]认为双向投资均衡发展是中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防范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思路。黄凌云等[44]发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间存在互动效应事实,并发现技术进步路径影响双向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发展。龚梦琪、刘海云[45]发现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通过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影响环境污染。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进一步围绕双向直接投资均衡发展与工业创新绩效的领域的文献几乎没有,零星出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创新绩效的探索性研究[46],因而,基于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视角探索国际技术知识学习对工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担心后来者居上”,许多国家不愿意出售前沿技术。作为后发国家,本土企业在封闭模式下很难开发自己的技术,而在开放模式下充分利用全球研发资源,采用开放创新策略,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形式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在海外设置研发机构等途径进行知识再创造,在本土进行最终的产品创新,进而能够取得创新绩效,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创新”和“以引进、消化和吸收为基础的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构成部分。开放式创新并不是一种企业选择,而是一个包含能力、产业组织和更广泛的创新系统的结果,新兴经济体需要学习并且追赶技术领先者,不得不采取更为开放的创新活动,以克服自身能力和资源带来的额外限制。当然仅仅采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策略对后发国家来说很难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创新体系的演变,已经驱使创新模式向更加开放的模式转型,已经开展多种开放式创新组织方式如由外向内模式,由内向外模式以及耦合模式等。

(一)作用机理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来”会通过竞争效应加剧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本土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同时,也会通过培训效应、示范效应,与本土企业进行各种合作交流,促进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此外,由于人才的流动、交流等,企业之间人才的互动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47],提升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创新绩效,进而促进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提高,投资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可以通过嵌入东道国市场供应链、共享当地研发资源等渠道获得技术知识,并转移回母公司,从而获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出去”有利于通过“出口学习效应”积累隐性技术知识提高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进而获得创新绩效。以上双向直接投资环节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进而培育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来”拓宽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广度,而“走出去”拓展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度[48],有序协调发展、优化双向直接投资结构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之一。

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是指在溢出效应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协调发展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进而培育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技术可通过几个渠道进行传播和扩散,包括技术授权、移民旅行等人员流动、国际研究合作、供应链内国际技术转移、国际贸易带来的商品流动、内向和外向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流动等,技术授权比内外向国际直接投资风险低、利润高,但跨国公司认为通过技术授权方式技术可能会被复制从而造成泄露,它们越来越偏向国际直接投资。当然,一国为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取资源和核心技术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受东道国欢迎,而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双向直接投资更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所产生的创新绩效才能持续存在,并通过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和母国的融合发展,进而促进母国技术进步。

假设1:双向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创新绩效存在明显提升效应。

(二)门槛效应的作用机理

国际直接投资有效的技术溢出效应产生需要两个重要条件: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有效联系。

1.产业集聚的作用

产业集聚存在两种效应的博弈:一种是正的集聚效应,一种是负的拥挤效应。集聚效应主要因为集聚区内大量企业紧密联系和高效的信息沟通,加上人才跨组织的流动,提高了集聚区内企业对新技术快速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具备技术创新的成本优势,推动了技术创新,产生了正的集聚效应。在正的集聚效应影响下,集聚区内更容易形成产业技术集群,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

拥挤效应主要体现在集聚区内企业处于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交通拥挤与要素价格上升等问题突显,加上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信息把握比较及时,模仿创新导致集聚区内产品创新同质化的恶意竞争,从而产生了负的拥挤效应。

假设2: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影响我国工业创新绩效过程受工业集聚程度限制,存在工业集聚的门槛效应。

2.吸收能力的作用

双向直接投资的协调发展必然会激发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竞争对创新的影响存在两种力量的博弈:高效的自由竞争能够促进创新活动的产生,同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权力更容易获得创新回报从而激励创新活动。到底哪种力量占主要地位,取决于我国本土的吸收能力,高效的吸收能力能够促进本土创新绩效的提升,而低效的吸收能力会随着激烈的竞争通过垄断力量将本土企业“挤出”,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挤出”。

假设3: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影响我国工业创新绩效过程受工业吸收能力水平的限制,存在工业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

突破新时期我国工业面临的困境,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业创新路径,针对我国工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问题,借鉴开放式模式的创新组织方式——由外向内模式,由内向外模式以及耦合模式,从国际资本流动角度,通过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角度,积极探索提升我国工业创新绩效的机制、路径才是新时期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

四、模型设立及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立

以各地区工业集聚情况作为门槛变量,研究双向FDI协调发展影响工业创新绩效的情况,建立单一门槛回归模型如下:

LNYit=α+β1LNXit·I(LNIAit≤γ1)+β2LNXit·I(LNIAit>γ1)+β3LNSTEit+ε′

(1)

以各地区工业吸收能力情况作为门槛变量,研究双向FDI协调发展影响工业创新绩效的情况,建立单一门槛回归模型如下:

LNYit=α+β1LNXit·I(LNIRDit≤γ1)+β2LNXit·I(LNRDit>γ1)+β3LNSTEit+ε′

(2)

其中,α和β分别为系数,i代表区域,t代表年代。Yit是被解释变量,是衡量我国工业创新绩效指标,表示i地区在第t时期的工业创新绩效,选取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测度[49]。Xit是核心解释变量,表示i地区在第t时期的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水平,RDit表示i地区在第t时期的工业吸收能力,IAit代表i地区在第t时期的工业产业集聚水平,STEit表示控制变量,包括i地区在第t时期的工业研发投入、地区开放程度、地区技术市场发展和地区科技财政支持等。

(二)变量选取

1.工业创新绩效测度(Yit)。选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两大类分别进行测度。其中,技术创新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数,用TIit表示; i代表年代,t代表不同区域。已有研究多使用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数量或授权占申请数量的比重等来反映区域产业的创新绩效水平[50]。产品创新则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PIit)[51-52],来克服技术创新无法完整体现工业创新绩效情况。由于各地区2010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缺失,为保证数据稳健性,选取各省2011—2019年对应的数据,并对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用 lnTIit、lnPIit来表示。同时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选用各地区对应年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来代替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

2.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测度(Xit)。在测度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过程中,采用耦合协调机制来测度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采取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由于各年度对应金额用美元计价,再分别利用当年平均汇率折算出人民币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按分行业统计筛选出工业部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外直接投资借鉴工业出口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的乘积,[53-54]细分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数据办法,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出口比重与区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乘积来衡量。在利用耦合系统模型计算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之前,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双向直接投资进行互动效应分析[55-56]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此部分不再展开讨论。

双向直接投资耦合协调度的测度:

其中T=φ1FDIit+φ2OFDIit(φ1=φ2=0.5)

双向直接投资耦合度测度:

最终测度我国各地区双向直接投资的协调发展水平:

3.吸收能力(RDit)。研发活动具有两面性,研究与开发活动被认为是创新的主要动力,研究与开发活动不仅使企业有能力生产创新知识,同时还能识别、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溢出效应鼓励研究与开发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研发,才能较好利用竞争对手产生的知识。因此选用各地区每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衡量工业吸收能力,并取对数。

4.工业集聚(IAit)。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而工业的地理集中一般是由于溢出效应和自然优势两方面造成的,在资源流动性加速和要素禀赋区域趋同的趋势下,溢出效应造成的工业集聚日益突出。因此选用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地区GDP的比重来衡量工业集聚情况。

5.控制变量(STEit)。选用各地区各年份对应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衡量地区科技财政支持力度,选用各地区对应年份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衡量各地区技术市场发展情况,采用各地区对应年份进出口总额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各地区开放程度,采用各地区工业增加值衡量各地区工业产出规模。

(三)数据来源

由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相关数据缺失,因此利用stata15.1对我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之外的28个省级区域相关面板数据进行两步系统GMM分析,数据均来自各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部门省份个别年份的缺失值则根据对应各省份相应年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核算和补充。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于各省统计年鉴数据中按行业统计口径,核算出工业部门各省每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同时参考《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0》进行补充,而区域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于《201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由于没有工业部门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借鉴以往研究,根据工业出口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的乘积[57-58]细分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数据,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产业内国际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出口比重与区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乘积来衡量。

五、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检验结果

整体来看,利用stata15.1对我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之外的28个省级区域相关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分析,是以工业集聚作为门槛变量,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存在单一门槛特征,对工业创新绩效中产品创新的门槛值为0.3043,且在5%水平上显著通过单一门槛检验,对工业创新绩效中技术创新的门槛值为0.3391,且在1%水平上显著通过单一门槛检验,其中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产品创新存在增强的趋势即由0.123上升到0.159(且在1%水平上显著),对技术创新存在先增后降趋势即由0.268降低到0.204(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各地区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的产品创新存在促进效应,而对工业创新绩效的技术创新存在拥挤效应的趋势,但整体是正的影响,进一步分地区检验中加以区分。

以工业吸收能力作为门槛变量,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同样存在单一门槛特征,且在5%水平上显著通过单一门槛检验,说明随着各地区工业吸收能力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存在增强趋势,其中对产品创新从0.100上升到0.120,其在1%水平上显著;对技术创新则从0.313上升到0.429,且在1%水平上显著,可以看出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中技术创新增强趋势明显。

表1 工业集聚作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

表2 工业吸收能力作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

(二)分地区分析

将整体样本分为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沿海城市包括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主要有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十个地区。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以工业集聚程度为门槛变量时,沿海地区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的技术创新存在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对工业创新绩效中产品创新存下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也不显著;非沿海地区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中产品创新存在增强趋势,对技术创新存在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

表3 以工业集聚为门槛变量的分地区实证结果

以工业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时,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均随着地区工业吸收能力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增强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FDI协调发展对地区工业创新绩效中技术创新的增强趋势更大,沿海地区由0.248上升到0.432,非沿海地区则由0.359上升到0.471。

(三)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分阶段和替换被解释变量来进行稳健性检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后,中国企业于2015年开始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2015为时间节点,将整体样本分为2011-2015年和2016-2019年两阶段子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如表5所示。同时为保证稳健性,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费用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方向和显著性大体一致,验证了结果的稳定性。

表4 以工业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的分地区实证结果

表5 分时间门槛回归结果

表6 替换被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与建议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日本出现经济长期低迷,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的严重失衡,而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尤其实体经济是今后我国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为避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空心化”,应推进双向直接投资均衡发展,尤其推进工业部门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探究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一)主要结论

整体来看,以地区工业集聚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回归时,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存在单一门槛特征,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中产品创新存在增强的趋势,而对技术创新存在先增后降趋势即由0.268降低到0.204(且在1%水平上显著);以地区工业吸收能力作为门槛变量,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同样存在单一门槛特征,随着各地区工业吸收能力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存在增强趋势,尤其是对工业创新绩效中技术创新增强趋势明显。

进一步将整体样本分为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研究发现,以工业集聚程度为门槛变量时,沿海地区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的技术创新存在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对工业创新绩效中产品创新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但作用也不显著;非沿海地区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中产品创新存在增强趋势,对技术创新存在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以工业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时,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均随着地区工业吸收能力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增强的作用,尤其是FDI协调发展对地区工业创新绩效中技术创新的增强趋势更大,沿海地区由0.248上升到0.432,非沿海地区则由0.359上升到0.471。

(二)政策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合理引导我国工业部门国际直接投资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激发双向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一国为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取资源和核心技术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受东道国欢迎,而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双向直接投资更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所产生的创新绩效才能持续存在,并通过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和母国的融合发展,进而促进母国技术进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而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逆势上涨,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同时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居于全球第二,2020年疫情影响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受全球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复苏趋势突显,继续坚持国际直接投资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保持工业部门双向直接投资的协调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合理激发我国工业部门创新绩效。

第二,探索工业部门双向耦合开放式创新模式,是加速我国工业部门创新效率,提升工业创新绩效的助推器。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创新体系的演变,已经驱使创新模式向更加开放的模式转型,开展多种开放式创新组织方式如由外向内模式,由内向外模式以及耦合模式是目前我国工业部门“统筹两种创新,内源式创新为主体,同时继续向世界学习,推进国际创新协作”的关键发力点,也是我国工业部门突破新时期“先发国家高技术领域封锁,后进国家利用劳动力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挤压”困境而实现快速成长的重要助推器。利用耦合模式培育工业部门自主创新能力,在开放模式下要充分利用全球研发资源,通过引进和吸收先进国外技术进行学习,在海外设置研发机构等途径广泛吸收溢出效应,然后本土进行最终创新,以求取得更显著的创新绩效。

第三,继续完善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探索我国双向耦合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键要素。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通过工业产业集聚和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促进显著,而对产品创新促进不理想,关键在于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障碍。加大我国基础科学研发投入,大力引进国际高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从法律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破除障碍,打破区域之间创新要素流动障碍,保证工业部门更大程度吸收双向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第四,科学布局我国工业部门国际直接投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体系行业齐全,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还不是工业强国,众多高科技领域未能实现自给自足。借助我国国内消费市场,为拉动工业产业链整体发展,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薄弱的工业领域科学布局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来”,合理激发国内产业竞争力和研发动力。同时,工业部门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需要科学分析海外研发资源布局情况,合理引导“走出去”接近全球研发资源密集的发达地区,探索技术寻求型投资。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外商门槛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停留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谁是冒牌外商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吸收能力分析
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