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11在平原感潮河网区闸泵群联合调度的排涝计算应用
2022-03-01古苏浪
古苏浪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641)
珠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区地势低洼,河涌水系发达,受外江洪潮水位影响,区域通过联围筑闸建泵的方式保障片区的防洪(潮)排涝安全。平原感潮河网区河涌水系相互连通,河涌多为双向流,水动力复杂,对合理确定片区闸泵群的泵站规模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广州市番禺区南大围防洪排涝工程”为例,采用Mike11构建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计算在闸泵群联合调度下各泵站的设计流量。
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次研究区域位于南大围内,处于广州番禺区西北部,北望荔湾区、海珠区,东临番禺区沙滘岛,西接佛山市南海区三山新城,南迎番禺区大石街道。研究范围面积为6.4 km2,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低洼,地面标高约为0.4~1.8 m。研究区域内主要有农田、绿地、城中村及居住小区,其中农田绿地面积约有1.99 km2。
研究区域四面环水,外围水系有三支香水道、大石水道及平洲水道,受洪水、潮水影响。研究区域内河涌为平原感潮河网,有西码头涌、新合益涌、思贤滘涌、下北涌、沿沙尾涌、九牙涌、西码头涌—沿沙尾涌连通段。内涌为双向流,汇入三支香水道、平洲水道及大石水道。研究区域水系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范围水系示意
研究区域地势低洼,受到外江洪潮威胁,及外江洪潮水位顶托下,区域涝水无法自排的内涝威胁。研究区域通过联围筑闸建泵的方式解决区域的防洪(潮)排涝问题,规划建设水闸8座,排涝泵站8宗。
2 模型构建与计算
2.1 计算原理
Mike11模型基于以下3个要素:反映有关物理定律的微分方程组;对微分方程组进行有限差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并基于以下几个假定:流体为不可压缩、均质流体;一维流态;坡降小、纵向断面变化幅度小;符合静水压力假设。
圣维南方程是反映有关物理定律的微分方程,包括连续方程(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方程(牛顿第二定律):
(1)
(2)
圣维南方程中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通过有限差分法进行离散,计算网格由流量点和水位点组成,其中流量点和水位点在同一时间步长下分别进行计算。
Mike11所用的有限差分格式为6点中心Abbott-Ionescu格式。该格式在每一个网格点按顺序交替计算水位或流量,分别称为h点和Q点。Abbott-Ionescu 格式具有稳定性好、计算精度高的特点。
离散后的线性方程组用追赶法求解。
2.2 河网概化
研究区域内有农田绿地约有1.99 km2,农田地面标高约为0.8 m,可作为调蓄区。在模型中,搭建河道8条,分别为沿沙尾涌—西码头涌、沿沙尾涌、九牙涌、九牙涌右支、新合益涌、思贤滘涌、西码头涌、下北涌,河道总长为11 950 m。
沿沙尾涌—西码头涌设计河宽为4.0 m;沿沙尾涌设计河宽为6.0~16 m;九牙涌设计河宽为8.0~12 m;九牙涌右支设计河宽为12 m;新合益涌设计河宽为4.0~9.0 m;思贤滘涌设计河宽为4.0 m;西码头涌设计河宽为5.0~10 m;下北涌设计河宽为4.0~6.0 m。
河道断面间距按不大于50 m布置。河道横断面两侧根据农田范围延长,进行概化计算,以使得计算泵站规模更加合理。
可控建筑物为水闸8宗,分别为沿沙水闸(闸孔总净宽为8 m)、粪涌水闸(闸孔总净宽为5 m)、九牙水闸(闸孔总净宽为5 m)、新合益水闸(闸孔总净宽为5 m)、思贤滘水闸(闸孔总净宽为2.5 m)、下北水闸(闸孔总净宽为6 m)、西码头水闸(闸孔总净宽为 3 m)和东码头水闸(闸孔总净宽为5 m)。水闸采用采用可控建筑物中的Underflow类型。泵站8宗,泵站采用可控建筑物中的Discharge类型,方便闸泵群的调度运行。模型河网概化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区域河网概化示意
2.3 边界条件
2.3.1流量边界
本片区缺乏实测洪水资料,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1)设计暴雨
设计暴雨按2003年广东省水文局颁布的《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成果计算。经计算,本区不同频率的设计暴雨值见表1。
表1 南大围各频率设计暴雨
2)设计洪水
① 流域参数
根据2005年航测1∶2 000地形图量计各河涌的流域面积、干流河长。各河涌流域参数见表2。
表2 河涌流域参数
② 设计洪水计算
采用《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中的广东省综合单位线和推理公式方法计算各排涝片的设计洪水,经计算,各河涌设计洪水成果见表3。
表3 河涌设计洪峰成果
综合单位线法计算洪水成果大于推理公式法成果,两者相差20%以内,符合要求。从工程偏安全考虑,采用综合单位线法成果。
③ 设计洪水过程线
采用广东省综合单位线法计算区域设计洪水。各河涌设计洪水过程线见表4。
表4 区域各河涌边界流量 m3/s
片区在遭遇20年一遇24 h暴雨下产生的总洪量为112.96万m3。
2.3.2外江边界水位
根据《广州市防洪防涝系统建设标准指引》(2014年),广州市内河水系排涝与外江洪(潮)水位遭遇关系:以内涝为主,按内河设计、校核标准下的暴雨洪水遭遇外江5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
因此,以潮位站“大石站”作为潮位设计站,外江5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过程线见图3。
图3 设计洪(潮)水位过程线示意
2.3.3河道糙率
片区缺乏洪水及水面线实测资料,无法通过实测资料推算河道糙率,本次计算采用经验糙率值。河道为土渠,土底、石砌坡岸渠,根据《水力计算手册》,本次计算河道糙率取0.03。
2.3.4水闸泵站调度规则
1)最高控制水位
研究区域地面标高为0.4~1.8 m。其中,农田区域地面标高约为0.4 m,居住区域地面标高为1.3~1.8 m。同时根据《广州市番禺区水系规划》,确定河涌最高控制水位1.2 m。
2)水闸泵站调度规则
暴雨前,通过开闸或开泵将河涌水位降至0.0 m,预腾空河涌涌容,增大调蓄容积。暴雨时,外江水位高于1.3 m,内涌水位低于外江水位时,水闸关闭,开泵排水;外江水位低于1.3 m时,水闸开启自排。
2.4 计算结果
2.4.1设计标准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17)、《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广州市番禺区水系规划》(2010年),确定南大围的设计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 h暴雨不成灾。
2.4.2泵站规模
研究区域内河涌均为双向流,地势平坦,河涌比降小,因此按分散排涝模式,于各涌口建设排涝泵站,使排涝效果最优。
根据河涌水系分布现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沿沙尾片区和东码头片区。沿沙尾片区河涌两岸现有农田绿地面积约40万m2;东码头片区现有农田绿地面积约65万m2。农田地面高程按0.8 m计算,最高控制水位1.2 m,则沿沙尾片区调蓄容积约为16万m3、东码头片区调蓄容积约为26万m3。根据研究区域设计洪水过程线,按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初步估算,得到沿沙尾片区泵站设计流量共约为13 m3/s、东码头片区泵站设计流量共约为11 m3/s。
沿沙尾片区有3处涌口,北向一处(沿沙泵站),南向2处(粪涌泵站、九牙泵站),则沿沙泵站拟定设计流量为6.5 m3/s,粪涌泵站、九牙泵站拟定设计流量均为3.25 m3/s。
东码头片区有5处涌口,北向1处(东码头泵站)、西向2处(下北泵站、西码头泵站)、南向2处(思贤滘泵站、新合益泵站),则东码头泵站拟定设计流量为3.67 m3/s;下北泵站、西码头泵站、思贤滘泵站、新合益泵站拟定设计流量均为1.83 m3/s。各泵站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水闸泵站分布示意
按上述拟定设计流量进行首次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考虑水头损失、河道宽度、农田调蓄空间分布情况,调整泵站设计流量,经多次模拟调算后,最终确定各泵站设计流量及河涌最高设计洪水位见表5。
表5 泵站设计流量及河涌最高水位统计
研究区域内需建设的泵站总设计流量为25.6 m3/s,河涌20年一遇最高设计洪水位为1.16 m。从模型各河涌水位计算结果(见图5)得出,泵站可以明显有效降低河涌水位,安全度过外江高水位时段,满足片区水位控制排涝要求。
图5 模型各河涌水位过程线结果示意
3 结语
在平原感潮河网区,河涌水系相互沟通,在闸泵群联合调度下,可采用Mike11概化河网及农田调蓄区,构建一维水动力模型进行排涝计算,合理确定各排涝泵站的设计流量及河涌水位,满足区域防洪排涝要求。计算结果精度较高,模型易搭建,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